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瑕疵偶现才算真实 VS. 「留惑潤生」
2018/06/09 12:28:14瀏覽177|回應0|推薦0

瑕疵偶现才算真实 VS. 「留惑潤生」
yinshun-edu.org.tw/zh-hant/node/131

================
当你梦的时候,就不要放弃梦。生命中最困惑的,不是没人懂你,而是你不懂自己。;不守寂寞,岂见繁华;脚下艰难,却是直指明天。命运给予你的,无论好坏多少,坦然应对,遗憾丛生才叫生活,瑕疵偶现才算真实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25027231992

==================================

七祖說法 :

(1)知空!

菩薩實知諸法相故,不以諸結使為惡,不以功德為妙;

(2) 玩法 !

是故於結不瞋,功德不愛。

(3)執有 !

有煩惱 ! 有習氣 !

(4) 取正 !

a. 正思惟故,

批 曰 :

法性非為二擇一 ,

苦樂兼具為法性 !

空有一如為法性 !

ps.

洗澡噴嘴, 合適身 !

熱冷同出, 方為用 !

==============================

「留惑潤生」有何經論依據?

這個問題非常複雜,因為牽涉到「惑」的定義,及各學派對「何時斷盡煩惱」看法不同, 所以各位老師與法友所談的內容可能有些出入,但我覺得無妨,正好可以腦力激盪,思考不同學派如何解答此問題。以下的說法主要是以《大智度論》為主,提供大家參考。

  1. 何時斷盡煩惱?
    1. 說一切有部認為:釋尊三大阿僧祇劫修福慧,百劫修相好時都是還沒斷盡煩惱的,一直到菩提樹下金剛喻定時才斷盡煩惱而成佛,換言之,說一切有部認為菩薩都是還帶有煩惱的。(南方上座部見解大致相同,但修菩薩道的時劫略有出入)
    2. 《大智度論》主張:菩薩得無生法忍,已斷盡一切煩惱,唯有習氣未斷盡,必須到成佛時才能斷盡習氣。
  2. 如何在三界度化眾生?
    1. 依說一切有部的說法,阿羅漢不受後有,所以入涅槃之後就不會再來三界潤生了!由於說一切有部主張菩薩都是未斷盡煩惱的,所以釋迦菩薩三大阿僧祇劫修福慧,百劫修相好時,都是以煩惱潤生而來三界受生。
    2. 《大智度論》主張:菩薩要長久於三界度眾生,必須要藉助「結業生身(由煩惱與業感得的生死肉身)」或「法性生身(由大悲願與習氣感得的變化身)」才行。(說一切有部等部派不太談法性生身)如《大智度論》卷74,大正25,580a14-16云:「是菩薩有二種:一者生死肉身,二者法性生身。得無生忍法,斷諸煩惱,捨是身後,得法性生身。」
  3. 菩薩悲心未具足前,於諸煩惱應當修忍不應斷盡
    1. 《大智度論》認為:菩薩觀空,雖有能力斷盡煩惱,但若悲心未具足時就斷盡煩惱的話,會墮二乘地!所以在此階段應先積極增長慈悲心,不要急著斷盡煩惱!應注意的是:雖說「暫時不斷盡煩惱」,但也要控制煩惱,不要讓它隨便作怪!《大智度論》卷15有一個很好的比喻:「菩薩心有智力能斷結使,為眾生故久住世間,知結使是賊,是故忍而不隨。菩薩繫此結賊,不令縱逸而行功德。譬如有賊以因緣故不殺,堅閉一處而自修事業。」
    2. 從《大智度論》卷15文句看來,此時的菩薩未得無生法忍,故意留惑,以便以「生死肉身」再來三界修福慧資糧、度眾生。
  4. 得無生法忍菩薩,斷盡煩惱,以「法性生身」繼續來三界度眾生
    1. 《大智度論》認為:菩薩不是永遠不要斷盡煩惱,當菩薩得無生法忍,悲智平等具足時,是可以斷盡煩惱的。此時雖然沒有「惑」可以潤「生死肉身」,但可改用「大悲願」與「習氣」感得「法性生身」」繼續來三界度眾生。
    2. 《大智度論》卷27,大正25.261c22-27

      今當如實說:菩薩得無生法忍,煩惱已盡,習氣未除故,因習氣受、及法性生身能自在化生;有大慈悲為眾生故,亦為滿本願故還來世間,具足成就餘殘佛法故,十地滿,坐道場,以無礙解脫力故,得一切智、一切種智,斷煩惱習。

    3. 《大智度論》卷28,大正25.264b1-10

      菩薩漏盡云何復生,云何受生?一切受生皆由愛相續故有。譬如米雖得良田時澤終不能生;諸聖人愛糠已脫故,雖有有漏業生因緣,不應得生。
      答曰:先已說菩薩入法位,住阿鞞跋致地,末後肉身盡得法性生身,雖斷諸煩惱,有煩惱習因緣故,受法性生身,非三界生也。
      問曰:阿羅漢煩惱已盡習亦未盡,何以不生?
      答曰:阿羅漢無大慈悲,無本誓願度一切眾生。又以實際作證,已離生死故。

