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掌中之葉――止觀】 第三章 老師與學生 好學生的素質 悉達多學院 編委會
2014/02/19 12:49:48瀏覽453|回應0|推薦0

好學生的素質
什麼是好學生的素質呢?好學生的素質包括:
(一)具足涅槃意樂:此等涅槃的意樂當被細
分為六種行相(第128段)
(二)具足定(與涅槃)的勝解(第129段)
(三)將自己貢獻於佛世尊(第124段)
(四)捨施自身於導師(第126段)
(五)履行學生的大小任務(第71段)
《清淨道論.第三章》
一、具足涅槃意樂
具足涅槃意樂
1.等正菩提。
2.辟支菩提。
3.聲聞菩提,即阿羅漢(漏盡者)、阿那
含、斯陀含及須陀洹。
《清淨道論.第三章.第128段》
如果你已經是個修行者,那麼這概念應該已經
根植於你的心中。但是,許多修行者被問及為何修
行時,卻無法給予一個令人滿意的答覆。他們會告
訴你是為了解除內心的痛苦。這意味著他們還沒有
很強的涅槃意樂。
在《相應部.緣相應.第2 3經》《U p a n i s a
S u t t a 》中, 佛陀說斷惑因緣的順生次第是:
「苦-信心-愉快-喜悅-輕安-快樂-定-如實
智見」。從這裡我們可以瞭解到,唯有當你真正地
了知苦的時候,你才會生起真切的信心。當強大的
信心生起時,愉快、喜悅、輕安、快樂也會隨順生
起。然而,許多修行者卻十分悲觀。他們提不起修
行的精進心,改變不了自己的性行,雖然他們自知
世間是苦。
為什麼他們提不起精進心?他們有甚麼問題?
他們的問題是還未真確透徹地了知苦。佛陀說:
「我只教一樣東西,(即:)苦及苦的滅息。」有
趣的是,你或許認為苦及苦的滅息是兩件事,但是
為何佛陀說他只教一樣東西?
這是很重要的中道正見。一件事情――兩個層
面,這兩者是同一個現象的兩面。出世間的正見應
該同時具有兩面,正如一個錢幣具有兩面一般。那
麼,是哪兩面呢?那即是苦與苦的滅息;知苦了
苦;或離苦得樂。因此,除了知道那是苦,我們
還必須知道趣向滅苦之道――體證涅槃是最高的喜
樂。瞭解了這一點之後,我們的心才能充滿著愉
快、喜悅、輕安和快樂地修行。
世俗的生活也是同理。我們相信財富、權力、
家庭可以帶來快樂,因此發奮圖強地認真工作。許
多人也不計較充當學徒的辛苦:吃得不好,只能鋪
蓆臥地而睡,每天工作時間長達十至十二小時。雖
然他們在肉體上十分疲累,但是精神上卻是快樂
的,因為他們深信這一切可換取往後的快樂。由於
他們樂觀地承受這些痛苦,漸漸地經驗多了,積蓄
多了,有的就買了一輛貨車,開始幫人運載貨物。
過了一段日子,他的錢更多了,因此就買了一間店
舖買賣燈飾。再過一段日子,他甚至有能力買一間
廠房以製造配件。
同樣地,在修行的道路上,只要你擁有一顆愉
快的心,知道體證涅槃是真正與究竟的快樂,那麼
你就能以愉快的心情去克服修行途中的一切辛勞與
痛苦。漸漸地,修行的經驗多了,你就能掌握生起
喜悅、輕安、快樂的竅訣。繼續不斷地修行,進
一步就能掌握自在入定等的竅訣。如此繼續努力,

最終你將能獲得如實智見,親身體證涅槃的至樂境
界。
【引證一】:證悟之樂――出自《律藏.小
品.第七破僧犍度》
釋迦族的跋提王在佛陀座下出家之後,在第一
次雨季安居期中證得阿羅漢果,具足三明。之後,
跋提比丘每在林野、樹下、空閒處靜坐時,往往會
由衷發出讚歎說:「好快樂啊!好快樂啊!」
其他比丘不明白原因,誤以為他在懷念在家為
王時的快樂,所以報告佛陀。經過佛陀查問,跋提
比丘表示由於在證悟之後,內心體驗的無為與安
樂,遠遠超越在世間做國王的快樂,所以才發出如
此的讚歎。
於是,佛陀有感而發地說:
內心沒有忿怒的人,
如此超越了有與無。
他是無畏、安樂、無憂,
諸天神無法見到他。
由此可見,證悟能帶來極大的快樂。
【引證二】:轉輪王的快樂比不上初果須陀洹

