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藏傳佛教諸佛母 / 般若佛母 Prajnaparamita
2019/08/25 20:33:51瀏覽2500|回應0|推薦10

藏傳佛教諸佛母 / 般若佛母 Prajnaparamita



譯音:些親媽

咒語: 嗲雅他 嗡 嘎喋 嘎喋 巴別嘎喋 巴喇桑(木)嘎喋 波涕 梭哈

解說:又名薄伽梵母,三世諸佛之母也。因過去、現在、未來三世諸佛皆依止般若般波羅密多,即一切種智,得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

般若佛母之真言如心經中所宣說:“故知般若波羅密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妙用無方為神、無暗不照為明、最勝第一為無上。攝最高法、義、咒陀羅尼之義,得大涅盤、證大菩提,入佛三昧,能證真相,而得印持自然無苦不除。故名為一切咒王。”

在大乘佛教中,特別是轉型發展出的密教,經常將智慧般若視為宇宙運行的陰性法則,並產生神格化女神或佛母的圖像,像般若佛母就是《心經》的神格化表現。

◎諸佛以般若為母
《心經》除了玄奘的譯本最為通行外,重要的譯本還有宋代施護所譯的《佛說聖佛母般若波羅蜜多經》。比較特別的是,此經名上出現「聖佛母」的女性稱謂。為何原是證悟空理智慧的「般若」,會與具人格性的「聖佛母」有關呢?這位「聖佛母」指的是誰呢?

事實上,「聖佛母」並非指稱某個人,而是形容諸佛皆由般若而證悟的一種象徵。這在經論中也可找到相關的形容,例如:「般若波羅蜜,是諸佛母,父母之中,母 之功最重,是故佛以般若為母。」(《大智度論》,卷34)、「摩訶般若波羅蜜,是諸菩薩摩訶薩母,能生諸佛,攝持菩薩。」(《大品般若經.薩陀波崙品》) 便點出了「般若」與「母性」的雙重特質。在大乘佛教中,特別是後來轉型發展出的密教,經常將智慧(般若)與空性視為宇宙運行的陰性法則,並產生神格化的女 神或佛母的圖像。

◎般若佛母的特徵
在藏傳佛教中,《般若波羅蜜經》轉化成擬人神格化的女性菩薩,簡稱「般若佛母」或「心經女神」,其梵語名號即是「般若波羅密」 (Prajnaparamita)。在造像上,佛母採禪定姿,一面四臂或六臂,胸形豐滿,姿態婀娜,具備強烈女性軀體的特質。較常見的四臂佛母,中央兩手 結無畏印與禪定印,其他兩手分持《心經》與念珠(或金剛杵)。六臂者中央兩手結轉法輪印,其餘四手分持《心經》、金剛杵與一朵藍色蓮花。因此,《心經》是 般若佛母最重要的持物。

