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顧神父與我的佛緣
2016/05/01 00:00:00瀏覽2279|回應0|推薦139

                                                                                                                                                                                                                                                                                                                                                                                              

正值清明的那個星期天,我陪內人到故鄉的天主堂,參與主日彌撒。彌撒完畢,本堂神父邀請大家一起隨從本地習俗,到離教堂不遠的一處墳場,為也曾任本堂神父的美籍司鐸顧倫神父上香、致祭。

第二次大公會議後,梵諦岡給予各地的天主教會權柄,得以在不違反教義的情形下,將當地禮俗加進教會的活動中。雖然,我已經離開天主教會多年,卻覺得這個不墨守成規而食古不化的做法十分正確,也不禁再度讚佩、景仰教宗若望二十三世當年願意將教會現代化與地方化的決心與努力。

在幾次寒流來襲之後,初春的台灣已經有些燠熱。在大太陽底下,步行才只約莫十來分鐘,便已汗流浹背了。一到墓園,只見顧神父的墳墓和另外兩座並列,四周以矮牆圍起,以分裡外。據說墓地屬一位教友所有;當他知道顧神父生前就曾表示希望死後葬在台灣之事後,就慨然讓這位熱愛台灣的神父葬在他家人的旁邊。

造型尋常的墓碑頂端有個十字架,墓碑上刻著神父的名字 聖若望,底下並有「信望愛」三個大字,兩旁則有「聖功照明士」及「良福歸義仁」的對聯。墳墓旁邊的小亭有個金屬架子,上面刻有顧神父的肖像及生平。整體看來,和附近的墓園沒有兩樣,這正符合許多外來傳教士願意當道地台灣人的心願。

來自非洲剛果的現任本堂神父,帶領眾人祈禱、上香、獻花、鞠躬時,眾人的神情都嚴肅且虔敬。他們之中認得顧神父的,也許不多,但是大家對包括顧神父這些將生命獻給台灣的傳教士,都深深表現出他們由衷的敬意。

莊嚴的儀式完畢之後,眾人有的留下來交談,有的慢慢踏上歸程。我趁機會走到那個金屬架子前,瞻仰神父的事蹟。

金屬牌上面顧神父的畫像極其神似。只見胖胖的臉龐,帶著些微靦婰的笑容,給人非常願意親近的感覺。面對著這位當年為我付洗的神父,幾十年前的往事慢慢浮上心頭。

應該是高一時候吧? 身為護理師的大表姊調到台中的八零三總醫院任職。她是大姑媽的女兒;一直就很疼愛我們兄妹幾個。沒有姐姐的我,也一直把她當作親姊姊看待。因此,就因為「近水樓台」的關係,我們過從甚密,而她篤信的天主教也慢慢地吸引了我。也因為這個緣故,由外地到台中求學的我,就「理所當然」地住進了當時的天主教教友聯誼會的宿舍。在那兒,我也「理所當然」地開始學習天主教的要理,最後回到故鄉的本堂,由當時擔任本堂神父的顧神父為我付洗,正式成了天主教教友。

簡單卻莊嚴的洗禮完畢之後,神父邀請包括我、我的代父、以及其他觀禮者到他的辦公室享用茶點。一陣閒聊之後,神父突然用若無其事的口吻,對我淡淡說了一句我至今還清楚記得的話:「我希望你以後好好去研究佛教。」我聽了之後,隨口答好;心裡雖不懂他為何這麼說,也沒把這句話特別放在心上。

出國之後,有機會閱讀了更多的書籍,也體驗了更多人生經驗之後,我見到世界上存在諸多不公義,無辜世人無端受苦、受害,因而開始對號稱是全能、全知、公義的神的存在起了懷疑,也無法接受「上主有祂特定的計畫;只是我們凡人無法知曉罷了」的標準答案。後來,因為種種因緣際會,我有了接觸佛理的機會

對於佛教的宇宙觀與現代科學如此吻合,我大為驚嘆;對於佛理關於受苦的解釋,也令我折服;更重要的是目睹一生篤信佛教的先慈母,當年能夠自知死期,並在瀕死時感謝醫護人員的照料,讓我又感動又好奇。跟隨一位也是由天主教改信佛教的老師學佛之後,我一頭栽進佛門,就再也不曾回頭。

過了幾年,當我由一位法師見證、而皈依三寶的那一霎那,我突然想起當年顧神父的那句話。難道是我在冥冥之中早已前定的佛緣,藉著他的話在我心裡播下佛種? 初成佛家弟子的的我,內心時時充滿法喜,也大有「昨非而今是」的感慨;在相見恨晚的欣喜中,更深深為自己終於找到真正的信仰而慶幸。

                                                                                 

然而,幾十年的時光又過去了;年事越長,經歷越多,思想越成熟之後,對宗教,我也有更深一層的體會。現在,我反倒感到「今是昨亦是」,而認為萬教同宗:所有「正派」的宗教都大同小異  -  他們都要信徒趨善避惡。希望他們藉著「死後得以進天堂」、「善有善報」等誘因,能夠多做善事、造福人群、謀利眾生。我深信在這個前提之下,所有「揚善」的宗教都值得信仰。所謂「條條道路通羅馬」,「抵達羅馬」是目的;我們大可依個人的興趣、個性等因素而選擇自己覺得寬敞又好走的道路,努力不懈地往羅馬邁進...。個中道理應該就是這麼簡單而已 !

