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挑食飽餐就能瘦? (一個中年上班族瘦身經驗分享)
2020/06/20 15:53:36瀏覽3643|回應1|推薦2

挑食飽餐就能瘦? 

(一個中年上班族的瘦身經驗分享)

王道維

最近幾個月來身旁幾乎每位見到我的朋友都不約而同對我身形變瘦感到驚訝,熱切詢問我如何有效瘦身,甚至包括每天見面的同事或助理。由於這些好奇幾乎都夾雜在我每天忙碌的行程中,總難簡單回答出他們想聽到的「秘訣」,久而久之也覺得愧疚。所以趁學期剛結束找個時間整理一些個人經驗與心得(其實都是上帝的恩典),或許可以幫助一些像我這樣曾經有中年肥胖又少有運動的上班族朋友。我簡約稱之為「挑食飽餐之心理瘦身法」,強調在內心愉悅的心情下建立良性正向的生活習慣循環,才能長久維持,帶來果效,細節容後分享。

在這個強調有圖有真相的時代,一篇關於瘦身的經驗談難免需要先呈現些照片來取信於讀者。但由於我對自拍既無興趣亦無自信,所以我想到只能先問過去受邀演講的主辦單位來找些照片(見圖一)。所列的體重或相關資訊只是約略對應該日期前後的資料,不夠精準還請見諒。

圖一:瘦身計畫前後的照片與身體相關資訊,身體年齡是由清華大學保健室身體組成分析儀所提供(實際年齡正邁向47),不過我發現其他的儀器量的結果並不相同(因內建的程式計算方式不同),有的甚至到30多歲?! 所以此數值並非重點,而是在其變化的結果。照片來源:科技部人文社會研究中心。

以下的心得分享會分三個部分,首先是澄清一些關於心理與生理上的容易有的迷思或誤解,接著我再給出自己比較推薦的作法供讀者參考,最後則是一些簡短的個人反省文字(這部分是我認為最重要的,但不知有多少人能讀到)。畢竟相較於網路上許多強調輕薄簡便又快速有效的瘦身秘訣,本文的篇幅還算是頗長的。但是很多人之所以無法成功瘦身,問題可能就在於過於強調急功近利的速成,卻忽略健康生活習慣的心理與觀念所以即便一時熱心努力,最後多難以為繼而失敗收場。

我反思自己瘦身的過程其實牽涉到很多對於價值觀的整理,其中認知層面還是次要的,更多的是心理層面的。畢竟當我們將重心從能減輕多少公斤,轉移到對自我身體自信心來源的了解,才可能建立好新的生活習慣。我相信這可能是比較健康的瘦身態度,但是方法上當然會因人而異。由於我必非健康或飲食方面的專家,下文若有誤導或不足的部分,還請各界專家達人不吝指正補充。

圖二:我認為比較理想的瘦身計畫,其實是涵蓋心理、飲食與運動三個層面的,才能比較有效且長久持續。而對一般上班族而言,其中心理觀念的部分是最重要的,其次是飲食控制,最後才是運動健身的部分。右側是七個簡單的要訣,建議先閱讀全文後才能比較了解其義。

  

一、釐清心理與生理部分的誤解

 1.      關於意志力的誤解: 

相信很多有中年肥胖感的讀者也與我過去一樣,曾經發憤想靠意志力忍耐個幾餐不吃或每天強迫自己運動,就期待會減重成功。只是幾乎每次都因為無法持續堅持,稍微鬆懈就讓一切恢復原狀,令人氣餒。很遺憾的是,這種「靠意志力」減重的說法或勵志故事卻常常出現在媒體廣告中,似乎暗示減重不成功的人都是因為意志力不夠的緣故,怪不得他人。

 當我減重開始有些心得以後,對這種強調「意志力」的方式感到越來越懷疑,覺得那可能是受到少數影視明星經驗的誤導(例如每天只吃XX之類的)。畢竟我們大部分人在日常生活中並沒有像她們一樣必須要求自己的身材免得無法上鏡。事實上,大多數電腦螢幕前的上班族也非鮮肉網美,所求的只是不要發福太快,能夠健康到老而已。因此,我們當然不會像影視明星有那麼強的意志力來忍受那些極端的瘦身方法。