般若佛母儀軌

皈依

行者皈依直至成正覺 佛陀正法以及聖僧衆 因作布施等諸修持故 願證佛境利普有情生

祈請文

離言思之般若般羅密 無生無遮虛空般自性 各各自證智慧所緣處 三世諸佛之母我禮敬

咒語

嗲雅他 嗡 嘎喋 嘎喋 巴別嘎喋 巴喇桑(木)嘎喋 波涕 梭哈

Tayatha ( Om ) Gate Gate Paragate Para Sam Gate Bodhi Soha

回向

以此功德願速能 成就般若母之境 并将一切諸衆生 安立于同等果境

               般若母法門導修

  在聽聞此殊勝的般若佛母法門前,聽衆首先必須在心中生出正确的聽聞動機。如何調整聽法動機呢?首先我們念及

六道衆生之苦,再發心令他們脫離此等痛苦,然後我們發心好好聽聞今天所将教授的成佛之道。若以此等發心聞法,幾

個小時内大家擠在這個小經堂抵受辛苦,是十分值得的,利益亦十分大。

  般若佛母的藏名是 Sharpyinma ,他有白色、黃色、二臂及四臂好幾種化相。今天所将傳授的,是黃色、一面四臂

的化相傳承。這種傳承的修法,有長的、短的儀軌多種,亦有分自化本尊及面前化出本尊等等不同觀法。今天所教的儀

軌,是從傳統長儀軌中撮要而編成的極短儀軌,以一偈四句禮贊文爲基礎,在講授 時将會 教授面前化本尊的觀法。這

是一種極爲普遍的修持方法,未受灌頂的人依今天所教的修誦亦沒有過失。

  般若母是空性的本尊,亦是極爲有力的一位除障本尊。要修持他的法門,當然亦分爲前行、正行以及結行三部份而

修,方算完整。

  前行開示 ——

  般若母屬于事密部本尊,所以前行等必須依照事密部規矩而作。

  在修持前,我們先要打掃一下修持的地方及佛壇。

  未有佛壇者,欲修持的話就應該在家中或關房布設一個完整的佛壇(注:見法師著作《心生歡喜》、《生死自在》

、《甘露法洋》及《本尊海會》系列)。已設佛壇者,在每次上座前均應恭敬瞻視佛像一眼。

  供品的要求,視乎個人能力,在能力範圍内越多、越優便越好。供養之關鍵在于其來源清淨及供養心清淨,供品之

多少及優劣反而隻爲次要。無能力者,隻供普通清水亦無過失,并可以在心中觀想許多化出之美妙供品,所以财力不足

者毋需感到氣餒。若有能力者,因爲吝啬而不願供美妙供品,則是不好的心态與行爲。事密部供食必須采用素品,供香

必須用純沉香、純檀香的木條或木粉,又或用事密部專用之燃香配方,不可亂用别的燃香。所謂供品“來源之清淨”,

是指它們并非由傷害衆生之方式而換來,例如是騙來、搶來或殺生而得的等等。所謂“供養心清淨”,是指供時不生吝

啬心、不爲一己私利而供養。以來源清淨的幹淨供品,配合清淨的供養心,哪怕隻有一根短短的香,也是圓滿的供養了。

  如果我們在早上修持,便應在上供後上座修誦;如果并不在早上修誦,應在早上放好供品,在晚些時間上座修誦時

,便不必一定要另行上供。在上座後,我們先想:“爲着一切衆生脫苦得樂,我必須迅速地成佛,故此我現在必須好好

地修持!”然後便開始誦念儀軌。作爲三寶弟子,最首要的修持是皈依心。無論我們去哪裏、在幹什麽,都要保持對三

寶的至心依止。若無依止心,不論修大乘、小乘、顯宗或密宗,亦不論所修傳承多麽地殊勝,最終亦必不會得益。故此

,無論我們是修般若佛母或任何其他本尊法門,最先念誦的應是皈依文。有些短略的儀軌并沒列出皈依文,但我們必須

自己懂得把它加進儀軌中。

  皈依文分爲長、短、共、不共、大乘及小乘的多種版本,我們可挑适合自己的版本而誦。在今天所傳略軌中,已包

含了四句版本的大乘皈依發心偈,這是一種簡單而共通的版本。

  行者皈依直至成正覺 佛陀正法以及聖僧衆 因作布施等諸修持故 願證佛境利普有情生

  在修誦皈依前,我們必須先想:“一切衆生,包括我自己,生生世世在六道中輪回,一直處于痛苦中,不得出離。

爲求令自己與衆生脫出此苦海,我必須依止三寶!”在修誦時,我們必須由内心發出至誠的依止心,心想:“不論是今

生或未來生,不論我在福樂或痛苦中,我永不離棄對三寶的依止!”

  願一切有情衆生能具足福樂與其因 願一切有情衆生能由苦及其因中解脫

  願一切有情衆生與無優樂境無所分離 願一切有情衆生住于平等心中無有愛嗔偏執

  以上爲儀軌中的四無量心文句。在誦時,我們心想:“現在我雖未具備這四種心,但我發願于未來得到圓滿的慈心

、悲心、喜心及平等心!”

  誦完皈依及四無量心各若幹遍後,便完成了前行念誦了,馬上将進入正行部份。

  正行開示 ——

  儀軌的正行念誦隻有四句。在念這四句前,我們先觀本尊在自己的面前化現出來。

  般若佛母一面四臂,身相黃色,其中二手作定印置于胸前,另外一隻右手持一金剛杵舉起,另一左手托一部《般若

經》。般若佛母的身上穿着華麗的彩衣,佩戴許多寶飾。他的雙足作雙跏趺坐,下有蓮花及日、月座。月座在下面,日

座在月座上方,它們代表了勝義及世俗菩提心。

  在本尊的心輪有一個月座,上有一呈六角星形的利輪。在利輪的每個角上,分布站着本尊咒句“他地呀他格谛格谛

怕那格谛怕那三格谛仆地疏哈”的藏文咒字,面對中央的一隻角上是“他地呀他”,然後順時針方向數下去,第二及第

三隻角都是“格谛”,第四隻角上立着“怕那格谛”。第五隻角上立着“怕那三格谛”,第六隻角上是“仆地疏哈”咒

字。在利輪的中央,是般若母的心字“阿”(Ah)。所有咒字都是黃色而站立的,并非平躺在利輪上。常常有人看到咒

蔓的繪畫,便以爲咒字是平躺的,其實這并不正确。咒蔓的字一般都是站立的,隻是在繪畫時無法表達立體感,才把它

們繪爲平躺而已。以上所描述的利輪觀想,是黃般若母的不共觀想,其他化相的般若母心中并無這個利輪。

  現在已描述完本尊身相了。對此身相不熟悉的初學者,可以多參考本尊之圖片,但在觀想中,本尊是活生生的,并

非像一張死的圖片般無生氣。此外,本尊的身體乃光明身,并非如同由内髒、血、肉的凡夫身。

  這個是極爲簡化的儀軌,如果我們欲觀想智尊來臨融入亦可,把這個環節略去亦可。欲觀智尊者,觀心間利輪及諸

字放光至十方佛土,向諸佛聖衆心中召請其智尊前來。諸佛聖衆心間化出如同其自身之化身或如同般若佛母身相之化身

,全前來而融入于我們觀在自己面前之般若母身中。

  然後,我們誦儀軌中的中心文句。

  離言思之般若般羅密 無生無遮虛空般自性 各各自證智慧所緣處 三世諸佛之母我禮敬

  在西藏寺院中,凡誦《般若心經》前,必先誦此四句禮贊文。這四句禮贊出自本師釋迦牟尼未示現成佛前,爲自己

的生母所撰著的禮贊文,所以其緣起十分殊勝。它的意思是說一切本無自性,猶如虛空,并且對此空性佛母作頂禮。

  般若佛母是諸般若經典之主尊,亦即空性之本尊。爲甚麽體悟空性之般若智慧被人像化時,要喻之爲“佛母”呢?

