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樹葉總會落下 / 阿姜 查1226
2018/01/03 21:30:18瀏覽598|回應0|推薦16
樹葉總會落下 / 阿姜 查1226

忘記時間

我們往往把禪修弄得很複雜,例如:當我們坐下來時,我們可能決定:「這次我真的要做到。」這不是正確的態度,這不會有任何成就的,剛開始這種執取是很自然的。有時,在晚上,當開始打坐時,我會想:「今晚至少我會坐到凌晨一點,不然,我不會起來。」但是不久,我的心已開始作亂,直到我覺得我要死了,這樣坐到一點有什麼用呢?
.

當你正確的打坐時,不要衡量時間的長短,或強迫自己要坐多久。禪修沒有最終目的,沒有目標可得。無論你坐到下午七點還是八點、九點,不重要,只管打坐,要心無罣礙,不要強迫自己,不要命令你的心一定要如何,因為這種命令會讓你的心有所罣礙,不得解脫。讓心自由自在,讓呼吸更均勻、正常,不長不短,也不特別,讓你的身體處於舒適狀態,穩定而持續的修行。你的內心會問你:「我們要坐多久?我們要禪修多久?」只要對他喊:「喂!不要打擾我!」讓心平靜下來,因為來干擾你的只是煩惱罷了。只要說:「我遲早會停止禪修,若我想要坐整個晚上,我傷害到誰?你為什麼來干擾我?」斬斷欲望,繼續用你自己的方式打坐,讓你的心放輕鬆,你會變得平靜,不再執著。
.

有些人坐在一柱點燃的香前面,發誓坐到這枝香燒完,然後他們一直偷看這枝香已經燒了多少,不斷的在注意時間。他們問:「燒完了沒有?」或者他們發願要有所突破或死,之後,當他們只坐了一個小時就停止時,他們會感到十分罪惡,這些人被欲望所控制。不要注意時間,讓你的修行保持穩定的速度,讓它逐漸進步,你毋需發誓,只要不斷訓練自己,只管修行,讓心自行平靜下來。最後,你會發現:你可以很輕鬆的坐很久,也可以正確的修行。
.

至於腳痛,你會發現:只要保持觀察疼痛的地方,它會自行消失。若你以這種方法修行,你會有所改變。當你就寢時,你會讓心平靜下來,然後入睡。以前,你可能會打鼾,說夢話,磨牙,或輾轉反側。一旦你的心受過訓練,這些現象全部會消失。你會睡得很沉,醒來後,你會神清氣爽而不會想睡。
.

身體需要休息,而心是晝夜都覺醒著,這就是佛、覺者、覺醒的人、歡喜者、光明者。覺者不睡覺,也不會昏沉,若在修行時,你讓你的心如此堅定,你可以兩三天不睡覺,當你想睡時,你會入定五或十分鐘,就恢復精神了,好像你已經睡了一整夜。在這個階段,你毋須掛慮身體,因為有慈悲和智慧,所以你仍會照顧身體的需要。
.

◉修行上的一些提示

當你修行時,可能產生各種各樣的影像和幻想,你看到一個有吸引力的色塵,聽到讓你心性搖盪的聲音,這種影像也必須觀察。這種毗婆舍那的影像有更大的力量,超過由定所生起的,無論什麼生起,只要觀察。
.

有人問我:「當禪修時,有各種的念頭生起,我們應該觀察它們,還是只觀察它們的生滅?」若你知道有人在你身邊經過,你不知道是誰,你可能想知道那個人是誰?他要去哪裡?他在做什麼?若你認識這個人,只要看著他過去,這就夠了。在修行時,慾望有時是朋友,有時是仇敵。剛開始,欲望會激勵我們去修行,我們想要改變事情,想要結束痛苦。但想要尚未有出現的東西,只會引起更多的痛苦。
.

有人問:「我們應該如同中國禪師所說的:飢來吃飯,睏來眠,還是有時我們應該違反本性來做實驗?若這樣的話,該如何拿捏?」當然!我們可以做實驗,但沒有人能說多少,所有這些只有自己知道。在修行時,剛開始,我們像小孩子在學寫字母,屢次把字母寫得歪歪扭扭,不工整,我們唯一要做的事是堅持下去,若我們不像這樣過生活,還有什麼適合我們做?
.

最好的做法是非常誠懇的問自己:「我為何出生?」問你自己這個問題,一天三次,早上,下午和晚上,每天問。佛陀告訴他的弟子阿難尊者去觀察無常,以便觀察人命在呼吸間。我們必須了解死亡,為了活著,我們必須死。這是什麼意思?死亡是我們所有疑惑、所有問題的結束,就在當下觀察身心生滅的現象,你明天不會死,你必須現在死去,你做得到嗎?
.

真精進不是身精進,而是心精進。不同的禪定像不同的謀生方式,最重要的是你餵飽自己,而非如何得到食物。實際上,當你的心沒有慾望時,無論你從事什麼活動,「定」自然會生起。
.

麻醉藥品能帶來某種經驗,但是服用麻醉藥品的人,沒有造成這種結果的因,他只是暫時改變本質,就像被注射荷爾蒙的猴子,讓牠去採椰子一樣。這種經驗可能是真的,但不是好的經驗;或者是好的經驗,但不是真的;而法總是好的和真實的。有時我們想強迫心靜下來,然而,這只會讓你的心更散亂。當我們不再強迫心靜下來時,定會生起。但是在平靜狀態時,我們會想知道:「發生什麼事?現在怎麼啦?」我們會再度不安。
.