       以我個人來說,若需依賴強大的意志力瘦身,那一定不會成功,因為我的動機強度很低,只不過是希望醫院的健檢報告不要有太多紅字。這個不太強的動機所需要搭配的反而應該是舒服簡單的方法,以至於可以成為生活的一部分。以飲食習慣為例,常見的說法是需要仔細計算每餐的食物熱量,這就會讓用餐彷彿打仗,難以成為愉快的經驗。既然生活習慣需要改變,那倒不如現在就讓自己習慣享受食材的原味,減少精緻烹調的食物攝取。這種「覺悟」才是整個節食計畫中最重要的心理建設。反之很多人的發憤減重只是情緒上的熱切,靠意志力硬撐,並未真正享受這個過程,最後當然無法成功。本文後面會提到如何形成一個心理與生理上的正向循環,幫助我們可以較輕鬆的享受這個過程,又有成就感。

        另外一個心理上容易有的誤解是來自於「家人」,特別妻子讀到這篇要求先生照著仿效 :) 然後積極熱心的為先生備餐並不時提醒(其實是命令...)。我個人覺得這是很不好的,應該要儘量避免。因為「心理瘦身法」的核心關鍵就是「瘦身當事人」要心理愉快的享受這個瘦身的過程,才能順利接軌到另一個生活方式。就如同信仰是無法勉強,需要每個人認清自身的處境與學習面對永恆來回應。同樣的,健康的瘦身也應該是從內心所自願調整,專心享受所吃的飲食與新的作息,才能重新拿回身體健康的主導權。旁人的嘮叨碎念其實只會打亂情緒或生活步調,恐怕更有反效果,倒不如自己先身體力行,進而吸引對方自我省察。所以我才將「自我的覺悟」(而非只是一時的意志力),放在這一切的優先。

2.      關於節食的誤解: 

對我們這些上班族而言,最缺乏的就是運動的時間,最多的就是飯局或便當餐會。所以整個瘦身過程中,除了心理觀念外,飲食控制比運動健身的效果還要顯著。但是一般人以為是只要少吃就可以,但這是錯誤的,因為吃的量絕不正比於所吸收的熱量,而是要看所食物的內容與時間的搭配。例如一個雞腿便當就可能有900大卡的熱量,兩個便當就已經是成年男性一天的基本所需。如果因為要瘦身就少吃一個便當,就很容易營養不足,造成心理與身體難以長期承受而失敗,或是就算瘦下來也是一種病態瘦身而非健康的狀態。 

因此,真正的目標是要減少過多的熱量攝取而非減少營養的攝取。但如果為了減少熱量而少吃某類食物,也就同時要補充其他類型的食物。因此節食其實就是挑食,多選取低熱量高營養的食物作為餐點,而且這樣才能讓自己可以放心飽食,覺得滿足。因為只有讓人覺得幸福的節食才能持久。此外吃飯的時間也是重要的問題。多數人以為若不餓就少吃或不吃,但這樣反而下一餐可能太餓而讓自己吃得過多。其實如果可能,我都會儘量選擇固定的時間進食,不要因為不太餓就拖延或因為很餓就早吃,而所食用的量主要是考慮我接下來的時間中會消耗多少熱量來評估。因此,早餐與午餐很自然的可以豐富一些,讓自己有體力應付白天的工作,晚上則儘量少吃一些,方便早睡(最好11點以前,不超過12點)。每天的飲食起居有規律,瘦身才會有顯著的成效。 

最後,一個常見的問題是,我們常常不知道要減重多久才會成功,所以過沒幾天發現效果不好(沒有廣告所說的幾天內就瘦多少)就想放棄。其實我們只需把握大原則,就能合理評估所需的時間,也就不會存有不切實際的盼望而可以持續下去。具體的估計方式請見下文。因此只要合理估計瘦身的成效就可以用輕鬆來面對,讓整個過程持續的進行直到發現果效,而非因一實的失望就草草收場。 

3.      關於運動的誤解: 

      至於運動的部分,情形稍微複雜一些。大家都知道需要多運動來增加熱量消耗,但是一般上班族每天所能運動的時間其實很少,能消耗的熱量比想像中更少。例如必須要連續30分鐘激烈快速的長跑或游泳,才能消耗大約300大卡以上的熱量(相關資料可見圖三或國民健康署的網頁https://www.hpa.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571&pid=9738)