的十六分之一――出自《相應部.大品.須陀洹相
應.經一》
轉輪王在人間統領四大部洲,權勢達到頂峰;
死後投生忉利天為天神,有眾天女陪伴,享受天界
的勝妙五欲之樂。但是佛陀說:他的樂比不上須陀
洹聖者的十六分之一。
【引證三】:轉輪王所享有的快樂――出自
《長部第26經.轉輪王獅吼經》
轉輪王擁有七寶,即:輪寶、象寶、馬寶、摩
尼寶、玉女寶、侍從寶、參謀寶,而且有一千個英
勇無比的兒子。所以,他在權力、財富、感官享受
等一切塵世的快樂方面都達到了極點。
轉輪王具有智慧,知道何時該行善、何時該退
休、如何治理國家、如何修身養性等等。
轉輪王具有定力,他進入靜室之後,能自在地
進入慈、悲、喜、捨四無量定。
即使如此,轉輪王的快樂仍然不及初果聖者的
十六分之一,可見證悟的快樂何等殊勝!
結語:
中道正見即一體兩面的真理:知苦了苦或離苦

得樂,二者缺一不可。
六種行相
六種意樂導致諸菩薩的菩提成熟:透過無貪意
樂,諸菩薩見到貪欲的過患;透過無瞋意樂,諸菩
薩見到瞋恚的過患;透過無癡意樂,諸菩薩見到愚
癡的過患;透過出離意樂,諸菩薩見到家居的過
患;透過獨處意樂,諸菩薩見到群聚的過患;透過
解脫意樂,菩薩見到一切生存界的過患。
《清淨道論,第三章,第128段》
以上是以諸菩薩的菩提――等正菩提――為例
來闡述意樂,但這六種意樂的行相對於辟支菩提與
聲聞菩提行者也同樣是至關重要的。
實際上,每個行者都需要啟發修行的意樂,而
他們修行的進展就取決於他們意樂的純度和強度。
許多人都同樣發起意樂而修行,外表差別不大,但
實際上他們意樂的內在素質卻有著極大的差異。所
以這裏談及一旦你如此具足意樂而修行,你在培育
戒、定、慧乃至最終體證涅槃的所有修習意願應被
詳細分為六種行相。
1.貪行意樂者:我要證悟。

原因:這通常發生在一個原本已經非常執取的
人。在他追逐著世間的名利地位時,或許他可以很
成功。可是一旦失敗了,他卻經不起連連的挫折,
因此轉而在宗教上尋求庇護。他想為自己掙回面
子,想證明自己不是個失敗者,因此他一心想要體
證涅槃。這是含有貪欲的意樂。
無貪意樂者:願我得到漏盡者之證悟。
原因:在見到貪欲的過患之後,開始時你還不
能完全放下你的控制欲。但是,憑著你的誠意,漸
漸地你就可以培養出離的心,不再執著於要成就些
甚麼。證悟不是一種欲求的成果,而是放下欲求的
成果。即使是想要成為「聖者」,例如漏盡者,也
是件累贅的事。所以,你要真正地瞭解只有在證悟
之後,你的心才能解脫於欲有,包括想要變成「聖
者」的貪欲。想要「成為聖者」還是因緣法;證悟
則是一種超越「想要成為聖者」的境界,所證悟的
是究竟無為法(超越因緣的法)。具有如此正確見
解的意樂是無貪意樂。
2.瞋恚意樂者:我不喜歡這世界。
原因:當你面對許多的不如意時,你會變得憤
世嫉俗。或許你有過一段破裂的人際關係,所以你
瞋恨男人或女人,甚至瞋恨全世界。或許你花了很

