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簡 介---生活的藝術——葛印卡老師
2013/10/30 09:03:48瀏覽1360|回應0|推薦1

簡 介

假如你有機會,能夠放下所有世俗的責任十天,住到一個安靜、與世隔絕的地方,不受任 何的干擾。這個地方提供基本的食宿,而且隨時有人幫忙,讓你住得還算舒適。你只要避免與他人接觸,並且除了必要的活動之外,在你醒著的時候,都閉目凝神、 將心專注於一個選定的物件之上。你願意來參加嗎?

假如你曾經聽說過有這種機會,而且許多像你這樣的人,不僅願意,甚至極渴望這樣利用 他們的空閒時間來參加,那麼你想他們在幹嘛?你可能會說:他們在觀肚臍眼或或是默想;逃避現實或是實修;自我麻醉或是自我探索;自我封閉或者自我反省。無 論其含意是負面或正面,一般對禪修的印象,都認為他是從世間退縮。確實有一些禪修法是如此。但靜坐並不必要是逃避,它也可以是一種體驗世界的方法,讓我們 瞭解世界、瞭解自己。

每個人都習慣性地認為,外在的世界才是真實的,生活就是與外在實相接觸,向外尋求物 質及精神的食糧。大多數人可能從未想過斷絕外在的接觸,以看清內在發生的事。若要你這麼做,聽來好像是你花好幾個小時,瞪著固定不變的電視檢驗圖。我們寧 可去探索月球的背面,或者海洋的底層,也不願意去探尋我們的內在深處。

但是事實上,只有當我們每個人用身心去體驗時,宇宙才真正存在。宇宙從來不在別處, 它一直就在當下。探索我們自身的當下,即是探索這個世界。除非我們仔細探究內在的世界,否則我們對它的瞭解,只止于信念,或是知性的概念而已,而永遠無法 知道實相。然而,藉著觀察自己,我們就能夠直接體悟到實相,並且學會用正面、積極的方式來應對。

葛印卡老師所教導的內觀法,就是探討內在世界的一種方法。這是一條實修之道,可以審視一個人身心的實相、揭開和解決隱藏的問題、培養未使用的潛能、並為自己以及眾生謀幸福。

內觀(Vipassana)在印度古老的巴厘文中,是洞見的意思。它是佛陀教導的精華,是對他所說的真理的實際體驗。佛陀本身經由實修內觀,而證得這個體驗,所以內觀就是他主要的教導。他所說的話,是他內觀體驗的記錄,同時也是如何修習、體驗真理這個目標的詳盡指導。
上面的說話大家都能接受,但問題是,該如何瞭解並遵循佛陀的教導。雖然佛陀所說的話都保留在眾所公認的經文中,但是缺少了實際的修習,要詮釋他的內觀指導就十分困難。

但是如果有這麼一個方法,已經保留了不知多少世代;修習後的結果正如佛陀所描述;它 與佛陀的教導完全一致,而且闡明了教導中長久以來晦澀難明的部分,那麼這個方法當然值得一試。內觀就是這樣的一個方法。這個方法的特別之處,在地它的簡 單、完全沒有教條,而且最重要的是,它所帶來的結果。

內觀法以十天的課程傳授,課程開放給任何直心想學習此方法,而且身心都適合的人。十 天當中,參加的學員只能在指定的規範內活動,不與外面世界接觸。學員不可以閱讀或寫字,並且要暫停任何宗教儀式或其他的練習,完全接照所教的方法用功。在 整個課程期間,他們遵守一套基本的道德規範,其中包含獨身生活,以及戒絕所有的麻醉物品,同時在前九天的課程之中,學員之間要保持靜默,不過他們可以向指 導老師請問內觀方面的問題,也可以和服務人員談生活上的問題。

前三天半,學員練習心的專注。這是真正進入內觀法之前的預備功夫。在課程的第四天介紹內觀法。每一天都會介紹這方法的下一個步驟,如此到課程結束之前,整個方法的綱要就介紹完全。到第十天,解除禁語,學員稍做調整,以適應回去後的生活。課程在第十一天的早晨結束。

對內觀者而言,這十天,很可能會有一些意想不到的事。首先就是禪修還真不簡單!一般認為禪修是無所事事或僅僅放鬆而已,但學員很快就會發現,這是錯誤的觀 念。學員必須持續不斷地以特定的方式,專注地覺知心理的運作過程。課程要求學員全心全意,但毫不緊張地依照指導努力練習。但是在學會如果這樣做之前,這種 練習可能會令人有挫折感,甚至精疲力竭。

另一件意想不到的事就是,觀察自我所得來的實相不可能都是令人愉快、喜悅的。一般說 來,我們對自己的想法都是非常有選擇性的,當我們看著鏡中的自己時,都會小心翼翼地擺出最美的姿態、最動人的表情。同樣地,每個人都有心目中的自我形象, 這個自我形象強調令人讚賞的特點,將缺點減至最少,而對於自己個性中的某些部分,則是完全忽略。我們只看自己想看到的形象,而不是實相。但是內觀這個方 法,是從每個角度觀察實相。內觀者面對的,不是一個小心修改過的自我形象,而是整個未經刪剪的真相。真相的某些層面一定是令人難以接受的。

有時,修習之後似乎沒有找到內在的平靜,反而激動不安。課程的各方面似乎都顯得行不通、難以接受,例如:密集的作息時間表、設備、紀律、老師的指導和建議以及方法本身。

然而,另一件令人驚訝的事是:困難都會過去。到了某個階段,學員學會不費力地精進, 放鬆而警沉、參與而不執著。他們不再掙扎,而能全神貫注於練習之中。這時,設備的欠缺就已不成問題;紀律成了有利的支持;時間不知不覺中很快地過去。心變 得像黎明旱,山中的湖水一樣靜謐,完美地倒映出它周遭的一景一物,同時也可以讓細看的人澈見它的深處。當這種清澄來臨時,每一刻都充滿肯定、美好與安詳。