      因此運動與瘦身相關的迷思在於,若考慮這樣運動的前後各樣準備(更衣、聯絡、交通、場地、洗澡等),所需要的時間可能要一個小時。我們真的有那麼多的時間,每天花一個小時來減少300大卡的熱量?(不到半個便當) 這個投資報酬率似乎太低了。更何況大部分像我這樣已邁入中年進入家庭生活的上班族,恐怕連抽個一小時運動都不可能(若可以就不會需要讀這一篇了,不是嗎?) 如果偶爾打個球或點綴一下的運動,很抱歉,或許能促進心肺功能或血液循環,但是對減重瘦身幾乎沒有幫助,只是自我安慰而已。這是為何有些人有每天運動的習慣,如打打網球之類的,但仍然是屬於偏胖的體型。

圖三:一般運動所消耗的熱量。(圖片來源:https://heho.com.tw/archives/22603)

      事實上,減重瘦身真正重要的不是吸收或消耗的熱量多寡,而是在於「基礎代謝率」,也就我們身體平時的運作(包括睡覺與思考)都需要耗費的平均熱量。我們進入中年容易變胖的根本原因不是運動量變少,而是因為基礎代謝率降低:基礎代謝率高的人,就算沒有特別運動也會消耗比其他人更多的熱量,就算每天多吃一碗飯也不會變胖。因此,其實少吃多動都只是治標,瘦身真正治本的方法是增加基礎代謝率,代表身體年齡比較年輕的本錢。 

若要了解如何增加基礎代謝率,可先了解其粗略估計的方式:與身高、體重呈正相關,與年齡成負相關(見圖四)。既然身高幾乎沒有變化,年齡勢必增加,還想要減少體重,唯一的方式就是使其與體重的比例係數(如男性的13.7與女性的9.6)增加,也就是使同樣的一公斤體重能消耗更多熱量!這是如何可能呢?關鍵就在於一公斤的體重中,有多少比例的脂肪與肌肉,也就是體脂率的問題。

圖四:基礎代謝率的粗略估計,是以國人平均的體脂率來算。(圖片來源https://www.dr-heichao.com.tw/news_view.php?t=1&mpmid=4&minfoid=138 ) 

        實驗證實,1公斤的肌肉每天可以消耗約100大卡的熱量,而1公斤的脂肪每天只能消耗約5-10大卡的熱量,相差了10-20 倍!超過30歲以後,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身體的肌肉組織會漸漸減少變弱,每10年會以8%左右的速度減少(請參考https://health.gvm.com.tw/article/66004)。這是為何到了年紀,即便所吃的東西分量相同,多餘的熱量就無處消耗而轉換成脂肪堆積,不但體重增加,身材也發福(脂肪的體積是三倍於同樣重量的肌肉)。因此,中年以後的瘦身減重除了減少熱量的攝取(少吃)與增加熱量的消耗(多運動)以外,更需要想辦法增加肌肉量,將體脂率降低,也就提升基礎代謝率。 

相較於以上所提及的有氧運動,事實上無氧運動(如舉重、深蹲、伏地挺身等重量訓練)要在短時間內大量負重或抵抗外力,會協助身體增生肌肉細胞或減少肌肉細胞的流失,進而降低體脂率而增加基礎代謝率。舉例來說,AB同樣是75公斤,A的體脂率是30%B20%,代表肌肉量有10%也就是7.5公斤的差異。而這7.5公斤的肌肉比7.5公斤的脂肪每天可以多消耗至少7.5X(100-10)=675大卡的熱量,而且這是指完全不需要作額外運動的情形!因此,像我們這種長時間待辦公室的人即便每天只作很短時間的重量訓練(不需要去健身房)也可藉由肌肉細胞增長將效果持續累積,提升基礎代謝率,以整個身體24小時來消耗更多的熱量。畢竟我們大多數人並非要作健美先生小姐,並不需要去健身房鍛鍊每一條肌肉,只須注意核心肌群即可,是完全可以不花錢在家完成的。而更不可否認的是,因為肌肉量增加所美化的身材也會是我們未來能持續有信心維持下去的心理因素。 

二、 具體的作法參考 

在了解心理、節食與運動等方面所常見的迷思之後,比較健康與正確的減重方式也就呼之欲出了。以下我就提供個人的一些方式來供大家參考。實際的作法當然會因為每個人的生活習慣或愛好而有所不同。只要一些大原則有所把握即可。 

1.      體重的監測: 

