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孤獨 也是一種幸福的偽裝
2010/05/16 10:16:09瀏覽2477|回應6|推薦100

   

 

寵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

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卷雲舒。

  ─《菜根譚》

 

 

孤獨 也是一種幸福的偽裝

一般世人常情通常是這樣二分法的以為吧:一個外貌看來慣於獨處,習於孤獨的人,應該是無聊的、沒有熱情的、自我放逐之流;而那些個看起來總是風林火山、行程滿滿、忙的不可開交的,則應該是生活豐富,不感到寂寞的。

我不知道別人如何,有點想說說自己,從少年時代開始,雖然明白某一部分的自己是內向保守,拙於表達自己真正的天真(其實可能更像「無知」)感受的,因為往往是,如果表達出這一部分對人世間的理想主義,總是換來朋友們瞠目結舌的無以為應,所以,倒不如跟著人們起鬨,裝瘋賣傻,只說甚麼好吃好玩,有甚麼便宜可佔的事簡單些;所以即使邊上人多,也不表示你不是孤獨的。

記得有一回,小學時代,老媽被叫到學校,因為那位「英明」的班導師告訴她說,你有個傻兒子,明明考試時,是邊上的女生偷看他的答案,所以答案錯的一樣,被質問的時候,為了怕隔壁的女生被處罰,你這傻兒子先承認是他偷看的;當時那坐邊上的女生長啥模像,現在根本都完全不記得了,你說我是不是很白目。

長大一些了,反正,也是覺得「人不癡狂枉少年」,自己熱熱鬧鬧的在人群裡,想辦法高人一等,不是挺困難:社團裡也好,系學會裡也好,說點甚麼群情鼓舞,張牙舞爪的話,就可以贏得群眾的支持,學業成績混的不差,風風光光的,總有仰慕的同窗學弟;偶爾讓你感到有些意外的聽到,他們是如何以你為學習的對象。而當時的我,自己是心虛的,因為看似熱熱鬧鬧的生活,並沒有讓自己不寂寞,就像舞會結束時,電影散場後的那種人群散去的恐懼感。

不要誤解我的意思;我是喜歡人群的,也享受人群裡的互相流動,多年以後,我只是多一些明白了那種恐懼感,是一種不自主,自願被說服,自我情緒上的一種錯誤堆積成習的抽象概念;以為孤獨是困難的、失敗者的、無助的、讓人失去勇氣的。

即使那時候,沒有一天真正的獨處過,因為這種認知,我總是逃避這種跟自己獨處的經驗機會,所以幾乎沒有明白過,孤獨其實就像圖畫格局的刻意留白,獨處的機會也是一種生命幸福的訊息,它和有人陪伴的日子是相輔相成,完全幸福的兩面。

因為這種誠實的內心體會,你完全不用刻意去尋求熱鬧,希望有人同意你,陪伴你,也不用刻意去尋求獨處;就像,你會總是滿足眼前的這盤菜色,熱鬧與獨處的交替,對你可以完全不是問題;你可以歡迎兩者,就像歡迎每一位生命裡的貴客一樣真心的歡喜。

三國時代的諸葛亮(公元 181-234),在臥龍崗茅廬務農獨處至27歲,才在劉備的三顧茅廬,深思之後以《隆中對》三分天下之計,而走入人群,接著在下來的27年以無限的熱情,為蜀漢「鞠躬盡粹」死而後已,當然,懂現代管理科學的人都知道他是因為阿斗的不成才,中無大將而累死的,可能不覺得他是管理決策的正面教材,可是,以諸葛亮的才智,他會不知道這種沒有未來的努力會到甚麼地步嗎? 我覺得,他是明白的,但是一點也不減他的生命熱情,這也是他短暫生命動人之處。七擒孟獲的典故,說明了這一位軍事天才,中國歷史上的傳奇人物,也是一位「白目」的儒家思想「仁者」:而仁者心中是沒有敵人的,其實,他只要一次解決了孟獲,少操勞幾年,也可以至少比54歲多活十年,所以他確實也是中國王道文化以感化為上的人道主義者,就像子路一樣,他似乎並不以為,保養得當,最後安安穩穩活到80歲,在兒孫圍繞之下死在病床上,看似熱鬧善終的結束生命,就是不孤獨的;終究,人怎樣都是要無可替代孤獨的來去。

我甚至有一種感覺,在《出師表》裡,他對人間的熱情、寬容,正是由早年獨處裡學到的,當我們是獨處的時後,我們無法寄託誰會來幫助你,關愛你,所以我們終究要開始學習關愛自己,照顧好自己;這種獨處時的感情,可以與萬物相通,即使就像老子莊子一樣,最後沒有孔明三顧茅廬的伯樂,他們一樣能寫下人類與天地萬物相通的經驗,智慧的光明,幾千年不斷的鼓舞著失望沮喪的人心;所以,即使孤獨表面上看起來的平淡無奇,也是一種來自生命的深沉祝福,那麼,我們又何必逃避孤獨的機會呢?