多心血在你的生意上,最終卻遭受你最要好的朋友
兼生意夥伴欺騙了。你對全世界感到氣憤,你不想
再見到那些人,因此你轉向證悟之道,以為這樣你
就可以自由了,不必再見到那些無謂的人。這是含
有瞋恚的意樂。
無瞋意樂者:我對這無常的世間感到厭離。
原因:這是一個如實知見的人。當你見到以上
種種世間的不圓滿時,一開始你或許會心懷憤恨。
但是見到瞋恚的過患和了知因果業力的法則之後,
你開始醒悟或許在過去世你也曾經傷害他人,所以
這一世你才會受到傷害。唯有從現在開始不再傷害
他人,才能在未來不再受到傷害。你就這樣地培養
起寬容之心,寬恕別人對你犯下的種種錯誤。漸漸
地,你會帶著一顆寬容的心,反省你的種種遭遇。
你開始看到無論你有多少周全的計劃,結果卻往往
出乎意料。別人的情況亦是如此。沒有任何人可以
控制這世界,所以在這世間沒有任何人可以永遠如
意。這樣,你開始看到世間的無常性,對這無常性
感到厭離。你最終瞭解,要超越無常就必須修行,
直到證悟。具有如此正確見解的意樂是無瞋意樂。
3.癡行意樂者:我真的要行善、禪修,然後證悟。
原因:在聽聞佛法之後,你才瞭解種下善行種

子對證悟的重要性,因此你想要積善。你開始行
善、禪修、每天發願。這對於初學佛的人而言是正
確的。但是過了一段日子之後,你開始忘記這也不
過是要超越這一切因緣法的方法而已。有時你會太
忙碌而沒有時間禪修,你因而太過自責,太執著於
禪修。然而當你做了很多善事之後,你不但自滿而
且還感到驕傲,太執著於所做的善行。你忘了這一
切善行也只是為了有朝一日你能夠超越這一切因緣
法,包括諸如布施、持戒、禪修等善法。這是含有
愚癡的意樂(癡行意樂)。
無癡意樂者:我希望藉著這些善行和禪修,得
以在日後超越一切善――體證涅槃。
原因:除了不造惡業和積極行善的教導之外,
一個有智慧的人還應當聽聞淨化心靈的教導。為了
棄除愚癡的過患和對法的強烈執著,我們必須理解
法也只是一個筏。我們必須乘著這個筏,渡過波濤
洶湧的輪迴之海以到達彼岸。開始時你仍然帶著無
明,以強烈的信念去履行一切任務。然而,在你的
智慧增長之後,你才瞭解到即使有時無法禪修,但
只要保持著一顆歡喜與清明的心,你就會越來越靠
近目標!只有當你不再執著於因緣法或有為法(包
括善法)時,你才能漸漸地超越因緣法。所以你必
須抱持著正確的心態而修行,瞭解法也只是達到證

悟的方法而已,它本身並不是證悟。雖然精進的修
行很重要,但不執著於法、不執著於證悟的正確心
態也同等重要。對法的執著也是證悟的障礙。你要
趣向證悟,就必須捨棄一切執著,包括對佛法本身
都不應執著。具有如此正確見解的意樂就是無癡意
樂。
4.沒有出離意樂者:抱持著在修行中累積名望、財
富、權力之強烈動機而修行。
原因:因為看到某些被冠以聖者名稱的人擁有
成千上萬的信徒、名望和權力而感到羨慕。為了得
到世間的種種好處而修行,這是沒有出離意樂。
出離意樂者:願我得以證悟而不受八風(利、
衰、名譽、毀謗、稱讚、譏諷、樂、苦)所動搖。
原因:在現代社會中,成功人士擁有了財富,
接著名望、權力和朋友也隨之而來。但生命是起起
伏伏的,他肯定也會嚐到它的反面。有得就有失;
有了名譽就有毀謗;有歡樂就有悲傷;有稱讚就有
指責。為了商業利益的衝突,好朋友也會變成敵
人。你覺悟到在一切有為法或現實中,你不可能只
得到好的一面。你確實期望超越有為法的證悟;你
真的羨慕不受這八種世間法干擾的人;你激發修行
意樂,而不嚮往名利地位和世間的快樂。這就是出

離意樂。
5.沒有獨處意樂者:你在現實社會中積極地幫助眾
生而無法修行;你以為只要有慈悲心就夠了,不需
要遠離群眾去禪修,仍然可以證悟。
原因:聽聞佛法之後,你開始修行。在履行基
本的布施、持戒和禪修之後,你發覺獲益良多。你
開始與眾人分享。接著越來越多人來找你。你逐漸
地發現各種不同的善巧方法可以在這基本層次上幫
助眾生。開始是幫助你的家人,接著是幫助親戚朋
友,然後你對絡繹不絕前來求助的人應接不暇,更
別說撥出時間去證得更高層次的智慧。你不認為遠
離群眾有甚麼好處;你認為現在更好,因為你積極
地在改善人們的生命,而你自己肯定將會證悟。這
是沒有獨處意樂。
獨處意樂者:讓我獨居於僻靜之處,以便有更
多的時間深入地觀照生命中的現象以達到證悟。
原因:理解幫助他人是增上行的重要基礎。一
般上瞭解了這一點之後,你開始時在修行道上會很
真誠地幫助他人。完成了這基礎之後,有智慧的人
將意識到純粹實踐慈悲的行為並不能帶來最終的解
脫。不斷地實現眾人的種種期望也並不是幫助他們
的最終辦法。見到家居的過患:瞭解到這種服務群