量體重這件事看起來簡單,但其實人心詭詐,總會想避免直面對自己不利的訊息。我自從多年前發現體重超過90公斤時,心理上就會不自覺地會抗拒量體重,因為不想再看到這個可怕的數字。但是既然要瘦身,就一定要能每天誠實且精確的測量體重,最好的量體重時間是早上剛起床的時候,因為那是每天體重最輕的時間(身體經過最久的休息且無熱量攝取)。而且我會僅著內褲且用精確到0.1公斤或0.1(0.05公斤)的電子秤,才能精確知道自己昨天所吃的食物帶來甚麼樣的影響(身體會很誠實的反應)。以現在的我來說,可以很清楚知道週末因為多有機會帶家人在外用餐,週一早上常會到76公斤或以上。但週間飲食因為比較能自行安排,大約到週三週四就會降回75公斤或以下,已經能完全能控制體重。 

2.      目標的估計: 

要設定自己減重的目標,需要知道幾個數值:(1)目前的體重Wi(公斤)(2)目標體重Wf(公斤)(3)預計每日減少攝取(或增加消耗)的熱量ΔH(大卡)。在這裡我先假定目前所攝入/消耗的熱量淨值與目前的基礎代謝率相同,使得體重保持固定。若以用每公斤脂肪完全燃燒需要大約7700大卡來計算,從目前的體重(Wi)達到目標體重(Wf)所需要的時間(T)可作這樣的估計:

以上簡單的公式是假設體脂率是一樣的,也就是不再額外作重量訓練的情形。舉例說,在瘦身前,我的體重是Wi=90公斤,基礎代謝率約為Hi=1850大卡。我瘦身的目標是Wf=75公斤,基礎代謝率就變成Hf=1650大卡。因此,如果我以後想要過一個體重75公斤的健康生活,最快的方式是現在過只需要1650大卡的熱量,這中間差了ΔH=Hi-Hf=200大卡,這就需要T=19個月的時間。 

但是以上的估計並未考慮到額外運動所消耗的熱量或因為重量訓練所增加的肌肉量。畢竟每個人運動的類型與時間都不同,熱量消耗與肌肉增量很難估計。若還能增加有重量訓練來增加肌肉量,瘦身效果一定會更好,更早達到目標。以我個人來說,由於減重時間也剛好是夏季,可以每天游泳,另外加作重量訓練,所以大約用了7個月的時間(20196-12)達到這個15公斤以上的減重,代表每天平均多消耗了ΔH=550大卡的熱量,比基礎代謝率的差值(Hi-Hf=200大卡)多了2.75倍。但須要提醒的是,為了加強瘦身的效果,剛開始兩週也許可以吃的比基礎代謝率少得多的熱量,但若持續太久,會讓身體超過限度反饋復胖或引發其他症狀。健康瘦身本來就需要時間,只要有合理的估計就不至於失去信心,不應該為貪求速成而弄壞身體。圖五是一個減重過程圖,有心瘦身減重者可以仔細記錄自己的體重來比較:

 

圖五:減重過程的紀錄,可以了解自己身體的狀態。若要讓減重中期效果特別明顯,需要增加相當程度的運動與健身,不能只靠熱量的減少。

3.      飲食的控制: 

瘦身減重必然需要了解自己所攝取的熱量與營養如何。雖然網路上有許多資訊,但我個人實在懶的去計算。所以我採用的撇步是看超商裡面賣的食物,由於幾乎都已標有熱量與蛋白質等成分含量,所以很容易評估其他類似食物的熱量。但是我不會買超商的便當作主食,畢竟任何一家小吃店現煮都還更為新鮮味美。 

比起熱量的計算,更重要的可能烹調方式。一般而言,同樣的食材,健康烹調方式的優先順序大概是:生>蒸>水煮>(無醬汁)烤>燉>滷>炒>煎>炸,因為許多的熱量是藏在醬料或煎炸的油鍋裡,而燉滷的湯汁則凝聚最高密度的各種調味劑,味道最香卻也最需要小心。所以在瘦身的那幾個月中,我相當倚賴超商所提供的「單項食材」,特別是各種的生菜沙拉(只能配和風醬,其他的熱量太高)、水煮雞胸肉、蛋白丁、蒸/烤地瓜、以及茶葉蛋之類的。每天至少一餐或常常兩餐是這樣打發,後來也覺得蠻不錯的(特別是小七的生菜沙拉特別多樣,還有溫沙拉可供選擇)。晚上若有需要可補充牛奶與麥片。至於甜點或飲料,我比較幸運的是幾乎沒有興趣,每週大約碰不到1次,所以沒有太大的困擾。對平日非常忙碌的我來說,選擇用這樣比較簡單的方式(超商食材)來達到低卡但還算均衡的營養攝取是很方便的。在瘦身的初期,能夠方便執行是很重要的條件。如果因為過度計較而難以執行,其實就本末倒置了。 

