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毗盧遮那佛Vairocana大日如來(三)-190926 / 慈悲服務社恆長師父
2019/10/04 16:17:57瀏覽516|回應0|推薦8

毗盧遮那佛Vairocana大日如來()-190926 / 慈悲服務社恆長師父

毘盧遮那曼陀羅的心境。

何謂心境(mindscape)?好比在大日如來曼陀羅(毘盧遮那曼陀羅)中的一個景或一片天地,想必大家都曾經去看電影,有許多影片的影像令我們印象深刻,但也有許多影片讓我們看了就不會記住,不再提起,甚至有許多是很糟糕的,我們在觀賞時可能睡著了,有些影片情節複雜,沒有什麼讓我們會記住,但反過來有些影片是很殊勝,會令我們在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通常我不會跟大家分享幾十集的連續劇,我只分享大約2至3個小時的影片,會令永遠記得的一些場面,這個叫做光景(landscape)。當光景成為心境時會有一些細節、情節深深觸動我們的心,它說到我們有時會需要的、討厭的、有時正懷有心結,令我們會記得那個情節。

我記得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些影片,看到許多因為二次世界大戰所帶來的痛苦,看到這些難民的痛苦,我不知道大家的想法如何,但是這些影片卻令我常常記得、常常想起。好比有一部影片,提到被關在監獄裡面的囚犯,這些囚犯被一位醫生解救,幫助他們越獄,你只要看過一次,就會留下深刻的印象,會記得每一個情節,記得那些猶太囚犯在監獄時遭受別人凌虐、虐待的情形。

另外還有一部電影,也令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這部影片不反映出表面上的情節,反而特別反映出痛苦者的內心感觸,片中提到一位婦人,她出生在俄羅斯聯邦的一個小的國家,事情發生在一個美好的一天,她與先生及家人被放逐苦難,她沒辦法見到先生,自己也被放逐到西巴利亞做苦差勞工。這段做苦工的時間長達16年,這位婦人把它寫成日記,記錄下其人生經歷過的每一個階段、每一個情節,她一直活到九十幾歲才過世,這本書在20多年前出版了,引起整個社會很大的震撼,尤其是在歐洲文學界,因為裡面的情節記載著一位婦人在漫長的16年遭受凌虐的歲月中所承受的痛苦,超過小龍女16年等待楊過的遭遇和痛苦,在這16年的歲月中有道不盡的痛苦及壓抑,一一詳記在這本日記中,非常動人!當把它製作成電影,我們融入這位婦人的心境,走進其心思、每一個情節、痛苦及快樂,在這段時間她還須扶養一位小孩。

觀賞一部電影的過程如同進入一個曼陀羅的情形,我們置身其中兩個小時,非常專注,除了隨著曼陀羅整個過程的進行,一心專注而不思考其他事情。曼陀羅是匯聚解脫能量之處,也是我們聚集心靈能量之處。

在那個心境中充滿了種種細節、情節,透過她的每一個動作、臉上的表情、痛苦,我們可以感受到這位婦人埋在心中的痛苦,這個情節是屬於色陰的心境,色陰是情感的區域,這個心境令我們看到片尾時,彷彿打開了心結,因為經過了16年,這位婦人的先生過世了,她才被釋放返回母國,回到原來的生活,但她發現原來的生活已消失了,但至少她被釋放出來,到此我們的心思彷彿也就解開了。

現在當進入任何一個曼陀羅,無論是大日如來曼陀羅或毘廬遮那曼陀羅,我們需要做什麼呢?我們沒有任何一個心境令自己是很被動的坐在那邊如同在觀賞一部影片,我們需要在腦海中造出一部影片,這部影片或腦海中的心境是屬於光明的心境,一個光景,這個光明從我們的頭頂穿過身體,經過每一個部位,我們稱之為氣輪。它進入了又出去,造成一個心境,我們不被困在這個心結,不被卡在過去的意念,不陷入造出惡習的痛苦中,它是一種光明令我們完全自在解脫。

所以我們平時在修煉曼陀羅或禪坐,觀想六臂觀音的光明種子時,發現自己被卡住在這個地方或那個地方,那是因為自己的心結、過去的記憶、想起昔日的過錯、期待心所造成的,這一切令我們被卡住。為什麼我們要建造大日如來曼陀羅?是令我們如何能夠貫通這些心結,從心境自在的光明中,開始找出解結的方法。毘廬遮那曼陀羅是一個心境,但卻是由我們而不是佛來開始,我們要進入這個曼陀羅裡,自己觀想,好比各位自己購票看電影,在曼陀羅中百分之五十是由我們自己建造出來的,我們要進入曼陀羅,練習觀想種子字,寂靜、不動,建立一個平台讓佛播放影片,這是毘盧遮那佛的法身,散發著無窮無盡無邊的毫光,如此我們才能夠感受到,所以我們需要一些很簡單的動作,如安靜的坐著、不動,呼吸很微細、放鬆,頭腦思緒要保持清醒,能夠清楚的觀想出來每一個光明種子字,好比我們已經買到電影票了,進去戲院安安靜靜的坐在椅子上,當影片放映時,毘廬遮那佛的力量(他力)在我們的心識中釋放出來,一旦光明照耀,我們會看透,看見自己的心結,看見光明不被卡在任何地方,這就是毘廬遮那曼陀羅最重要的心境,希望大家開始產生興趣進入毘廬遮那曼陀羅。
(慈悲服務社翻譯小組敬傳)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e0938767770&aid=129842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