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對佛陀教法之反思3
2021/10/28 09:40:03瀏覽625|回應0|推薦5

在物理上,佛陀對現象存在(非存有)「空」的看法,《雜阿含經‧卷13》:「何為第一義空經?諸比丘!眼生時無有來處,滅時無有去處。如是眼不實而生,生已盡滅。」在緣起法下,時間與物質自然都是無常、無我,都是生已盡滅、不實有的,而阿含部《毘婆尸佛經‧卷上》直接說明:「入定審思惟,一切有為法,剎那而不住,無有免斯者。」任何有為法都是「剎那而不住」,這有兩個觀點:

 1、剎那是時間的最短單位,而有為諸法是剎那都不住的,亦即,所謂的「無常」——不恆常存在,指的是連最短暫的存在都沒有過。如果事物曾經「存在」過,只是不恆常,那是「『如』夢幻泡影」;如果事物根本不曾存在過,那就是「『是』夢幻泡影」。顯然,佛陀主張後者,也影響後世的不生不滅觀。但,剎那而不住,指的還是有為法,並未指本體和無為法。

2、佛陀對物理現象、有為法的空,這個佛教徒眼中的真理,是「悟證」而非「實證」的,亦即,它是聖言量,乃經由信仰而成立,所以除非它能被實證,否則就不是普世真理。雖然後代教派對有與空提出許多辯證攻防,但其立論與邏輯於今日看來乃屬牽強(終究無為法不可能以有為法的文字、名相、邏輯辯證獲得),脫離佛教,它就不被認可,因而只能成為自己特殊而榮耀的不共法門。

 所以,「空」並非驗證真理,而是一種哲學的設立、選擇後的相信,後世教派也依之建構了一些龐大而完整的哲學和修行體系。但何謂有、無、空也屬主觀,如寫實主義認為真實存在過方為真實;反對者認為存在心中、夢中的也是存在。同理,「夢幻泡影」是有、是無、是空,也會隨時代的演進而有不同的看法,同時也嚴重影響佛教徒的生命觀、精神狀態、修行見地與結果,乃至國家與世界的命運

( 創作文學賞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rankjin&aid=16957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