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標題:『佛法』與『孔孟思想』之異同為何
2009/06/04 11:42:37瀏覽3461|回應0|推薦2

標題:『佛法』與『孔孟思想』之異同為何



佛法中之『出世間法』大致分為大、小乘,是眾所週知,後者傳到越南、緬甸等中南半島的國家,而前者則傳到中國、韓國和日本。為何大乘會傳到中國呢?主要是因為中國有『孔孟思想』,做為大乘的自利、利他的基礎,而日本、韓國也是繼受中國傳統文化,所以也適合大乘佛教的發展。現在就有關與佛教大乘教義相似的『孔孟思想』略述於下:

(一) 孔孟仁義禮智信的思想與大乘佛教的五戒相似。戒殺是『仁』的表現;盜戒是『義』的表現;戒邪淫是『禮』的表現;戒妄語是『信』的表現;戒飲酒是『智』的表現。

(二) 孔孟不贊成獨善其身,而主張兼善天下,與 佛陀當時擯斥自利的小乘(獨善其身),而讚嘆自利兼利他的大乘(兼善天下)行者的主張相似。

(三) 孔孟主張欲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須先格物致知,與佛教主張修行者要先格除物慾(格物),即是破煩惱障,而後才能致力於智慧,以了解宇宙的真諦(致知),即是破所知障,才能進而自利利他行『菩薩道』,普渡眾生的思想相似。

(四) 孔孟認為學問無他,但求『放心(放縱之心、心猿意馬之心)』而已矣,與佛教的消除妄想、分別、執著之心,才能『明心見性』的見解相似。

(五) 對於一位學佛者來講,孔子的『十五志於學』相似於開始學佛(或出家);『三十而立』相似於對於佛經有相當研究,而且決定『一門深入』的法門能獨自一格;『四十而不惑』相似於佛法的不迷惑顛倒,有正知正見;『五十而知天命』相似於佛法的明心見性(天命之謂性)、音響忍;『六十而耳順』相似於佛法的柔順忍、八風(利、衰、毀、譽、稱、譏、苦、樂)吹不動;『七十所欲不踰矩』相似於佛法的無生法忍(不退轉)。

(六) 孔孟認為『靜』而後能定(止),『定』而後能慮(觀),慮而後能得〈智慧〉,相似於佛法的『戒(心淨則境鬧亦為境靜)』、『定(禪定)』、『慧(得到般若智慧)』三學。

(七) 孔孟認為舜何人耶!予何人耶!有為者亦若是(亦能成為聖人);相似於 佛陀認為眾生皆有『佛性』,只要去除妄想、分別、執著,就能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成佛)』。

(八) 孔孟認為君子袒蕩蕩,小人常戚戚;相似《心經》所謂菩薩(君子)心無罣礙、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九)孔孟認為逝者如斯,不捨晝夜;相似於 佛陀的觀行無常(四念處之一),以及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金剛經》的開示).

(十)孔孟主張有事弟子(子女和徒弟)服其勞,有酒食先生(父母師父)饌;相似於 佛陀的『淨業三福』之---孝養父母尊敬師長.

(十一)孟子主張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相似於 佛陀主張不要吃眾生肉,至少只能吃『三淨肉 』之一不聞殺之眾生肉.

由此觀之,孔孟思想確實與佛法有很多相似之處,但是也有很多相異之處。譬如說(1)孔子認為不知生,焉知死,閉口不談來世;不像 佛陀對於六道輪迴有精闢的分析(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2)孔子主張敬鬼神而遠之,因畏懼而不敢談及;不像 佛陀對於三界六道(天界有二十八天,各有不同福報的天神,只要修【十善業】就可昇天;鬼是三惡道之一,堅貪不施,來世會墮落【餓鬼道】),說明得很清楚,並無畏懼感。(3)孔孟主張做學問的目的在治國、平天下,在衣錦榮歸,在光宗耀祖,在留名青史,不像 佛陀主張慈悲喜捨,自利利他,普渡眾生,福慧雙修,直到超脫六道,證得『佛果』。所以孔孟思想只能說是佛法的『人天乘』,而且偏向『五戒(人乘)』的怎麼樣能成為頂天立地的君子為努力的目標,這是學佛修行人不可不認識清楚的。願與諸仁者共勉之!Monday, February 26, 2001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amscl&aid=301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