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無法理解有位教授老是批評台積電與張忠謀先生
2016/05/16 11:08:16瀏覽2561|回應0|推薦12

無法理解彭明輝教授為何老是批判台積電與張忠謀先生?

2012 年 12 月 24 日,彭明輝教授為文批判「張忠謀的抱負是什麼?

2015 年 6 月 17 日,彭明輝教授為文再度批判「台積電是二流企業」,以及影射張忠謀先生吃政府軟飯(CEO 吃軟飯ref1, ref2)。

台積電是拿了國家很多補助沒錯,但它的績優表現是有目共睹;例如,它花了 30 年站上與站穩晶圓代工的全球龍頭寶座,營業毛利率長期處在 45+% 的高檔,再過 5 ~ 7 年,台積電有信心製程技術可望首次超越 Intel;筆者的一位親友是 Analog IC Design Manager,她以前任職的 IC Design House,同一顆晶片送到台積電生產製造,良率超過 90%,送到聯電生產製造,良率掉到只剩 70% 左右。雖然筆者不瞭解台積電,但光看數據,已經說明台積電確實有好幾把刷子;如果沒有幾把刷子,營業毛利率不可能長期處在 45+% 的高檔,良率也不可能贏第二名達 20% 左右。

坦白說,以彭明輝教授的「動力機械」專長來看,他應該更在乎與質疑本土的汽車公司已經被保護超過 60 年,怎麼連全球前十大汽車廠都擠不進去才對呀!韓國的 Hundai 成立 50 年,現在已經是全球第五大車廠,其 Hundai 與 Genesis 品牌,也已經成功地打入美國市場,反觀已經被保護了超過 60 年的臺灣本土汽車公司,是一天到晚只想往汽車關稅保護得更為嚴重的大陸市場鑽,只想賺「受關稅保護」的「穩定高利潤」,這不是更該討罵嗎?

怪罪「台積電的高薪」毀了你學生的志氣與夢想;Hmmm ...,就算是,也是「一個巴掌拍不響」,彭明輝教授怎麼不也教訓一下自己的學生?怎麼只怪台積電?怪怪!

以前,筆者想查詢美國的汽車關稅數據,透過 Google 使用了好幾種查詢方法,都沒能查到;今年(2016),拜川普(Donald Trump)先生的砲火之賜,終於得知美國的汽車關稅(實質關稅)是 2.5%(到 2016 年為止,這 2.5% 的汽車關稅已經實施達 25 年);臺灣目前的汽車關稅是 17.5%,但這是名目關稅,實質關稅還得將加上貨物稅,2000. CC 以下 25%,2000. CC 以上 30%,所以臺灣的汽車實質關稅是高達 46.875% ~ 52.75% (1.175 x 1.25 ~ 1.30 = 1.46875 ~ 1.5275),這還是進入 WTO 時做過調降之後的稅率,還沒加入 WTO 之前,汽車關稅更高 ── 亦即保護得更為嚴重(算完關稅以及貨物稅之後,你以為稅已經繳完了嗎?沒有,還有 5% 的營業稅也是「稅上加稅」,這個算完之後車價若超過新台幣三百萬,還得加徵「奢侈稅」)。

根據以上的數據與現況,再考慮彭明輝教授的專長是「動力機械」,又根據清大動力機械系的一定數量畢業生也投入了汽車產業,彭教授的第一選擇應該是去批判臺灣本土汽車廠沒有志氣與夢想,以及吃了超過 60 年的軟飯、為何連全球前十大汽車廠都擠不進去才是,怎麼跳過臺灣本土汽車廠轉而批判晶代全球龍頭台積電?


備註一:

彭明輝教授為文時的措辭,有時候是用得太重,重到讓人感覺「比較像是在發洩情緒」;政府補助與重視半導體產業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是可以討論與檢討,但不需要使用帶有情緒性的措辭,而臺灣知名科技公司的 CEO 公開表明不做沒有量沒有市場的產品,箇中原因可以探討,也實在不需要幹譙說這些 CEO 都是在吃政府軟飯;另一篇知名文章的標題寫著 < 這樣的一流大學?呸!呸!呸!> ,同樣也是帶著很重的情緒,不是一個適當的表達方式。此外,彭明輝教授的一些觀點是有失公允的,而且在有失公允之中夾帶著自負的謾罵情緒(我們是劍橋等名校畢業的教授,教出來的學生都是一流的人才,結果這些人才都被你們這些 CEO 給糟蹋而變成庸才),這部分筆者放在備註二與備註三做詳細說明。
 

備註二:

「聯發科董事長蔡明介先生公開表明不做沒有量沒有市場的產品」而被彭明輝教授所批判,並據此指責這些 CEO 都不做品牌卻一直做代工,都沒有承擔風險的勇氣。Hmmm,這裡有一些盲點要釐清;第一、有量有市場的產品就一定沒有風險嗎?Sharp 做面板做家電,有量有市場,但做到賠錢負債而被鴻海併購,請問有沒有風險?HTC 做手機做品牌,有量有市場,曾經很成功過,但現在連虧數年,目前最新財報 (2016 年 8 月) 每股虧損 6 元以上,已經虧掉超過一半的資本額,請問有沒有風險?Nokia 做手機做品牌,是有量有市場的產品,曾經是手機市場的全球龍頭,但後來因鉅額虧損而被 Microsoft 併購,請問有沒有風險?第二、沒有瞭解這些公司的來龍去脈,就認定這些人不敢承擔風險,這定論有失公允;聯發科當初在研發 CD-ROM 播放機的控制晶片之際,世界級的大廠如 Sony、Toshiba、Oak Technology 等等也在搶食這塊大餅,之後 Oak Technology 上法院狀告聯發科侵權,當時聯發科的許多一級與中階主管都認為大勢已去而紛紛離職(也拋售股票),選擇留下來的主管與工程師則持續奮戰做 Design Around,最後跌破眾人眼鏡地打贏侵權官司,請問這樣的奮戰精神有沒有承擔風險的勇氣?第三、晶圓代工就沒有技術沒有風險嗎?新加坡政府的廉潔與效能都勝過臺灣政府一籌,新加坡的國際化程度也勝過臺灣一籌,新加坡也發展過晶圓代工,那家叫做特許半島體(Chartered Semiconductor),新加坡的各項指標都勝過臺灣一籌,結果它所推動的晶圓代工廠被臺灣的台積電所打敗,之後在 2010 年被美國的晶圓代工廠 Global Foundries 所併購;據此,請問晶圓代工有沒有技術與風險?第四、聯發科的手機晶片被手機廠商所採用,這樣子就叫做代工?不是做終端產品就叫做代工?那手機晶片龍頭 Qualcomm 在彭明輝教授的眼中也是代工廠囉?那日本專做自行車變速器(關鍵零組件)的知名廠商也是代工廠囉?Intel 也是代工廠囉(CPU 晶片不是終端產品)?nVidia 也是代工廠囉?所以 Qualcomm、Intel 與 nVidia 的 CEO 也都沒有承擔風險的勇氣?第五、幹譙臺灣的 CEO 不做品牌都一直做代工,這也不是全部的事實,宏碁(Acer)、華碩(Asus)、宏達電(HTC)、台達電(Delta)、研華科技(Advantech)、訊連科技(Cyberlink)、群暉科技(Synology;網路儲存伺服器軟硬體)、友達光電(Auo)、捷安特(Giant)、美利達(Merida)、太平洋自行車(Pacific cycles)、奇偶科技(監視器軟硬體)、正新輪胎(MAXXIS)、建大輪胎(Kenda)、光陽機車(Kimco)、以及買下法國知名樂團指揮 P. Mauriat 的姓名商標權來打進歐美 Saxophone 市場並頗受好評的台灣 Saxophone 廠商等等,都有在國際市場上做品牌,彭明輝教授僅根據少數幾家很大很知名的代工廠 (臺積電與鴻海等等) 就幹譙臺灣的 CEO 都不做品牌,實在是有失公允。

除了少數非常熱愛研究的教授沒有把風險當作主因考量以外,大部分的當教授者,通常也是風險規避者(選擇遠離風險或不要承擔風險的人),就算不是風險規避者,通常也很少冒險或不曾冒險過;有能力當教授但很喜歡冒險的人,通常也不會去當教授;看著一位風險規避者帶著自負的情緒破口指責「在國際大廠之間衝鋒陷陣的 CEO」不敢承擔風險,實在是很諷刺!

覺得臺灣的 CEO 都在糟蹋你教出來的一流學生之教授,不妨自己帶著學生跳下來一起冒險,如果教授自己不敢冒險或不願意冒險,那就鼓勵你的一流學生們跳下來冒險,如此一來,臺灣的 CEO 就沒有機會來糟蹋你的一流學生,順便也讓大家看看你們冒險之後能做出什麼樣的成果;少一點謾罵,多一點自己親力親為的冒險,這樣子會比較好!