在第一結集的前一天,佛陀的一位弟子告訴阿難尊者:「明天是第一結集,參加的人全部已經證了阿羅漢果位。」此時,由於阿難尊者尚未證得阿羅漢果位,為了究竟解脫,他決定整夜勇猛精進修行,他把自己弄得非常疲倦,他的勇猛精進並沒有獲得任何進步,因此,他決定休息一下,當他的頭一碰到枕頭,他開悟了。我們必須學習放下每個願望,甚至包括希望開悟的願望,只有那時我們才能解脫。
.

◉觀察一切事物

當你繼續修行時,你一定願意仔細探討每一次的經驗,每一個根門。
.

例如:以一個所緣境來修行,如:聲音|聽,你聽是一回事,而聲音是另一回事,你能覺知到,就是這樣。沒有人,什麼也沒有。學習仔細觀察,觀察它的本質,你會發現事物是如何分開的。當心不執著時,或對外物不感興趣時,不受束縛時,一切事物會變得很清楚。當耳朵聽到聲音時,觀察心,觀察你的心是否受影響,是否起心動念?是否被聲音所干擾?若你能覺知,觀察你的心,保持覺知。有時你可能想逃避聲音,但是這不是解決的方法,你必須透過覺知來遠離。
.

有時我們喜歡法,有時則不然,絕不是「法」的問題。一旦我們開始修行,我們不能期望有平靜的心,我們應該讓心去思惟,觀察心,不要有所反應。那麼,當所緣境與感官接觸時,我們應該保持平靜、輕安。把所有的所緣境視為相同,觀察他們如何生滅,讓心保持覺知,覺知當下所生起的一切事物,不要去想已經過去的事,也不要想明天我要去做某事
.

若我們能在當下,在一切時中觀察事物的特性,那麼一切事物都在顯示「法」。訓練你的心,直到它非常堅定,並放下所有的經驗。那麼,當所緣境生起時,你會觀察它們而不執著,你不必強迫心和所緣境分開。當你修行時,他們會自行分開,顯示出身心的本質。
.

當你根據事實,學習去觀察色、聲、香、味、觸、法時,你會發現它們全部都有共同的本質:那就是無常、苦、無我。每當你聽到聲音時,它就在你心中顯示出這些共同的本質。聽到就好像沒有聽到一樣,你經常保持正念,保護你的心。
.

若你的心能達到這種境界,無論你到那裡,你的智慧將會增長,這叫做「擇法」,為七覺支-七種覺悟的因素之一。仔細思考,與自己對話,不會執著受、想、念頭和意識,沒有什麼能接近它,它有自己的工作要做。在你開始修行的階段,當你訓練你的心時,你會發現這種覺知是心原來就有的。(◉註︰原來就有的-本性本自具足)
.

無論你看到什麼,或做什麼,觀察一切,不要中斷禪修。有些人認為:他們在正式禪修一段時期後,一旦出來,他們就可以停止禪修。停止正規的禪修後,他們不再專注,不再觀察外境。無論你看到什麼,你應該觀察,若你看到好人或壞人,富人或窮人,觀察他們;當你看到老人或小孩,年輕人或成人時,觀察他們,這是我們修行的核心。
.

在觀察中去尋找「法」,你應該觀察所有所緣境的特性,因與果;觀察他們的大小、黑白和好壞。若有念頭,觀察這個念頭,觀察所有的事物都是無常、苦、無我的,不要執著它們。覺知是他們的墳場,把它們全倒在墳塲裡,然後觀察所有事物的無常和空性,那麼,你的痛苦就會結束,繼續觀察和探討這個生命。
.

去觀察當好事在你心中生起時,你會有什麼反應,你高興嗎?你應該觀察這高興。或許你使用某物一段時間後,你會不喜歡它,想要給別人或把它賣掉。若沒有人買它,你甚至會把它丟掉。為什麼會這樣?我們的生命是無常的,經常不斷改變,你必須觀察它的特性,一旦你徹底了解這些事件中的一件,你會了解全部,他們全有相同的本質。
.

或許你不喜歡一種特別的情景或聲音,去觀察它們,以後,你可能會喜歡它,你可能對以前讓你不高興的事物感到滿意,這樣的事情確實發生過。當你清楚的了解所有事物都是無常、苦、無我時,你會把它們全部丟棄,不會執著。當你發現:所有在你面前的事物都是無常、苦、無我時,此時,只有法會生起。
.

一旦獲得預流果位(初果)和嘗到解脫味時,你不會再退轉,你會具有正見,並且不會有不正當的行為。這心將轉入聖流,不可能再落入痛苦中,怎麼可能墮落?他已經捨棄惡行,因為他知道惡行的危險,不能再在身業和口業上犯錯,他已經獲得「道」智,知道他的職責,知道他的工作,知道「道」,知道自己的本性,他放下所有需要放下的,並且毫無疑問的一直放下。
.

到目前為止,我所說的全部只是話語而已,當人們來看我時,我必須說法,然而,這些事情最好不要談太多,最好立刻開始修行,不要遲疑,我好像一位邀請你去某處的好朋友,不要猶豫不決,只要出發,你不會後悔的。
.

◉樹葉總會落下

每一兩天,必須清掃寺院的廣場和行人穿越道上的落葉。由於面積遼闊,僧眾會協力以長柄的竹掃帚清掃落葉,像一陣塵暴般的清掃路上的落葉,掃地是如此令人滿足。森林不斷的在說法,葉子落下,僧眾清掃,然而,當僧眾繼續清掃,掃到一條長路的末端時,這些僧眾回頭看他們已經掃過的遙遠的另一端時,發現新掉落的葉子又開始覆蓋在他們掃過的路上。
.

尊者阿姜 查說:「我們的生命像生長和掉落的葉子一樣,當我們真的能了解落葉,我們便能每天清掃道路,並且在這不斷改變的地球上,擁有大樂。」
.

文.阿姜 查
圖.網路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e0938767770&aid=109875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