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旅行上癮者
譯自 Fresh air fiend travel writings, 1985-2000
作者: 索魯斯 (Theroux, Paul) 余佑蘭譯
出版者:馬可孛羅文化
出版年:2010
ISBN:9789861202549

[館藏連結]

文/阮紹薇

現在正夯的小說及電影〈享受吧!一個人的旅行〉,作者 Elizabeth Gilbert認為自己是個沒有方向感和地理概念,在任何時刻對於自己身處何處都一無所知的旅人,羨慕那些看來就像是屬於當地住民般,露出超輕鬆、掌握一切表情的旅遊達人。儘管如此,旅行仍是她生命中的一大真愛。

反觀〈旅行上癮者>的作者保羅索魯斯(Paul Theroux),則提出一種異己意識(sense of otherness),認為不旅行的人通常會警告旅人旅行所存在的風險,但旅人大多置之不理,跨步出去,盡可能地到愈遠的地方去,在一個不熟悉的地方當個異鄉人,即使被剥奪了一切熟悉的事物,感覺像行動不變或懵懂無知的孩子一般充滿著無助感,但在陌生的國度應該謙卑並學習當地的語言,去傾聽他們在說些什麼。

1963年索魯斯來到了非洲尼亞薩蘭在這片遙遠的熱帶土地上,在非洲叢林待了很久的時間,幸而仰賴尼亞薩蘭當地住民尼安亞人(NYANJA)的熱情款待, 作者學習了他們的齊切瓦語, 也正式開啟了他的作家寫作生涯。非洲之後,又前往新加坡、英格蘭多塞特郡、倫敦、南美巴塔哥尼亞高原、中國、太平洋諸島等地,或長期居留、工作,或單純旅遊、泛舟。他說:「旅行,是一種從地平線消失的孤獨之旅……」

旅遊了大半輩子的索魯斯,1970年代早期開始,寫了幾篇優質受歡迎的旅遊文章,1992年集結為Travelling the World,厚厚的一本却超級熱銷的旅遊書,充份展現作者本身的博學及驚人的觀察批判力,習慣用嘲諷挖苦的方式和在地住民的對話,甚至為了喜歡和當地住民對話,還學會了當地原住民的土語。而這些對話,成了書中最有趣的部份。書評家稱本書從任何地方翻閱,都會很容易看上癮。

〈旅行上癮者〉收錄索魯斯的1985至2000年間短篇旅遊寫作文集,跟著作者去探訪幾乎荒無人煙的遍遠內陸地區或是所謂的落後地區,發現地球上許多因為地形、政治或宗教因素而與外界隔絕,連地圖上都找不到的地方或村落。如尚比亞部省分的羅西族人,沒有電也沒有電話,很多時候甚至連馬路都沒有。儘管如此,羅西族人雖然也遭遇旱災和疾病的肆虐,但他們的生活在許多方面反而顯得富足及調和。

就像美國印第安人不論是伊努特族或納瓦何族,族名翻譯出來就是人民,言外之意就是他們才是人類,外地人則不是。作者發現不論是在非洲,或是他所認識的東南亞,當地人從來不會用離鄉背井和移居海外的方式來解決問題,他們只接受在自己出生的村子裡終老到死亡的想法,終其一生視自己為當地社群的一份子。他們對自己的社群負責任,對土地有著很強的歸屬感,一直在自己的土地上,身為某個文化的一部份,有著長遠的記憶、深厚的根源和古老的風俗習慣。

在巴布亞新幾內亞東北海岸外的特洛布里安群島(Trobriand Islands),索羅斯在此受到村民們的熱情款待,也歡迎他留下或再回來。等他離開半年後再回到島上時,島民仍友善地對待他,彷彿從不曾離開過。這讓索羅斯他體會到愈是與外界隔離的民族,愈容易把異鄉人視為良善之人。

索魯斯在書中大量引用15至16世紀大航海時代開啓後的旅遊記錄,指出哥倫布建立加勒比海原住民吃人的神話,是為了讓西班牙人當他們為野蠻人,並藉口來奴役他們。同樣地,在太平洋地區的瓦努阿圖也,表面上看似存在的吃人行為,無形中加深了傳教活動、奴役或是兩者的正當性。

本書雖主要是一本旅遊書,但有趣的是作者在大洋洲偏遠地區旅遊時,養成了採集當地語彙的習慣,以分析這些傳播南島語系的島民經過數千海浬和幾千年的隔閡與演變之後,彼此間語言的關聯性(庫克船長也曾將玻里尼西亞語編列成冊,也是第一個發現大洋洲在語言上有其共通性的人)。作者在比對一些基本的詞彙和字詞時,就發現塔克巴努阿語中有許多字與西里伯斯島系出同源,有些則直接源自於馬來語,做起了南島語系的研究。

舉例來說,作者接觸菲律賓的接塔克巴努阿族、巴拉望族和巴塔克族等原住民族,發現這些族人並沒有土地所有權的觀念,如塔克巴努阿族人並不買賣土地,因為他們和土地不可分割,賣地有點像截肢,有違常理。“巴努阿”(BANUA)是土地的意思(作者發現它和斐濟語(Vanua,土地之意)類似,而塔克巴努阿(TAG BANUA)就是「大地的子民」。

索羅斯對不同民族的風俗習慣深感興趣,因為這些才是發自文化深處最生動的表白,而激發他去接觸和記錄這些奇風異俗。而從上述內容看來,本書已不是單純的旅遊書,更像是一本社會學家或人類學家進行田野調查的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