現在衲解釋一下“佛母”的意思。這裏所說的“佛母”,并非指他是諸佛的血緣生母。在世俗上,任何小孩都必須有父

、有母方得以出生,而出生者之種姓、家族及姓氏等,取決于其父系。父爲王,子則是太子;父爲大财主,子即是有錢

人。佛境的産生,端賴于方便及智慧二者,缺一則不可成佛。故此,我們可以說諸佛乃由方便及智慧此二者而生出,此

二者可說是諸佛之父和母。空性智是成佛必需的,但由它所産生的并不一定是佛境。這就似世俗傳統上,必須有父、有

母方會有小孩誕生,但母親所生出的可能是太子,也可能是别的種姓,這就要視乎父親的血統及背景了。修行的人,不

論要成就小乘境界或大乘佛境,都必須通達般若空性。故此,般若空性智有可能産生出佛,也有可能生出小乘羅漢的境

界。由此而喻,般若空性智乃成佛之必需品,但并不決定生出佛境。另一方面,方便乃決定性的一方。有方便與空性智

結合而産生的,必定是佛,不可能是小乘之羅漢境界。因此理由,方便被喻爲“佛父”,是決定生出佛陀的因素;般若

空性智被喻爲“佛母”,是成佛之必需關鍵,但卻未必生出佛陀,端賴是否有方便爲“伴侶”。由于過去、現在及未來

諸佛皆必定由般若空性智所生出,所以般若空性在儀軌中被稱爲“三世諸佛之母”。

  誦了贊文後,我們便開始誦咒。持咒的次數視乎自己意願,并無特定要求。欲加插《般若心經》念誦者,可于持咒

前加插入儀軌内而念誦若幹遍。

  達牙他(嗡)嘎谛嘎谛 巴拉嘎谛 巴拉僧嘎谛 菩提 梭哈

  tayatha ( om ) gate gate paragate parasamgate bodhi soha

  般若佛母的咒即《般若心經》内之咒。這個咒有兩種版本,舊譯版中所載之咒爲“他地呀他格谛格谛怕那格谛怕那

三格谛仆地疏哈”,新譯版本所載之咒多了一個“唵”字。我們在觀本尊心中利輪咒蔓時,采用沒有“唵”的版本,但

在持咒時,最好誦有“唵”字的版本。

  誦咒時,觀本尊心中利輪及咒字全都放光,就像電燈泡般,光芒把我們的業障及無明全消除了。此利輪觀及誦咒法

亦有利益衆生的觀法,利輪的每一個角分别除六道中的某一道衆生業障。可是,我們若自己還未淨化,便無能力協助其

他衆生除障。故此,我們在初修時,宜先修爲自己作忏淨的觀法。

  此咒雖然并不長,但卻含有極深妙的意義。大乘的修行之路,由初發心至佛境之間,被劃分爲五種境地,稱爲“大

乘五道”,亦即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及無學道(注:有關大乘五道之講解,見于法師著作《甚深微妙》)。一

切佛陀教法之果境,都包括在這五道之中了。般若佛母的咒中之“格谛”意思是“去!” ;第一個“格谛” 叫行者去

入于資糧道,第二次“格谛”叫行者入于加行道,“怕那格谛” 是呼喚行者再進一步而入于見道,“怕那三格谛”呼喚

行者更要再進入修道,“仆地” 是指最後證入無學道。所以,這個咒包含了全部大乘五道在内。此咒亦可被理解爲“要

去!要離開!勿執輪回六道!要去成佛!”衲的根本上師是赤江仁寶哲大師。赤江仁寶哲的上一世,在圓寂前喚侍者陪

同繞拜甘丹寺一周,然後坐在椅上面對拉薩市,誦了這個咒一次,再喝了一聲“呸”,這樣便坐化了,何等自在呀!由

此可知,此咒一點都不簡單。誦這咒一次,就如把大乘五道一切法要遍修一次。

  結行開示 ——

  誦咒後,我們念以下四句回向文。

  以此功德願速能 成就般若母之境 并将一切諸衆生 安立于同等果境

     如果我們有别的願望,亦可在念此四句後加入發願。

  回向十分重要。我們一座下來修持所得之功德若不迅速回向,一到下次嗔心一起時便會失去。

  最後,我們觀本尊身向内融攝入利輪,利輪化爲光融入咒句,咒句向中央“阿”字融攝,“阿”字最後化光融入我

們自己的身體之中。

FROM / 蘇宦

(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e0938767770&aid=128749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