最近六年之內,台灣新創事業的典範之一,就是 Gogoro,讀者如果不喜歡 Gogoro 的故事,可以找其它的創業典範,年輕的學子不妨多多閱讀新創事業創業家的經歷或成長史,少讀一點不敢冒險且為文又酸又自負的人寫的文章。

在此項備註的最後,順道與讀者分享一則「因為熱情而勇於冒險」的故事:一家只有 
6 人的台南小公司,衝著創辦人對於飛機與飛行的熱情,一做堅持了 13 年,13 年來只賣出兩台大型無人機,至今(2016 年 9 月)尚未損益平衡;即使創辦人當年沒有考上大學,沒有漂亮的學經歷,仍憑藉著自己對於飛機與飛行的熱情,讓他一路堅持到今天,並且透過國際商展逐漸打開知名度 ── < 天空飛行科技的故事 > by 數位時代雜誌。


備註三:

有位朋友與筆者互動時寫道:「彭教授說的沒錯,不論台積電多麼厲害,張忠謀只是一個成功的搖擺商人。」

Well,張忠謀先生是不是一位成功的搖擺商人,筆者沒有意見,也不在意「是或不是」,筆者的重點在於彭明輝教授「怪罪台積電毀掉他學生志氣」這件事是不公平也不公正的評論。

學生為了錢為了財富而放棄志氣與夢想,怎能全部怪罪於台積電或張忠謀先生?怎麼不怪罪彭明輝教授沒有教好學生得「不要受到財富的誘惑,一定要堅持完成自己的志氣與夢想」?一個願意給豐厚的財富,另一個願意為了錢而放棄自己的志氣與夢想,是兩個獨立自主的巴掌都合意擊掌作響,怎能全部怪罪於台積電或張忠謀先生?

台積電養活了許多家庭,每年有兩千多位台積電寶寶誕生,製程技術方面也培養出許多人才,雖然公司享有賦稅優惠,但它養活的家庭可就沒有賦稅優惠,這些家庭所繳交的所得稅也不少,不論生育率或是所得稅,對社會與國家的貢獻不少,但彭明輝教授似乎沒有看到這一面,反倒謾罵科技業都故意賴在科技園區內來規避稅賦,也沒有看到或刻意忽略科技業賺錢之後的外溢效果 ── 養活了許多非科技業的企業,否則以新竹市與新竹縣聯合起來不到一百萬居民的人口(2016 年 11 月為止,新竹市人口總數 436,877.,2016 年 5 月為止,新竹縣人口總數 544,198.,兩者加總 981,075. 人,不到一百萬人口),怎能養活遠東百貨、巨城百貨、Sogo 百貨、新光三越等四家大型百貨公司與兩家威秀影城?還外帶養活 Costco、愛買、家樂福、大潤發等四大賣場?怎能養活那麼多的外食餐廳?這些都是竹科企業賺錢的外溢效果(就業人口與消費力等等),其外溢效果是強烈到連本業技術都做不好的非科技行業都能賺到錢(筆者的某位舊同事是在地的新竹人,她就曾經說過,在新竹縣市開餐飲業,只要不會難吃就會賺錢,不需要做到好吃,雖然還是有些在地的餐館還算不錯,但由於價錢有點貴但餐點品質很普通的餐館太多,把平均分數往下拉,以致於網友們票選「新竹人的特點」是到了外縣市就喊說「怎麼這麼便宜」、以及新竹縣市被網友們票選為「美食沙漠」),彭明輝教授在新竹清大待了那麼久,本身也是新竹在地子弟,難道都沒有看到這些外溢效果嗎?回到正題,國家對科技業做補貼與給予稅賦優惠,是國家的政策,國家不論怎麼做決策、怎麼定政策,總是會有一方得利、另一方權益受損,彭明輝教授認為科技業受到國家太多的優惠,而且繳太少的稅,那就請彭明輝教授去改變現狀,想辦法去選舉去掌權,然後把他看不順眼的科技業補助與賦稅優惠全部都拿掉,若能如此為之,彭明輝教授就不需要再經常為文做罵,這樣才是解決之道。



備註四:

使用國家資源所扶持起來的台積電是在賺全世界的錢,而接受國家高關稅與貨物稅所保護的本土汽車公司,它的能力只能站在保護傘之下來賺臺灣人的錢,因為其自家所生產的汽車到了國外是競爭力明顯不足 ── 尤其是美國市場,而高關稅與貨物稅,也讓臺灣人必須比美國人多花一倍到兩倍的錢(亦即同款進口車在臺灣的車價為美國的兩倍到三倍),才能買到相同款式的進口車,而這樣的高關稅與貨物稅的保護,一保護就超過 60 年,直到現在這家本土汽車公司仍躲在高關稅與貨物稅的舒適傘之下。同樣都是接受國家資源的扶持與保護,台積電衝上全球龍頭寶座賺全世界的錢,另一家本土汽車公司卻只能躲在保護傘下只賺臺灣人的錢;據此,哪一家公司或產業該討罵,其實很清楚。至於同款進口車的臺灣車價與美國車價之差異,網友可自行前往各知名汽車大廠的美國網站去查詢車價,或查詢美國 Consumer Reports 每年所做的消費者汽車評鑑排行榜(包含操控性能、舒適度、故障率、整體滿意度、以及車價等等)。臺灣進口車之高貴車價,主因不是臺灣的市場太小,而是政府的高關稅與貨物稅之保護,以及進口車代理商在負擔完畢關稅與貨物稅之後,又將車價往上調高了好幾成之後才賣給消費者,但進口車代理商能夠如此敲詐臺灣買家的主因,終歸是政府的高關稅與貨物稅之保護、以及本土汽車公司的競爭力明顯不足;實際上,這家臺灣本土汽車公司的主要獲利來源是「進口日本車」與「日本車在台組裝(日本車國產化)」,嚴格來說,這與六十多年前保護它與扶持它的本意 ── 在臺灣發展具有獨立自主研發能力的汽車工業並據此強國富民,已經脫離甚遠;因此,現在仍持續地透過高關稅與貨物稅來保護它是已經沒有意義。

根據媒體報導,這家臺灣本土汽車公司 2018 年上半年在大陸市場的銷售成績,其中一款 SUV 的銷售數量掛零;嗯,十三億人口的市場,花了半年的時間,銷售量掛零,這實在是有點誇張!


備註五:文章標題的「『無法理解』...」其實是婉轉語,會心的讀者應該瞭解我的意思。看到他人事業做得很成功,就認為只是政府砸大錢助其一臂之力的理所當然成功,沒什麼了不起;看到 Steve Jobs 備受全球尊崇,就把議論高度拉到非常高的「Steve Jobs 到底為這個世界做了哪些好事?」,據此來批評與否定他的成就,隨後則因該文太酸太自負遭到批評而緊急自行刪除,朱學恆先生還特地為此調侃彭明輝教授說道「砍文輸一半哪!」。回到正題,TSMC 創業時所提出「晶圓代工」的概念,在當時是一個新的 Business Model,根本沒有人做過,所以也無法確定會不會成功,除了政府出資刻意不過半以避免變成績效不彰的國營企業之外,創業團隊遍訪全球世界大廠邀請它們一起來投資 TSMC,最後只有荷蘭的 Philips 敢投資,其它的大廠通通不願意投資,這就說明了「晶圓代工」在當時是具有相當高的不確定性,不是 30 年後的現在看起來如此地「理所當然的應該會成功」。Steve Jobs 所領導的創新,是經常挑戰當時主流產品的設計哲學,例如以規格、介面、以及軟體等都是封閉式的 Macintosh 電腦去挑戰規格開放的 Wintel 主流電腦,以沒有滑蓋的觸控型手機去挑戰具有滑蓋與鍵盤的主流手機等等,而挑戰主流市場的設計哲學是具有相當高的不確定性(風險),失敗的機率是非常高的,不是事後諸葛地看起來「理所當然的應該會成功」。此外,政府砸大錢去扶植但沒有做起來的產業,例子很多,最知名的就是兩兆雙星之一的「DRAM 產業」,政府可是砸了許多納稅人的錢去扶植它(至少跟數家銀行聯貸了數千億台幣以上,現在都成了銀行的呆帳),最後的成果卻不是「理所當然的成功」,反倒是全部被韓國的 DRAM 廠商給完全殲滅掉;TSMC 做得很成功之後,陸續發生過幾批主管與工程師跑到大陸與韓國的相關企業,計畫利用大陸與韓國的資金與人力來幹掉 TSMC 的事件,但直到目前(2016 年 5 月 16 日)為止是沒有成功過;一個長期績效表現都是優異的企業,其成功絕對不是偶然,除了建立企業的制度、紀律、以及文化之外,還得熬過每一次的危機,在每個艱難的策略轉折點做出適當的或正確的決策,抑或發現決策錯誤後能及時做出修正,所以那些具有長期優異績效的企業,絕對不是僥倖成功的。最後,筆者想表達的是,經常帶著「眼紅與自負的思維邏輯」以及「情緒性的字眼」來寫文章,不是一件明智的事情,我們都該以此為鑑。



 




( 創作其他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ungchia&aid=57303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