眾的社會責任是無止盡的。生命短暫;證悟之道並
不容易。我如今必須離開群眾以培育定力。我必須
靜下來以透視更高的真實法。即使是即將成為究竟
圓滿者(佛陀)的菩薩也必須離開皇宮,離開服侍
他的五比丘,憑藉獨處的力量而證得佛果,何況是
我?獨處乃是我尋求更高的定慧、以獲得證悟的方
法。這就是獨處意樂。
6.沒有解脫意樂者:我要回歸「真我」的涅槃。
原因:當開始修習佛法時,你認為涅槃是一個
有著恆常快樂的天堂。當你的修行達至更高的層
次,你認為涅槃是一種恆常、有著極大快樂的心靈
境界。你很難理解涅槃是超越一切因緣法,甚至超
越心的境界。這是沒有解脫意樂。
解脫意樂者:見到一切有情投生之過患而想要
證得超越一切有為法的阿羅漢果位。
原因:通過修行,你才能覺悟一切名色法和因
緣法乃是無常、苦、無我。只有無為法的涅槃是恆
常、樂、無我。見到一切生存界的過患,你因此抱
持著解脫意樂而趣向涅槃,以便從一切生存界中解
脫。這是解脫意樂。

結語:
六種行相的涅槃意樂:
1.貪行意樂/無貪意樂。
2.瞋恚意樂/無瞋意樂。
3.癡行意樂/無癡意樂。
4.沒有出離意樂/出離意樂。
5.沒有獨處意樂/獨處意樂。
6.沒有解脫意樂/解脫意樂。

二、具有定(與涅槃)的勝解
瞭解定在開展修行的重要性之後,一位學生應
當具有定(與涅槃)的勝解、定的尊重、定的趨
向。
【定的益處】
出自《增支部.四法集.第41經》:
(一)帶領進入安詳的梵住(得現法樂住)
一切從五根所產生的愉悅都是短暫的。有時即
使是世間最美好的享受也會讓你感到空虛、惆悵。
這種快樂並不能打動你的心,因為只有透過禪修才
可以得到更大的快樂,那就是心靈上的快樂

(二)得定生智見(得殊勝知見)
當你有了定力之後,借助定力之光,你可以引
導心靈,看見肉眼所看不到的東西。你能夠看見自
己的許多過去世,看見生於善趣的天界眾生如天神
及梵天神,看見生於惡道的眾生如餓鬼等。這一切
可以激發你的思考,以便深入地瞭解生命的意義。
(三)正念與警覺(得分別慧)
稍微的正念與警覺就可以讓你進入定的境界。
然而這種定力也同時會提高你的正念與警覺。一
旦你的心非常專注時,你可以覺知內在與外在的事
物。強穩的定力是對事物的無常、苦和無我特質具
有特強的正念與警覺的基礎。透過強穩的定,你
才能以正念照見十一種五取蘊,即:內在的、外在
的、過去的、未來的、現在的、粗的、細的、低劣
的、高尚的、近的、遠的。唯有如此,你才能對五
取蘊所構成的生死輪迴感到厭離,並超越一切有為
因緣法。
(四)渡難渡瀑流(為永盡諸漏)
為了證悟涅槃,你必須以持續不斷的精進力,
解開將你纏縛於三界的堅牢之結。定力賦與你透
視層層因緣實相的能力,甚至是最微細的心法和色
法單位。唯有透過禪定,你才有能力專注於既快又

