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老窯工與石橋村手工紙
2011/10/31 21:06:47瀏覽1705|回應4|推薦96

在城望村參加了熱鬧喜氣的苗家婚禮,數公里後,瞥見路旁的瓦窯場,又是另一番景色。這裡冒著黑煙,茅屋低矮破舊,天氣陰鬱低沉,與城望村的喜氣是很大的對比。

幾只狗兒立在村頭,尤其是正在哺乳的母狗很是兇猛。還好,老窯工是個和善的人,且斥退了面露兇光的狗兒。瓦窯場總是壟罩在煙霧中,窯體呈半圓形,從前面的小孔餵進黑炭,尾部的煙囪排出煙氣。

這座專燒瓦片的小村子位於興仁和石橋村之間,老窯工說,他已經在這裏燒瓦有二十年了,一次窯燒要8天8夜,熄火後還得等上8天才冷卻,窯肚裡可放10萬片瓦,約可舖10個房子的屋頂了。

這座村子的瓦窯規模普遍比較小,收入僅能糊口,因此沒有多餘的錢給自己蓋做像樣的瓦房,一般的房子都是以木頭做牆,舖上樹皮和膠布。

這一路走來,挺喜歡一些小村鎮的名字,例如燒茶,轉泥,擺泥等,我常常會記錄下這些特殊的名稱,中國有60幾萬個村莊,若是全部羅列出來,肯定有許多令人眼睛為之一亮的名字。村莊的名稱一般能表現當地的民族文化特點,江南小鎮,新疆或是雲南貴州的村莊,深入研究其名稱的由來,甚至可以追溯古代的語言演變呢。

造紙術的活化石。

石橋村位於南皋鄉,距離丹寨縣城約45公里。沿途經過重山峻嶺,九拐十八彎的山路,當遠遠望見一個巨大的坍塌山洞,也就接近村頭了。除了一些人家仍舊堅守古法造紙以外,一般種植葡萄,水稻,辣椒,煙草和小番茄。

大約正午抵達石橋村,剛下過一場小雨,巷弄的石板路潮濕滑溜,偶爾可以聞到煮樹皮所散發出來的怪異味道。石橋村的古法造紙是出了名的,即便身居大山之中,聲名仍能越過山嶺而遠播四方。

村頭有家較具規模的王興武古法造紙工坊,他們的手工紙榮獲中國國家圖書館專用,據說是因為紙張不會招蟲蛀,且質地堅韌,可做為古善本的修補用紙,可見其手工造紙的工藝和品質極高。

一位劉姓抄紙師傅說,他在這個作坊快20年了,平均一天工作8小時,可做500張紙,每張提成2毛錢,這麼說來,他也算是村中的高收入戶了。

石橋村主要以野生皮麻樹皮為原料,但石橋村並不產皮麻,必須由外地買進來,採收皮麻也分季節,例如十月份就不採了,讓皮麻樹修養生息。一般以兩年生的樹皮最佳。

樹皮必須在清水河中浸泡4天,接著煮2天,並以人工分離樹皮和雜質,然後打成漿才能開始造紙步驟,單單前期就需經過十幾道工序,例如浸泡,蒸煮,漿灰,漂洗,晾曬,挑撿,壓榨,打料,飄白等。整個過程要求嚴格而且繁複,難怪石橋村的手工紙並不便宜。

石橋村以皮麻樹皮造的紙稱為"皮紙",是宣紙的一種,宣紙因產於安徽宣城而得名。其特點是韌,柔,細,潤。石橋村經過一千餘年的造紙歷史,已到物我融一的境地,師傅抄起的不僅僅是一頁頁的皮紙,更是一頁頁的瑰美歷史。

說其是造紙的活化石並不為過。紙是中國的四大發明之一,《後漢書.蔡倫傳》已有記載,漢代宋應星著的《天工開物》裡有造紙技術的水碓圖說明,而石橋村造紙所採用的技術如碓,碓杆,水輪,曲柄軸等形式和構造與其如出一轍,可見這項技術至今已有1500年歷史了。

如此繁複高級的造紙技術如何在貴州的窮山惡水之間墊下基石?!

原來,發明造紙術的蔡倫原籍東漢桂陽郡(今湖南郴州市),屬楚國,而當時楚國的主體國民正是以苗族為主。石橋村的苗族先民借鑑漢族的造紙技術,加上當地富有的皮麻樹和清澈的河水,逐漸把手工紙發展為村裡的主要工藝。

石橋村民認為技術來自蔡倫,因此每年都會擇吉日,舉行隆重儀式來祭拜蔡倫。

順帶一提,苗族是古代首先發明養蠶術的民族,蠶絲帛在苗族中普遍被使用,但其造價昂貴,且費工費時,白皮紙技術的引進剛好取代蠶絲帛,之後,蠶絲帛通常作為陪葬物,而白皮紙的應用日廣,舉凡衣服,鞋子多有使用。

走過了石橋村,我已經對苗族的智慧和文化上的傳承打從心底佩服了。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eplus1997&aid=5795031

 回應文章

thy 祈災情不再擴大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2/03/03 15:43

閣下篇篇大作

增廣見聞

豈是大開眼界可形容的

謝謝

 



Jenny***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所以
2011/11/08 14:22
蔡倫可能是苗族人?

CDOK 竹籬笆 野孩子的春天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炭烤烏龍
2011/11/01 19:15


Steiff Bea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照片的色調
2011/11/01 10:49
好特別!謝謝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