也想起佛陀對苦樂問題根本解決的過程裡,其詭弔性也在於,他必須先要暫時的離開人群索居,背負人類共同的悲苦問題,開始一段孤獨的旅程,獨自咀嚼思考,然後,帶著他獨特心靈離繫解脫的澄明再回到人群,他不急著愛人,他在獨處中找到一個必然要愛人的重要理由,明白自己的苦與別人的苦是相通相成的,生起了要先全力解決別人的苦的那種熱情,超越了自己的小憂小患,然後,Guess what…,你自己曾經以為的「苦受」竟然就被這種熱情取代了,而這一段佛陀為了全體人類同胞愛所完成的精神旅程,卻是從他選擇獨處的那一夜開始的。

甘於清淡獨處、不為五斗米折腰,相對於和光混俗、經營世間二者,或可以是生命的自由選擇、成為個人的風格;或也可能是生命千迴百轉之後的現況,這不一定是決定的,但是,有一件事是確定的:

如果我們不曾享受孤獨時刻的生命品質,那很可能,我們對自己和人類的熱情,勢必是難以持久的。

雖然現在自己是人在江湖的身不由己,奔波來回,也不由想起自己過去曾經一度將近五年的斗室獨處經驗,和最近一次曾經好幾個月在家待業的經驗,是如何帶給過自己更多生命的熱情與好奇,而不感到疲憊;

舉世滔滔之際,我衷心祝福正沉潛於獨處期的朋友們,能看到這是一種生命的禮物,一分不起眼的幸福;是與人類整體經驗接軌的富足,也是活的更完整的精神旅程裡頓悟的不負好因緣。

 

 

 

 

 

( 心情隨筆雜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emptytraveler&aid=4024977
 引用者清單(2)  
2013/09/26 10:26 【?????】 ???????????
2013/09/25 16:38 【?????】 ???????????

 回應文章

沉潛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孤獨
2010/06/20 08:50
善孤獨者,善自知。
Empty Traveler (emptytraveler) 於 2010-06-21 04:09 回覆:
多謝您的補充: 想起老子的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明:「啟明」,化解非怎樣不可的執著以後,走向悟道之明。)
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壽。
(
回歸道體永不消失 心境精神高度不在窮通禍福之中)

-- 《道德經》 第33章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獨處的藝術
2010/05/26 12:52
在此功利社會.有時孤獨點是好事阿
Empty Traveler (emptytraveler) 於 2010-05-27 04:35 回覆:
就功利角度而言 「無欲則剛」「人到無求品自高」
不跟著一般人追逐朝聖
就是一番人生起伏之後的境界了
終究 重複勉強自己分裂人格式的逢迎 是痛苦的
而有勇氣脫離 獨樹生命風格的 則需要澄明的心智

我們可以理解同情追逐者的不得已
但是
也可以選擇不同意的寧可獨處 等待因緣
就是孔子也有陳國不得志而絕糧
佛陀也曾落得只有馬麥可吃的低下過
所以的確何妨孤獨 古道照顏色
與超越時空的聖者心境
肝膽相照一番呢?



奈米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孤獨 也是一種幸福
2010/05/23 09:31
經過了十多年 也終能體會到這幸福的意義
很喜歡您這篇文
祝福您
Empty Traveler (emptytraveler) 於 2010-05-25 01:38 回覆:
謝謝您的回應
對孤獨而言 時間是個有趣的相對思考主題
或許 人不會一直孤獨
總是
德不孤必有鄰
相同能量的人 還是會吸引的

為了不孤獨 而妥協了不相應的同伴或工作
未必是福氣 曾看到過下面的感想:
「兩個人的寂寞比一個人的孤單更可怕」

所以什麼是比較好的選擇
見仁見智了

張鳳哈佛 哈佛問學錄 得首獎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人生如果能掌握孤獨又寧靜的主體性 足矣﹗
2010/05/20 09:05
[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 ]是座右銘.
甚至以Key Words用入兒女的名字
...時想
人生如果能掌握孤獨又寧靜的主體性...足矣﹗


Empty Traveler (emptytraveler) 於 2010-05-21 01:49 回覆:
確是人生金石之座右銘
鳳姐處世眼光想必就是如此意境深遠的

「孤獨又寧靜」的境界 我想是有的
佛陀的無我 莊子的忘我 應該就是企圖描述這種意境
但是為無我而無我 為忘我而忘我
的矯情 而脫離人性 恐怕不免割裂 乾枯 冷酷 孤傲
而「雖千萬人吾往也」的熱情 則可為喜好孤獨寧靜
穩如泰山表象之下一股動如脫兔的振奮
如同鳳姐一般熱情參與人間脈動
令人感佩 !