微細、剎那生起又消逝的名色法。所以借助定的力
量,你將得以證悟無為涅槃。
我們必須破除四種名密集,破除三種色密集,
運用名色法和五蘊法重複地觀照過去世、現在世和
未來世的名色,然後再觀照最微細的名色單位的無
常、苦、無我三相,直到證悟涅槃。唯有透過強穩
的定,你才能破除名色密集而如實地觀照它們。
【引證】佛陀說:尊重定能使佛法久住――出
自《相應部.16迦葉相應.第13經》
「迦葉,有五件事能導致正法久住、不衰、不
失。哪五件事呢?在此,比丘、比丘尼、男居士、
女居士對導師(佛陀)恭敬尊重,對法恭敬尊重,
對僧恭敬尊重,對戒恭敬尊重,對定恭敬尊重。迦
葉,這五件事能導致正法久住、不衰、不失。」
為什麼這樣說呢?為什麼佛陀從禪修法中將
「定」挑出來而一再強調它的重要性呢?因為佛法
是很深奧的,是由智者所領悟的。佛法在於照見事
物的真實本質,而事物的真實本質是非常深奧的。
你可知道一秒鐘裡出現了幾萬億個心識剎那嗎?如
果你的心奔駛、分散,你如何能洞徹、透視到最小
單位的心識剎那呢?如果你不能洞察實相,你又如

何能證悟最高安樂的涅槃呢?
這就是為什麼佛陀說:
「這法是給有定之人,而不是給無定之人。」
出自《增支部.八法集.第30經》
事實上,輪迴的大苦聚來自無明――也就是見
不到實相。如果你已經是修行者,我相信你一定讀
過許多佛法,而且確信應當修道。然而,問題是從
書本獲得的瞭解是一回事,實踐是另一回事。你可
能同意諸法無我,但是你還未能做到無我。這是因
為有些煩惱可以藉著學習所得的智慧而去除,而更
深的煩惱則唯有當你的心能透視微細深奧的實相時
才能去除。關於這一點,沒有定的話是辦不到的。
結語:
(一)定的益處包括:
1.得現法樂住。
2.得殊勝知見。
3.得分別慧。
4.為永盡諸漏。
(二)尊重定能使佛法久住。

三、奉獻自身於世尊
當你身在偏僻之處而遇到令人毛骨悚然的事物
時,你應當如是省思:「你難道沒有明智地奉獻自
身於佛陀嗎?」這樣,憑著對最高的歸依處――佛
陀――之信念力量,你即可袪除恐怖感。即使帝釋
天王、天神之王和四大天王在遭遇厄難時仍會感到
恐慌;佛陀則無論遇到任何情況都不會感到恐慌,
他是真正無畏的大智者,是絕對可靠的歸依處。
在《旗幡經》《Dhajagga Sutta》裏,佛陀告
訴比丘們在遭遇厄難時應當只想起他,然後憶念佛
陀之功德。因為,只有佛世尊已不再恐懼、退縮,
即使是面對最兇惡的魔怪。佛陀的法力無邊,他是
我們所能得到的最高護衛、最高加持!
當阿難尊者還是一位努力追求解脫的須陀洹
時,他說他自己:
經歷二十五年整,
我不斷增上修行,
世間欲念未曾生:
洞見最勝之佛法。
經歷二十五年整,
我不斷增上修行,

世間瞋念未曾生:
洞見最勝之佛法。
《長老偈 (Thag) 1039-1040》
偈頌中提到的二十五年,就是他擔任佛陀侍者
那段時期。在那段期間,他還是一位初果須陀洹聖
者。初果須陀洹聖者還未斷貪與瞋的煩惱,因此心
中還是會有欲念與瞋念生起。阿難尊者之所以能夠
在二十五年那麼久的時間裡,心中沒有欲念與瞋念
生起,這是因為他時常追隨在佛陀左右的緣故。更
重要的是因為他對佛陀的堅定信心與虔誠奉獻,因
此心中沒有欲念和瞋念。
優陀夷(Udayi)比丘有一次曾如下批評阿難
尊者。
阿難曾問世尊,他的聲音會在宇宙中傳多遠?
世尊回答,諸佛是不可測度的,聲音可以傳得比
一千世界(含一千日、一千欲界天、一千梵天)更
遠,甚至比三千世界更遠。他們可以放光穿越那一
切世界,甚至和聲音一起傳到住在當處的所有眾
生。
阿難對於這樣的描述感到很高興,它無所不攝
並超越一切層面。他驚嘆:「我真幸運,有位如此
全能、具大勢力的無上師!」優陀夷駁斥他:「阿
難吾友,你的大師具大勢力,與你何干?」