但是到了瘦身的中期以後,就開始可以對每餐熱量有若干估計的經驗,我也在妻子的協助下知道如何在家簡單地準備一大盤生菜作晚餐,吃得很飽又不擔心熱量太高。白天工作的時候,我儘量是去吃自助餐而非配好的套餐,可以挑選大量的蔬菜、豆腐、番茄、蛋與味道處理較平淡的雞肉或魚(1/3碗飯)。這樣就算飽餐一頓也不至於有太高的熱量,身體心理都沒有壓力。當然,我必須承認剛開始之後,對每天大量吃生菜並沒有很適應,但很快發現,這些其實是上帝所賦予我們的食物原味,自有其恬淡新鮮的味道,只是以前未曾注意。若真的不喜歡生食,也可以將大量的蔬菜直接煮成湯(可加若干肉類,但儘量不調味)也是可以的。現在的我反而對許多濃郁香醇的料理感到猶豫,反而擔心過度的加工。這就是我一開始所說的,瘦身就是培養一種新的生活習慣:要以感恩享受的心才能達到長期的效果。

圖六:這是我自己作的生菜沙拉晚餐。碗的直徑超過25公分,算是蠻有份量的,但我估計這份熱量應該只有150大卡。 

若以一天三餐來看,現在我除了早餐會儘量吃得比較豐盛以外,其他的午餐和晚餐大部分都是盡量挑選大量生鮮或現煮的蔬菜豆腐(超過一日所需)為主食、再搭配一些水果並魚肉蛋奶等來補充蛋白質(植物性蛋白質可從豆類製品補充)。澱粉類的食物只會在早餐與午餐出現,並且儘量避免精緻的米麵,而多食用如地瓜、馬鈴薯、糙米等較為原始的食材。晚餐儘量不吃澱粉類的食物與水果免得囤積熱量,若有需要可以補充牛奶早晨所量的體重也會比較漂亮。除了五大類食物以外,「水」也是減重所不可少的,因為所有的代謝都是需要靠水完成。按照我的體重,每天至少需要喝到2400cc.大約四個寶特瓶的量。圖七是我用視覺的方式來呈現這些分量的相對比例,約略代表我個人覺得適合中年肥胖型的上班族,想要瘦身時的食物份量分配。

圖七:我個人建議的五大類食物在瘦身三餐中的相對比例。我未列出油鹽糖等,因為這些多半是在調味料中,雖不致於完全禁止,但應該儘量減少。看起來晚餐吃的多,但因為絕大部分都是蔬菜,所以實際的熱量很低。另外一天至少要喝到2400c.c.的水才能讓身體代謝充分發揮功效,而油炸類的食物或甜點也應該是盡量避免這些應該早就是常識。 (圖片來源:https://www.chp.gov.hk/tc/static/90017.html) 

4.      關於健身與運動: 

雖然學生時代很喜歡參與各種球類運動,但後來因為不喜歡室內流汗的感覺也很少有時間特別去做運動。我瘦身的期間剛好是暑假,工作較為輕鬆,可以趁著社區游泳池有開的時候常常去游個幾百公尺,從離家到換裝回家總共只有30分鐘。冬天因為泳池沒開,就只能偶爾會在家裡跳繩個十分鐘左右而已。所以嚴格說起來,所消耗的熱量應該不大。但是這些有氧運動當然還是有助於健康,加強全身代謝循環的速度。 

但是如前所述,無氧的重量訓練會有助於增生肌肉細胞,降低體脂率,提升基礎代謝率。因此我這一年來在家常會作重訓,只是很簡單的徒手地板動作,主要是訓練「核心肌群」,也就是從雙手手臂、肩、胸肌、背肌、腹肌到大腿肌的部分,是我們身體最大片的肌肉,是維持穩定良好體態的主要原因。相關的重訓不一定要到健身房,在家裡可以作伏地挺身、棒式、仰臥起坐或健腹輪、深蹲和舉啞鈴等等(見圖八)。每次時間大概也只有1015分鐘。但是如我前面所說,這可以在家裡隨時隨地且不需要器材(手機上有一些免費APP,有很多不同的動作指導甚至分男女),所以相對起來都蠻容易持續堅持。而且由於是負荷的訓練,即便十分鐘的時間都可以感覺到全身的肌肉緊繃,也搭配飲食的調整而逐漸看得出身材的變化(見圖五)。