  5. 「煩惱」與「習氣」
    1. 如《中觀論頌講記》p332所說:「習氣的存在,並不能招感生死」。這裡所說的「招感生死」可以理解為「招感結業生身」。也就是說:「習氣的存在,並不能招感結業生身」。
    2. 《大智度論》卷42說:「聲聞辟支佛習氣於菩薩為煩惱。」(CBETA, T25, no. 1509, p. 368, a5-6)習氣還是習氣,只是菩薩視之為煩惱而認為必須斷除。
    3. 由於《大智度論》有提到「聲聞辟支佛習氣於菩薩為煩惱」,所以「留惑潤生」就有可能有兩種不同的解釋:
      1. 未得無生法忍的菩薩:故意留煩惱不斷盡,以便潤「生死肉身」來三界修福慧度眾生。
      2. 已得無生法忍的菩薩:以大悲願配合「習氣」(菩薩視之為「煩惱」)感得「法性生身」來三界修福慧度眾生。
  6. 補充《大智度論》中「應當修忍,不應斷結」之說法
    1. 《大智度論》中雖未出現「留惑潤生」之用語,但明確說到菩薩悲心未具足之前,應當修忍,不應斷結。譬如有賊,以因緣故不殺,堅閉一處而自修事業。等到悲智平等,才得無生法忍、斷盡煩惱。
    2. 未得無生法忍前,應當修忍,不應斷結。參見《大智度論》卷15〈1 序品〉(CBETA, T25, no. 1509, p. 169, a6-c3)

      問曰:云何內心法中能忍?答曰:菩薩思惟:「我雖未得道,諸結未斷,若當不忍,與凡人不異,非為菩薩。」復自思惟:「若我得道,斷諸結使,則無法可忍。」

      ……

      復次,菩薩於諸煩惱中,應當修忍,不應斷結。何以故?若斷結者,所失甚多,墮阿羅漢道中,與根敗無異。是故遮而不斷,以修忍辱,不隨結使。

      問曰:云何結使未斷而能不隨?
      答曰:

      1. 正思惟故,雖有煩惱而能不隨。
      2. 復次,思惟觀空、無常相故,雖有妙好五欲,不生諸結。譬如國王有一大臣,自覆藏罪,人所不知。王言:「取無脂肥羊來,汝若不得者,當與汝罪。」大臣有智,繫一大羊,以草穀好養;日三以狼而畏怖之,羊雖得養,肥而無脂。牽羊與王,王遣人殺之,肥而無脂。王問:「云何得爾?」答以上事。菩薩亦如是,見無常、苦、空狼,令諸結使脂消,諸功德肉肥。
      3. 復次,菩薩功德福報無量故,其心柔軟,諸結使薄,易修忍辱。譬如師子王,在林中吼,有人見之,叩頭求哀,則放令去;虎豹小物,不能爾也。何以故?師子王貴獸,有智分別故;虎豹賤蟲,不知分別故。又如壞軍,得值大將則活,值遇小兵則死。
      4. 復次,菩薩智慧力,觀瞋恚有種種諸惡,觀忍辱有種種功德,是故能忍結使。
      5. 復次,菩薩心有智力,能斷結使,為眾生故久住世間;知結使是賊,是故忍而不隨。菩薩繫此結賊,不令縱逸而行功德;譬如有賊,以因緣故不殺,堅閉一處而自修事業。
      6. 復次,菩薩實知諸法相故,不以諸結使為惡,不以功德為妙;是故於結不瞋,功德不愛。以此智力故,能修忍辱。如偈說:
        「菩薩斷除諸不善,乃至極微滅無餘;大功德福無有量,所造事業無不辦。
        菩薩大智慧力故,於諸結使不能惱;是故能知諸法相,生死涅槃一無二。」
        如是種種因緣,雖未得道,於諸煩惱法中能忍,是名法忍。

      (導師《大智度論筆記》〔C017〕p.215):

      忍結不斷亦不隨:

      a. 正思惟故,b. 觀空無常相故, c. 功德無量心柔軟故, d. 智慧力故,e. 為眾生故, f. 實知諸法相故=不隨煩惱

    3. 得無生法忍,煩惱已盡,習氣未除。參見《大智度論》卷27〈1 序品〉:

      「今當如實說:菩薩得無生法忍,煩惱已盡;習氣未除故,因習氣受及法性生身,能自在化生。有大慈悲為眾生故,亦為滿本願故,還來世間具足成就餘殘佛法故;十地滿,坐道場,以無礙解脫力故,得一切智、一切種智,斷煩惱習。」(CBETA, T25, no. 1509, p. 261, c22-27)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darrenlin123&aid=112352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