這些話是個嚴厲的指控:阿難一直都只看到佛
陀個人,而忽略了自己的真實利益――自己的覺
悟。佛陀立即站在阿難這邊,說:
不是這樣,優陀夷!不是這樣,優陀夷!如果
阿難未得完全解脫就死了,由於他的心清淨,他會
成為天王七次,或成為南瞻部洲之王七次。但是,
優陀夷!阿難會在這一世就證得究竟解脫。
《增支部.三法集.第80經》
再說,假如你相信自己甚於佛陀,你一般上很
難跳出本身舊有的框框,因為我們的生命深受自身
思想與信念的影響。身為凡夫,我們很難放棄一切
世俗的享樂。雖然我們可以有些正見,但貪瞋癡的
煩惱仍然強盛。如果你與一般人交往,你會很容易
重拾舊有的陋習,如喝酒、賭博與濫交。這些僅會
帶來即時但不善的快樂。只有當我們堅定地遵循佛
陀的教誨,並全力傾心於佛世尊,我們才能掙脫這
充滿著誘惑、神秘、幻象又空洞的欲界。否則,你
很容易又會沉淪其中。
結語:
奉獻自身於世尊的好處有:
1.當你身在偏僻之處而遇到令人毛骨悚然的事

物時,你即可袪除恐怖感。
2.對世尊的信心能增長其他一切善法。
3.能超越一切世俗享樂的誘惑。
四、奉獻自身於老師
「尊者,我現在把自身奉獻於您!」
《清淨道論.第三章.第128段》
如果不能捨棄自身,則會成為一個具備下列特
質的人:不能受責備、頑固、不聽勸告、或不咨詢
老師就隨自己所欲要到那裡就去那裡。對於這樣的
人,老師將不予以財施或法施,他因而難以學得奧
秘的典籍。
《清淨道論.第三章.第126段》
這並不是說你不能發問;你必須恭敬地請教。
這也並不是說你不能與老師討論他所給予的指示。
即使是在請示和討論過後,你的老師仍然會叫你做
一些在你邏輯範圍以外的事。如果他是一位如上所
述的良師,那麼你應當儘量遵從他的指示。在開始
時,你或許不能理解很多事物,但只要以巨大的信
心與恭敬心去執行,在親身體驗過後,你將會有更
深入的瞭解,那是在你的正規邏輯和推論範圍以外

的更高層次。
解脫――這究竟的快樂是世上最珍貴的東西。
即使是尋求普遍的快樂,你也必須花許多年的時間
在教育上,再加上勤奮工作,然後才開始會有一些
物資上的享受和舒適。然而,心靈上的快樂、禪定
所帶來的快樂屬於更高的層次,那是更珍貴的。因
此,作為學生的應當精進,特別是必須願意遵循老
師的指示,針對本身作出改進。所以說,老師將不
會教授奧秘的典籍予劣等的學生。
結語:
(一)只有通過老師,我們才能學到修行奧秘的部
份。
(二)如果不能捨棄自身的我執和我慢,則不能受
教。
五、履行學生的任務
世尊在《犍度》中說:
「比丘!門人應對導師履行正務。」
《清淨道論.第三章.第71段》

【學生的任務】
1.佐理老師的起居飲食,如打掃房間等。(第71段)
你或許並不擅長於執行這些任務,但你可以供
養其他物資品以作為替代。你可以用這樣的方式向
老師表示感激,同時也能減輕老師在協助你與他人
時的負擔。最重要的是你要謙虛地布施或供養,如
此才能種下更好的善業,且成為增上的助緣。
2.禮敬老師(第72段)
唯有抱著恭敬與謙虛的心,你才能真正地得到
老師的祝福。為了圓滿地對老師履行正務以讓老師
感到歡喜這一環節,學生也應當在晚上的時候去禮
拜老師。
3.當學生有病痛時,他應當通知老師,以便在適
合自己狀況的時間向老師請示。(第74段)
私人的接見面談也非常重要。這不像普及教
育,因為老師必須針對每位學生的個人進展給予指
導。如有需要也可以每天與老師會面,況且這也可
以激發精進及完成老師所給予的日常功課。或許,
剛開始時你不會察覺到每天的點滴指正為你帶來
的進步。但時日一久,你將會發覺自己似乎已經進
步神速。這就是所謂的滴水穿石,積沙成塔了。從

世俗邁向修行的路程中,這可算是最有效的方法
――潛移默化。
《清淨道論.第三章》
結語:
學生的任務包括:
1.佐理老師的起居飲食,如打掃房間等。
2.禮敬老師。
3.當學生有病痛時,他應當通知老師,以便在
適合自己狀況的時間向老師請示。

( 知識學習檔案分享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dhooray&aid=11229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