圖八:核心肌群與在家裡就可以作的徒手健身。至於所需要作的次數或時間可以按個人需要決定。一般來說是要稍微超過個人當時的極限,才能達到刺激肌肉生長的目的。(圖片來源:http://www.kmjsjt.com/Mobile/MArticles/yzjddjtjzx_1_page1.html) 

雖然健身或重訓並非瘦身減重的必須,但是的確是一個很好的催化劑,會讓這個過程更容易順利持久。這是因為讓身體的基礎代謝率提高,就能消耗比攝取的更多熱量,讓身體燃燒脂肪,增加肌肉比例,不但減輕體重也讓身材結實(但是還是需要維持一部分有氧運動的習慣才能促進代謝)。這個正向循環可以用以下的圖九來表示,顯示如何使瘦身的過程成為一個心理與生理上互相鼓勵而可以享受的過程,並非如許多人所以為的一種需要強大意志力來堅持抵抗誘惑的酷刑。

圖九:心理瘦身法所帶來的良性循環。 

三、一些關於瘦身的觀念反思 

雖然我知道絕大部分的讀者可能不會讀到本文的最後面,而且多半只想知道一些「方法」就好。但是對於本文所謂的「心理瘦身法」,正確的觀念與心態比較反倒是我想要強調的部分。因為本文提到的所有方法都可以在網路上找到許多資料,根本不需多寫一篇這麼不專業的文章。但是瘦身之所以對絕大部分像我這樣的中年上班族而言不容易達到,原因可能不在於這些瘦身的「知識」,反而可能是心態的問題。 

更仔細來說,我觀察到許多人其實心理並不能接受自己外表的狀態,所以總是期待可以透過快速有效的方式,在不必調整心態的情形下就達到成果,開始享受別人的讚美或自信。乍看之下是合理的,畢竟一個人如果滿意自己的外表或體重,何必要想要來瘦身?其實中間有兩點價值觀一直在我心中反思。 

首先,雖然我以前的確刻意避開體重計,但是其實並沒有覺得自己外表有多胖。所以直到去年底大致瘦身成功後,周遭實在太多人一直不斷提醒我外型改變很多,我才發現自己以前真的是屬於肥胖的。所以我的瘦身動機一直是很低的,也常在內心抱怨明明這麼忙,幹嘛沒事找事去瘦身(也曾看了減重門診與報名重訓課,但都覺得是浪費錢而已)但是也因為如此,所以我對於瘦身的「目標」其實很坦然,比較注重這個「過程」如何順利自然以至於不會白費功夫,而非最後一定要減重幾公斤。(本文中所提到的時程估計其實是我後來才知道的,自己沒有用到)。所以雖然距離理想體重(65公斤)還有一段距離,我也有把握可以繼續瘦下去,但是覺得目前的「成果」對我已經是上帝的恩典(健檢的紅字的確消失了),也沒特別想再奢求(又不是要去當明星)。 

其次,這幾個月來許多人投以驚訝、羨慕或稱讚的眼光時,我也不可否認心中會得意高興。但這也提醒我自己是否真的更在乎外表的體態或衣著?只是為了想要蒐集更多稱讚或甚至異性的注意?或許我無法擺脫這樣的誘惑,但是作為基督徒我只能常常提醒自己,我們終將年老色衰,而且在那之前當別人習慣你目前的外型後也就不再會有這些反應了。而這次經驗也間接的鼓勵我更多了解自己的身體,覺得與自己的心理狀態更為貼近而非如過往那樣陌生。但我相信瘦身的同時這也提醒我們要更加注意自己內在的真實與分量,免得變成自己所不喜歡的那種只有膚淺外表而無相符內涵的男女人士。或許這個瘦身成功的恩典並不在於外表的改變,而是多了一個讓內在世界更為充實豐富的理由。倘若有這樣的價值態度,我們最後減重的多少公斤或許不再那麼重要了,就更符合我所謂的心理瘦身法吧! 與大家分享。(完)

( 知識學習健康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dawweiwang&aid=139064220

 回應文章

狐禪
等級:4
留言加入好友
2020/08/25 10:03
運動其實不一定要刻意為之,只要時時動用體力就好。別搭電梯,走樓梯就是一例。一天下來,運動量不少的。上下班留10分鐘以走路完成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