如此一來,內觀者發現,這方法確實有效。接下來的每一階段,雖然似乎都是很大的一步,然而內觀者卻發現,他有能力走過去。到十天課程結束的時候,他就會明 白,這個旅程從課程開始,已經走了多遠了。內觀者所經歷的過程,也可以比喻成外科手術,就像刺破蓄膿的傷口一樣,要切開傷口,壓擠傷口,除去膿液,是非常 痛苦的事。但是若不如此做,傷口永遠無法痊癒。一旦除去膿液,以及他所造成的痛苦,傷者就能夠重獲完全的健康。同樣地,藉著這十天的課程,內觀者除去心中 部分的緊張壓力,就能享有更好的心理健康。內觀的過程帶來內在深處的改變,這種改變在課程結束之後仍持續下去。內觀者會發現,從課程中所獲得的任何內心的 力量、任何所學到的東西,都可以運用在日常生活上,讓自己獲益良多,並且對他人也有好處。生活變得更加和諧、豐富和快樂。

葛印卡老師所教導的內觀方法,是從他的老師-——已過世的緬甸大師薩亞吉?烏巴慶 (Sayagyi U Ba Khin)處學來,而烏巴慶老師則是從薩亞?烏鐵(Saya U Thet)學得內觀的方法。烏鐵是本世紀前半期,緬甸知名的內觀老師。再往上溯,薩亞?烏鐵是雷狄?薩亞道(Ledi Sayadaw)的學生。雷狄大師是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緬甸著名的學者法師。再往上溯源,這個方法的老師的名字就不可考了。但是修習此方法者相信, 雷狄?薩亞道法師是從傳統才師處學得內觀方法。而這些傳統老師們是從遠古時代,也就是當佛陀的教導首次傳進緬甸時開始,一代一肛地將內觀法保留了下來。

毫無疑問的,這方法,與佛陀對內觀的指導是一致的,與最簡潔的佛語原意也是一致的。而是最重要的是,這方法所提供的結果是有益的、切身的、具體的、而且立即的。

本書並不是內觀法的自學手冊。如果有人把本書看成是自己動手做的指導手冊,就自 冒風險。要學習這個方法,唯有參加課程,在適當的環境幫助下,由經過適當訓練的老師指導。禪修是大事,尤其是內觀的技巧,因為它探討心的深處。絕不可以草 率、隨便地姑且一試。如果閱讀本書激起你想學習內觀的意願,你可以與書後所列的地址聯繫。

本書的目的,只是介紹葛印卡老師所教導的內觀方法的梗概,希望藉此增廣對佛陀教導的瞭解,以及對佛陀教導的精華-——內觀技巧-——的瞭解。

 

故事:游泳學

從前有位年輕的教授出海旅行。他受過高等教育、領有許多證書、搖籃有許多頭銜,但是他的生活閱歷比較欠缺。他所搭的船上有一位目不識丁的老水手。每天晚上,這個老水手都會到年輕教授的艙房去,聽他高談闊論。老水手非常佩服這位年輕人的博學。

有天晚上,老水手在幾小時的談話後,正準備離開艙房時,這位教授問他:老伯,你研究過地質學嗎?

那是什麼,先生?

是地球的科學。

沒有,先生,我從沒上過學,我從沒研究過什麼。

老伯,你已經浪費了你四分之一的生命了。

老水手拉長著臉離開了艙房,他想:如果這麼博學的人這麼說,那必定是真的。我已經浪費了我四分之一的生命了。

第二天晚上,當老水手準備離開艙房時,教授又問他:老伯,你研究過海洋學嗎?

那是什麼,先生?

海洋的科學。

沒有,先生,我從沒研究過什麼。

老伯,你已經浪費了你一半的生命了。

老水手臉更長地離開了,心裏想著:我已經浪費了我一半的生命了,這個博學的人這麼說的。

隔天晚上,這位年輕教授又問老水手:老伯,你研究過氣象學嗎?

那是什麼,先生?我從沒聽說過。

怎麼會?就是風、雨、氣候的科學呀!

沒有,先生,就如我告訴你的,我從沒上過學,我從沒研究過什麼。

你從沒研究過你居住的地球的科學;你從沒研究過你討生活的海洋的科學;你從沒研究過你天天遇上的氣候的科學?老伯,你已經浪費了你生命的四分之三了。

老水手非常傷心,心想:這個博學的人說我已經浪費了四分之三的生命!那我一定是已經浪費了四分之三的生命了。

隔天,老水手匆匆忙忙地跑到年輕教授的艙房,換他問:教授先生,你研究過游泳學嗎?

游泳學?那是什麼意思?

你會游泳嗎?先生。

不會,我不知道怎麼游泳。

教授先生,你已經浪費了你全部的生命了!這艘船已經撞上暗礁,正在下沉。會游泳的人可以遊到附近的海岸,不會游泳的人將會淹死。我非常遺憾,教授先生,你真的是性命難保了。

你可以研究世界上所有的“XX,但是如果你不學游泳學,你所有的研究都是沒用的。你可以讀或寫有關游泳的書,你可以從各種理論層面去辯論,但是如果你拒絕親自下水,這些對你又有什麼用呢?你一定得學會如何游泳才對。

 

( 興趣嗜好收藏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dhooray&aid=9250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