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標題:何謂『明心見性』
2006/11/03 00:21:47瀏覽2336|回應0|推薦0
標題:何謂『明心見性』

或曰:「明心見性,即見性成佛。」此為似是而非之論調。何以故?蓋學佛修道者,於明心見性後,更應『趁性起修』,淨化身口意三業及貪瞋癡三毒之餘習,方能成就零缺點之『佛果』。所謂『明心』者,乃指真正明了人生宇宙之真諦;『見性』者,乃指見到如來本性、空性、佛性是也。舉凡十法界眾生,就其有無『明心』或『見性』,得分為下列五類型,茲分述如下:
(一)【凡夫眾生】。即指既無『明心』又無『見性』,雖知學佛修道,但尚未斷見思二惑、煩惱多多,甚至於不知學佛修道,而一生庸庸碌碌、隨業力逐流之人。
(二)【世間聖】。即指雖已『明心』但無『見性』,如孔子、孟子、荀子等人。諸如孟子主張『人性本善』,明知人有惻隱之心,有良知良能,應藉由教育保固其善性,使其不被五濁惡世之社會所污染;而荀子主張『人性本惡』,明知人類生來即具有殺盜淫妄等惡性,應藉由教育加以勸阻,避免現行而危害他人或社會,故此等世間聖人,並無見到真正之『佛性』。何以故?蓋人人所本具之『佛性』,本無善惡,皆因其所造『業』之不同,而有區別。其在狗為『狗性』;在豬為『豬性』;在人為『人性』;在阿羅漢為『阿羅漢性』;在菩薩為『菩薩性』;在佛為『佛性』。
(三)【出世間賢】。即指既已『明心』又已『見性』,如小乘之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及大乘之十住、十行、十迴向,但見思二惑及塵沙惑尚未斷盡,故須趁性起修,淨化身口意三業,及淨化貪瞋癡三毒餘習,方能了脫生死,超出三界,避免再墮落六道輪迴。
(四)【出世間聖】。即指既已『明心』又已『見性』,如小乘之阿羅漢及大乘地上菩薩(即所謂『十聖』),雖然無明惑尚未斷盡,但是已斷盡見思二惑,甚至於塵沙惑亦已斷盡,故能了脫生死,超出三界,不再墮落六道輪迴。
(五)【聖中聖】。即指既已『明心』又已『見性』,如大乘之已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之佛陀,祂是不但斷盡見思惑、塵沙惑,而且斷盡無明惑之天人師、佛、世尊。
由此觀之,學佛修道者應精進勇猛地如法修行,以期望早日『明心見性』,其後更應『趁性起修』,淨化身口意三業及貪瞋癡三毒之餘習,悲智雙運、福慧雙修,方能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蓋凡夫眾生常用妄想意識,造作身口意三業,須藉由學佛修道而『明心見性』,才能降伏妄想分別執著,但無始劫來之貪瞋癡餘習,尚須淨化去除,此即古德之所以於『明心見性』後,尚須『閉關』修心養性,冀望更上一層樓,之後才敢出關來『弘法利生』,所謂『不破初關不入關』是也。然而今日學佛修道者,往往沽名釣譽,多數都未『明心見性』,就宣佈『閉關』,並且怕不為人知而大勢宣揚(古德之『閉關』,往往不敢宣揚,惟恐閉關無『結果』而貽笑世人),出關後未提昇『道行』亦不感到慚愧,真是『今不如昔』(如本法師、淨空法師都曾如是批評過)。
總而言之,禪宗乃以『無門入門』,與淨宗則以『有門入門』而有所不同。何以故?蓋禪宗以止息妄想分別執著,令其『無門』而入,來干擾其道心,如是方能進入解脫之道『涅槃門』;淨宗則以念『南無 阿彌陀佛』聖號之一念(此即『有門』),來止息無窮之妄念,以毒攻毒,而入解脫之道『涅槃門』。是故禪宗不許『念佛』,否則頭上安頭,將無法『明心見性』,所謂『念佛一句,漱口三日』是也。然而禪宗乃是『上等』根器之修行者,方能有所成就,一般修行者往往『止而不知觀』或『觀而不能止』;『定而不知禪』或『禪而不能定』。如是,豈能『明心見性』?是故,還是選擇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之淨宗『念佛法門』修行,只要具足『信願行』三資糧,一句『南無 阿彌陀佛』念到底,就能以一念止萬念,念到『念而無念』『無念而念』之一心不亂境地,屆時即能感應 西方三聖現前接引,只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即能成為『阿惟越致』菩薩,直至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願與諸仁者共勉之!Wednesday, October 30, 2002

( 興趣嗜好電玩動漫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amscl&aid=521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