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也談法隆寺
2011/01/26 05:02:41瀏覽1846|回應12|推薦72

今讀格友"藏鏡人"宏文有感:“鑒真渡日,唐朝文化的東傳"  http://blog.udn.com/mysterian/4545128,特以此相關舊作呼應。此文原是為反駁某些藝術史"學者"倒果為因的論點而寫。)
------------


現代的學者,尤其是研究東方的藝史家,不可諱言的,常爲了在學術界引起注意,
而作了所謂的翻案式的論文報告。通常這類的「學者」,是先有了顛覆的想法,再去蒐集可能支持這種假設的資料。這種做學問的方式,極易過度重視枝微末節的片面史料,而忽視了更堅實的宏觀歷史。


日人對於保護古蹟的努力,爲世所讚揚。相對於貧窮落後的中國,日式文化的精緻包裝, 常更能「感召」西方人。而右翼的日人長久以來,莫不在傾全力地在「改變」其文化大多源於中國的事實。有效的方式,即是鼓勵培植西方的「東方通」,以發表學術論文及在高等學府教學的方式,來造成影響力。不單是日本,近年來韓國「扭曲歷史」的強大企圖心,亦讓正史的傳承,遭到嚴重的考驗。


筆者在大學任教「亞洲藝術史」七年,碰到的最大挫折, 常是批改到學生的學期報告,引述的資料來自上述的那種「學者」。感覺一學期的努力,付諸流水,無力也沒時間再去糾正那些被誤導扭曲的腦袋。尤其是日本漫畫電玩的「次文化」,影響力更是驚人,已然蔚為現代學子「歷史觀」養成的主流。


去過京都,奈良多次。要瞭解唐朝以前的佛教建築藝術者,很遺憾地,只能藉日本人忠實保存古建築的努力,方得一窺中國人的原創智慧了。九世紀大規模的滅佛運動,再加上無情天災戰火的摧殘,唐以前的木構建築,在中土,幾無倖存。


今人欲知中國六朝時期的佛教藝術,就必須到奈良研究法隆寺。可能建於七世紀初的這個寺廟群是世上碩果僅存的最古老木造建築。素有「日本藝術搖籃」之稱的法隆寺,集有自飛鳥時期以降的各朝代風格的佛教造像藝術。在670年曾遭火劫,約於711年完成重建,才正式更名為法隆寺。另一次發生在1949年的火災, 波及了金堂本殿,把裏頭一幅珍貴的唐朝風格的壁畫給毀了。日人以現代技術按原樣重建重繪,盡力恢復了原貌。


佛教源於印度,約於西漢末傳入中國,吸收儒家及道家的精華後,方得以在中土紮根茁壯。佛教藝術融合了印度中華美學,反應各朝代的審美觀,向來即是想要更深刻瞭解中國歷史文哲者所必須學習的。成熟後的中國佛教於552年左右,經由韓國傳入日本,時值中國的南北朝時代。日本的第一代佛教造像藝術家及建築師,大都來自中國。第二代,甚至第三代,在日本社會上享有極高名位的佛像雕刻家,都帶著中國的血胤。毋庸置疑。


佛教在日本能成功地與其本土宗教抗衡,並取得優勢, 乃歸功於聖德太子大力的漢化運動。尚未有文字的蠻荒日本,藉學習佛法,像飢渴許久的海綿一樣全面吸收中國歷經三千年演進的文化精華,從此步入文明之列。飛鳥時期起自552年到645年,建於此時期的佛寺,沿襲的中國風格大約是500至550年的六朝期間的建築型式。文化學習與傳播需要時間,日韓的藝術風格多襲自中土,卻非同步流行,日本的漢化,一開始,得経由韓人; 聖德太子之後才有了直接學習的機會。


六、七世紀時的日本,與文采風華沛然的「上國」中華文明,之間的鴻溝過鉅, 尚無力且無自信發展出屬於自己的佛教建築風格,是極合史實的「推論」 。在法隆寺裏,歷年來的中外學者,也並未發現源自新石器時期的本土神道建築元素。若以六朝佛寺建築在中土闕然為由,而認為法隆寺是融和了日本建築的藝術原創,則犯了治史者的大忌,倒果為因了。
(2008)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tiao&aid=4827603

 回應文章 頁/共 2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藏鏡人(謎の男)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永寧寺
2011/01/27 01:00
像片是考古建築家家復元的北朝永寧寺寶塔圖。他的壯觀宏偉,據載達摩渡海到中土時看到永寧寺都感動的合掌誦唱南無好幾天。

圖片中可想像當時中國寺廟建築技術的發達,建於公元516年,將近約一百年以後才有日本奈良的法隆寺。
刁卿蕙(ctiao) 於 2011-01-29 02:24 回覆:
藏鏡人費心留言,史艷斌感念中....(雙掌合十,有微風在吹,這時梵音響起.....)

藏鏡人(謎の男)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法隆寺建築
2011/01/27 00:14
仔細拜讀了您這篇法隆寺文章,因我不是學藝術建築,之前對法隆寺的了解只知道是現存日本最早的木造古佛寺,日本飛鳥時代的象徵建築。

至於他的建築技術的來源,以前我倒沒去特別去研究他,但我同意您的說法,『六、七世紀時的日本,與文采風華沛然的「上國」中華文明,之間的鴻溝過鉅, 尚無力且無自信發展出屬於自己的佛教建築風格』。

這很容易理解的,這時候遣唐使節的時代都還沒開始,法隆寺的五重塔造型完全是南北朝寺廟風格,從中國或是透過韓國請來的佛像雕刻師和寺廟建築師完成,這絕對可信,也可以確定。

何況南北朝時期正是中國寺院經濟最發達時期,南朝寺院之多根據史書記載,南齊時就超過兩千,北朝的寺院更是以壯麗雄偉出名,文成帝所建的永寧寺,塔高三百餘尺(一百多米高)。天宮寺的釋迦牟尼佛像高43尺,用去銅十萬金,黃金六百斤鑄成。記得以前高中歷史課本對永寧寺的宏偉壯觀都還有生動描述。

北朝時代凡是廟宇都建造的華麗壯觀,有的可以容納上萬僧人。

遺憾的是這些偉大建築都沒保留下來,我們只能從留下的文字記載去想像他當年的繁華了: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杜牧)

藏鏡人留
江雨霏霏江草齊,六朝如夢鳥空啼。無情最是台城柳,依舊煙籠十裏堤
頁/共 2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