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文殊師利菩薩在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皆成佛 / Lin Kuan Shin
2019/01/08 20:37:12瀏覽1066|回應0|推薦5

文殊師利菩薩在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皆成佛  / Lin Kuan Shin

 

文殊師利菩薩在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皆成佛。過去世是南方龍種上尊王佛,現在世是北方歡喜藏摩尼寶積佛,未來世是南方普現佛。《處胎經》中,菩薩說:「昔為能仁師,今為佛弟子,二尊不並化,故我為菩薩。」《佛說放鉢經》中,佛說:「我今得佛,皆是文殊師利之恩也。過去無央數諸佛皆是文殊師利弟子,當來者亦是他大威神力所加被。譬如世間小兒之有父母,文殊師利者,佛道之父母也。」而且,菩薩發願:「諸佛之中,若有一位,從初發心以至圓成佛道,非文殊之所勸發,文殊則不成佛。」所以,三千年前,菩薩以菩薩身和彌勒菩薩與佛共生一世,示降印度;是佛弟子中的上首,菩薩眾中的第一大士,被視為如來法王之子,故又稱法王子。佛說法四十九年,舉凡大乘法會,文殊師利菩薩助佛宣揚自利利他,直至成佛的大乘教理。

唐代以單經形式流通,名為《菩薩本業經》的《華嚴經.淨行品》中,智首菩薩提出菩薩的根本志業:如何像佛身、語、意三業清淨?如何修行成佛?一連串一百一十個問題,文殊師利菩薩就以一百四十一首的偈子作答。這些偈都以「當願眾生」貫串,形成一百四十一願。這些願皆與日常起居,行住坐臥的身、語、意造作息息相關,顯示三業清淨是修樹立個人修為並普及於眾生,使自他共入佛道的菩薩行;與《無量壽經》中,佛說:「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善護身業,不失律儀;善護意業,清淨無染」相應。《華嚴經》言:「文殊菩薩,化身無量,遍十方界。」加被勸發十方眾生:

善護口業,不譏他過

五台山殊像寺主殿裡,十一點七公尺高的文殊師利菩薩像,是最大的文殊師利菩薩像。這尊菩薩像的由來在古代某盛夏的一天,工匠們已塑完菩薩像的座騎綠毛獅子,就差塑造菩薩像的頭部。關於菩薩的面容,這個工匠說要塑成這樣,那個工匠說要塑成那樣,都自以為是,譏嫌別人是錯的。當時,伙夫正在大寮和蕎麥麵,聽見吵鬧聲,擠在人群中弄清吵鬧根由後,大聲說:「文殊師利菩薩的面容不可思議,不可隨意捏造,你們再吵也沒有用!」於是,停息了工匠們的爭執;伙夫就返回大寮繼續和蕎麥麵。突然,寺內金光照耀,伙夫朝打開的窗戶外望去,看到文殊師利菩薩顯現真容!當時,已來不及找彩畫匠描摹,伙夫急中生智,把籠屜(竹、木或金屬製成,中間有屜,蒸食物的圓形器具)裡的蕎麥麵搬出來,照菩薩真容捏了起來!頭部捏好了,文殊師利菩薩就在空中隱沒。工匠們來後,用泥仿塑都不理想,就直接把蕎麵麵頭安在文殊師利菩薩像上,並貼上一層金。於是,這一尊最大的文殊師利菩薩像,又稱為「蕎麵頭」文殊師利菩薩像。

善護身業,不失律儀

憬興禪師,新羅國人,十八歲出家,遍覽三藏,名重一時。開耀元年,文武王將崩,對太子神文王說:「憬興法師可為國師,莫忘朕命。」神文王即位,封禪師為國老,住在三郎寺。有一天,禪師將入宮,隨從備了馬匹,鞍騎精美,路人見了都要迴避。這時,忽然有一位沙門,形陋衣弊,手持一杖,背個籮筐,於下馬臺上休息。隨從看他籮筐裡都是乾魚,就問這位沙門:「你是僧侶,背這些穢物做什麼?」這位沙門笑著說:「與其挾生肉於兩股之間,我背些三市之枯魚有什麼不可以?」說完起身而去。這時禪師正要出門,聽到這番對話,馬上派人追這位沙門,一直追到文殊寺山門外,見籮筐拋在寺門外面,仔細一看,籮筐中的枯魚本來是松樹皮;入寺看見手杖放在文殊師利菩薩像前。使者回報禪師,禪師說:「大聖誡我騎馬耳!」(《普賢章經》上,彌勒菩薩說:「我當來世,生閻浮提,先度釋迦末法弟子,唯騎馬比丘不得見佛。」)因此,禪師善護身業,不再騎馬。

善護意業,清淨無染

新羅元聖王時代的緣會大師,曾隱居靈鷲,讀《法華經》修普賢觀行,善護意業,日久感得庭前池中蓮花四時不萎;元聖王就想封大師為國師。大師聞悉生煩惱,馬上棄庵而逃。行經西嶺巖間,遇見一位老農夫在耕田,老農夫問大師何往,大師說:「國王聽信濫人之言,拜我為國師,我不願進朝受俗人爵封,逃來此地。」老農夫就笑著說:「我看你還是就近賣出!何必遠售?」大師生煩惱,認為老農夫輕慢他,就離開了。走了不遠,又遇見一位老婆婆,老婆婆亦問:「大師到哪裡?」他也把不願受封為國師的事告訴老婆婆,老婆婆說:「你之前有遇到什麼人?」大師說:「有個老農夫說話輕慢我。」老婆婆說:「那是文殊師利菩薩!」大師聽到大驚,趕快回頭跑到老農夫面前頂禮懺悔:「剛才大聖之言,弟子受教!善護意業,回去庵中,不再逃避。」大師又頂禮請問老農夫:「剛才那個老婆婆又是什麼人?」老農夫說:「辯才天女!」老農夫說完就不見了。大師回到庵中;不久天命詔請入宮,就跟來使入闕,被封為國師,佛法也跟著大興。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e0938767770&aid=123177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