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擴招外籍生,也救不了台灣高教
2013/10/18 04:10:20瀏覽610|回應0|推薦2
擴招外籍學生?蔣偉寧部長點子說來容易做來難。
在未開放陸生來台,已有前段中段私校以交換學生來台短期就讀方式偷跑,待開放陸生,這些學校早已奠下招陸生基礎。中南部的後段大學,杯水車薪,少有陸生來讀。
即使外籍生,也有不少學校早在七八年前試著從馬來西亞、印尼、越南、泰國等東南亞國家招華裔就讀。各校初期為競招,不得不以各種優惠手段搶學生,優惠條件低的學校,學生就會流失至優惠條件高的學校。
不是說,開放外籍生或陸生,即能拯救後段大學。據我所知,陸生非白癡,他們也會比較台灣有那些好大學濫⋯⋯大學。花那麼多錢來台求學,禁這個,不能那個,也不能打工,他們也會掂掂值不值得?即使招生限區域,限填能夠選擇的學校,在比較之下,分數好的會填台灣名校;不好的,填不到好學校,乾脆不來,或選擇大陸民辦大學就讀。要知道搶學生,不限台灣,還有別的國家和地區。
蔣部長說,台灣的大學師資、設備等條件都不錯。不可否認台灣高教整體而言,因博士大量出籠,師資在這十多年調整下,大致而言,學歷皆很整齊。不過,學歷高不代表會教書,會教書者不代表會做研究。在教育部主導下,教師聘任、升等、續聘全都以論文有無SCI、SSCI、TSCI、TSSCI、EI等為主要依據,為了刊登這些不易的期刊(人文社會科期刊少,最不容易),逼得很多尚未升等教授的老師只能輕教學、重研究。
教育部官員曾說,研究做得好,對教學也有幫助。這在研究所來說是對的,教師帶研究生研究,對研究生而言可提升其研究能力。弊端是,有些不肖教授剽竊學生研究成果,來應付升等或評鑑。不過,這是另一話題,在此不談。
對大學部學生而言,還在受基礎的專業訓練,應該是好的教科書比研究論文重要。教師研究問題都極其專精,當一個大學生連基礎都未扎根,怎可能會了解教授的研究題目與目的。這好比學生學習《政治學》,連政治學的基本概念都還不能了解,又如何與他們講解你所發表的《菲律賓選舉制度變遷之研究》等等論文。
在台灣高教環境影響下,輕教學重研究(後段大學是重招生、其次是重研究),又如何吸引外籍學生來台就讀大學部?
沒錯教育部有獎勵卓越教學計畫,但並代表教學被視為各校要求教師的首要指標。「沒有發表就滾蛋」,這對長期不發表的教師是應有的要求。但每半年就需發表一篇,而且越多越好,自評才可能獲高分,才可能升等,只求量不求質,根本是在追卓越「超英趕美」心態下的走火入魔。量多被引用卻少,在國際學術影響力來說,就如同黃光國教授所言:「多你不嫌多,少你不嫌少。」讓自己關起門來自爽。
研究型的大學,首重研究,要招的是有志學術的研究生;教學型的大學首重教學,要招的是高中畢業的大學生。技職院校重視的應是技能培養,要招的應是有志於實做的職校生。然而,咱們不管是什麼樣類型的大學,都普設研究所,幾乎都在搞研究、辦研討會發表論文,生產一堆垃圾。
台灣的大學其實只有一所,那就是「國立教育部聯合大學」,全在一套模式下生產學生,只是這之間有高下之分。在這套模式下,大學無法發展其各有的特色,結果造成學生集中北部與西部,東部南部無米之炊。試問外籍生來了會往那裡走?不問也知。
大學辦不好,要倒就讓他倒,不是整併幾所國立大學就能解決問題。在同一套評鑑標準,以論文為導向的辦學目標,這點不徹底的解決,發展不出各校特色,台灣高教前途堪憂。屆時只能讓台大等少數名校去爭世界排名,讓教改大師們去沾沾自喜表面的榮耀,然而大多數學校師生也僅能自怨自哀,甚至自生自滅。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yi101&aid=9068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