我深深體會到:信仰只是信徒與其所信仰的神或導師之間的關係而已。神學是先哲先賢為了解釋宇宙現象,以及人類與超自然的關係,而寫下來的論述 - 不管他們是不是受了神的指引;教會的規矩、道理、禮儀及其他有關種種,也都是凡人所訂,與信仰的本質無大關聯。因此,說宇宙是上主用六天的時間造成,或者它是經過幾千萬劫無數的因緣果互相作用、彼此交相運轉的結果也好;說人類的遭遇是上主計畫的一部分,或者它是自身因果業報所致也好... 我覺得我們怎麼想怎麼信,都不重要了;我們在乎的應該是如何學會做好人、存好心、行好事,以便利己、利眾。簡而言之,如何把信仰運用在生活上,徹底實踐經書的教導,才是信仰的真諦。

可嘆的是,很多這些凡人所說的話,或所訂的規矩,卻常被教會領袖冠上「上天訓示」或「神的旨意」之名,以增加其權威性和可信度。很多信徒也就跟著捨本逐末,盡在這些人為的事情上打轉,卻忽略了自己與神之間的直接溝通。此種行徑令人扼腕,也失去信仰的真義。可悲的是,一些「把自己造成神」的教會領導者,卻喜歡加油添醋地在這些與神無關的論題上大作文章,其意無他:方便控制信徒,甚至愚弄群眾而已。可惜,一般信眾對於教會領導人所言,經常不加思考,就盲目追隨、膜拜而不自知。

有些宗教更儼然以「真理捨我其誰」的態度君臨天下。上面帶頭的公然「我是你非」地排斥他教,將別人打成「異端」「邪說」;底下的信徒也就跟著說自己的信仰是「上帝嫡傳」,而別人的則是「惡靈引導」。這種心理和做法,已經直接或間接導致了多少爭端,但是他們仍自認是在「替天行道」,而沾沾自喜樂此不疲。這種自我膨脹,歧視異己的結果,也造成人與人之間的敵視社會的不安、甚至世界的戰亂。我不懂這種宗教存在的意義究竟何在;相信他們所信的神也會大搖其頭吧。更重要的,這種無法包容異己、不懂尊重,甚至肆意攻訐、無端毀謗他人的行為,不是正與「愛人如己」或「博愛眾生」的至高教誨背道而馳、互相牴觸嗎?

另外,一般宗教都會要求信徒定期捐款,以做維持或傳教基金,這事本來無可厚非,但是眾多善男信女省吃儉用而捐出的款項,卻常被別有用心的主事者送進私囊,供其個人揮霍享受之用;這類情事屢見不鮮。況且,就算這些錢沒被私吞或濫用,可是儘管將寺廟、教堂蓋得再高大、再堂皇,對於「引導人心向善」,甚至如同那些教會領導人所宣稱的「救贖世人」或「引渡眾生」等基本傳教目的,又會有多大助益?但盲目執迷的信徒與社會大眾卻無視這些顛到是非的作法,依然繼續蒙受其害而不自覺。

我以前有個篤信藏傳佛教的白人同事說過一句話:「當一個宗教被機制化了之時,就是它腐化的開始」(When a religion is institutionalized, it is when it starts to corrupt)。 雖然有些誇大其詞,但是,若好好去研究、思考,並觀察古今中外所有宗教的走向和興衰,不難找出這句話或多或少的真實性。會落到這個下場的最主要原因,在於人性的軟弱,經常無法抵擋權力、地位、美色、金錢或虛名的誘惑。就連一些「得道」的高僧或「有聖靈指引」的上帝傳人也會深陷於其中而無法自拔。這種現象,固然令人嘆息,卻也是我們應該引以為誡的!

 就因人性軟弱,因此要如何修得「不貪、不瞋、不癡、無慾、無求、安詳、自在等美德,也經常保持心無所住」的超然、自得,自然是需要花費時間、心神、毅力等,以打坐、默觀、祈禱、念經等方法,來不斷地努力自我沉澱、淨空,進而充實、修練自己。當然,這是知易行難的大工夫,所以很多佛教的先賢大德都說:成佛是幾千萬劫都不一定能夠成就的。

 看著金屬牌上顧神父可親的臉龐,歷歷往事在心中瞬間飛逝而過;也拉拉雜雜地胡亂寫了這一堆。想到也許是當年他不經意的一句話,播下我的佛緣,心中感恩無限;同時,也深深懷念引我步入佛門、協助我佛種發芽的先慈。不管在稱作天堂淨土的地方,願他們都享受他們應得的清淨、自如。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su43&aid=53881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