異色-自古文人多寂寞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孤独的齊奧朗
2010/05/17 23:10

埃米爾·蜜雪兒·齊奧朗(EmileMichel Cioran1911-1995),羅馬尼亞文學家和哲學家。生於羅馬尼亞鄉村一個東正教神父家庭,曾在大學攻讀哲學,1937年獲獎學金到巴黎留學;將近60年,一直在巴黎隱居,先住旅館,後住在閣樓裏,極少參加社交活動,從不接受採訪。他曾鄭重告誡自己:“將你的生活局限於你自己,或者最好是局限於一場同上帝的討論。將人們趕出你的思想,不要讓任何外在事物損壞你的孤獨。”顯然,他是有意識地為自己創造了一種孤獨。

……………………………………

这是我很喜欢的一位作家,或许也有人认为他是个疯子……

推荐他的部分作品--关于孤独,他是再熟悉不过了。

Empty Traveler (emptytraveler) 於 2010-05-18 06:52 回覆:
謝謝異色的精彩補充:

Google 到一些資料 Emile Cioran 和他的一些基本思想
都是很有意思,不流俗獨立思考出的看法;
例如
"Inaction is divine" (無為是神聖的)

基本上頗有老子的「聖人不死, 大盜不止」反對人為造作對立和莊子的反對「機巧」 與自然主義的道家思想同流。

其實,在中國古代各家的「養生」(不全然的是現在俗氣的講究吃甚麼)眼光來看,形(身體)神(精神)共養,還以「靜」養神最重要,所以獨處其實是生命重要的元素。看來極端,但是現在十之八九被社會人群壓迫的不得喘氣或是憂鬱的人,可能真的還需要一種信任「無為」的當頭棒喝 ,如老子說的「吾道甚易知,而天下人莫之能行」...

Cioran 的原文摘錄如下數則以為記:

不用麻煩自殺了,早在你這樣想之前,你就已經在漫性自殺了

"It is not worth the bother of killing yourself, since you always kill
yourself too late."

(略譯) 怕「無聊、單調」似乎是人類才有的概念,自然界的動物完全不以為意的歷經數小時的無事可做也不以為是問題,而且還期望這樣無事可做,甚至怕單調結束,反被恐懼取代,只有人類反其道而行,喜歡沒事找事,不計一切代價,反自然的,希望有甚麼事發生;人類的這種不甘平淡的所謂「創新、(不滿意)」(只是一種人為 壓力)顯然沒有他們的祖先,甘於平淡的黑猩猩們高明。

"A zoologist who observed gorillas in their native habitat was amazed
by the uniformity of their life and their vast idleness. Hours and hours
without doing anything. Was boredom unknown to them? This is indeed a
question raised by a human, a busy ape. Far from fleeing monotony,
animals crave it, and what they most dread is to see it end. For it
ends, only to be replaced by fear, the cause of all activity. Inaction
is divine; yet it is against inaction that man has rebelled. Man alone,
in nature, is incapable of enduring monotony, man alone wants something
to happen at all costs—something, anything.... Thereby he shows himself
unworthy of his ancestor: the need for novelty is the characteristic of
an alienated gorilla." 

悅己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真假孤獨
2010/05/16 12:22
我現在是你所衷心祝福的正沉潛於獨處期的朋友們之一,除了上班及參加活動外, 回到家,幾乎都是獨處的. 只是感覺上卻發現自己其實不是獨處的,因為看書時是與作者和書中人接軌, 聽音樂是與音樂裡的歌詞和作曲者感應, 寫看部落格是與格友心靈分享,至於email 及上網更是等於與親友面談.

我想古人的獨處, 表面上是獨處, 可能他們也算不得真的獨處, 許多詩詞哲學裡都是與大地對話, 是否他們表面獨處,其實他們也是怕寂寞的, 需要找大自然為伴?

如此想來, 獨處只是表象, 人還是無時無刻沒停止找伴相處. 只是有些找的是外在有形的人群, 有些人找的是無型的, 譬如大自然, 或古人, 或默想真理, 等等.

BTW, 1. 雖然你忘了那個女生的模樣,她可能至今銘感於心,永生難忘當年這麼會愛護弱者, 這麼有俠義精神的隔壁座男生喔!2. 這音樂裡的照片是你照的嗎? 看起來像暴風雨的前夕,因為雲很黑, 又像清晨霧色裡的清晨, 因為有太陽, 還是傍晚? 因為天很暗.3.為甚麼不取名"孤獨 也是一種幸福"? 要加上偽裝兩字?
Empty Traveler (emptytraveler) 於 2010-05-16 14:37 回覆:
悅己的體會真好
獨處的經驗 其實就是讓我們學到它不代表孤獨
如果我們一直忙碌著沒有獨處的機會
心眼恐怕永遠都難打開
而見到平常忙於人事所見不到的生命脈動
我們也真的很難會想在精神層次上靜下來
與古德身心體會感應道交
獲得一種遠超過有人陪伴的心靈充實感

朋友親人來來去去
可真理信念價值的體悟與心理的寧靜
與古聖神交
卻可以是畢生的滿足感

呵呵
近四十年前的往事 還是歷歷在目
不會寄望她記得了
倒是寫出來消遣一下自己
常常這樣白目少一根筋的反應
不一定被社會同情的...是個警世笑話啊 XD

照片是有一個冬日霧大的清晨上班等紅綠燈時
剛好看到車窗外濛濛的朝陽
就用我的手機上傻瓜相機照的


減掉兩字應該是清爽些
我是順著一般把"孤獨"看成負面經驗的思維
而反面提醒我們應該注意打開眼界
看清楚它表面底下的深層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