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20/08/21 15:47:19瀏覽3521|回應50|推薦103 | |
一月底我們在馬來西亞和公婆過年,Covid-19在中國爆發,當時東南亞的確診人數很少,按照原定計畫我們又前往新加坡旅遊幾天,返回到吉隆坡時,日本的鑽石公主號已經鬧得沸沸騰騰。 那時香港因為和中國的往來密切,婆婆建議我們留在吉隆坡「避疫」,偉和阿俊因需上班上學決定還是飛回香港;我特意「繞道」回台灣探望老父,天天陪他健身運動,吃飯聊天,一直待到三月中旬,航班大多已停飛,才依依不捨的回到香港家中。 心中感傷,有一段時間都很難再「隨意」相聚。 亞洲的幾個機場,旅客稀疏而氣氛肅殺,獨自行走時,也不免感到緊張和害怕,心想:若不小心染疫,或被匡列為接觸者,就必須過上一段與世隔絕,沒有親友相伴的日子。郵輪上的旅客,船上20天,下船再隔離14天,那樣的日子不敢想像。 只好自我安慰:也好,出生至今日,總是為眾人和許多「無謂的理想」而奮鬥,難得有一段時光,可以「完全奉獻給自己」,就當作是「修煉」吧,只要不染病就好。 我的背包中帶上許多隨身物資,整盒口罩,酒精拭片,Sanitizer , 手機,I Pad 等「戰時物資」,準備隨時輕裝上路,「入營修煉」。 慶幸一路平安回到香港家中,女兒也在香港執行「入境強制隔離14天」的前一日自美歸來。「戰爭」期間,家人能在一處團聚,真是幸運事一樁。 距離上次見到爸爸,五個月過去了,心中很惦念他。 昨日聽龍應台在「大雲時堂」裡的訪問,她朗讀新書長篇小說「大武山下」裡的一段: 「有一天,你進入了最後,絕對的黑暗,其實就是死亡,生命的終結;你就會知道,其實我們所有,所有的人,都是緣那麼淺,愛那麼深....」 是的「緣那麼淺,愛那麼深」以為來日方長,其實不是,終有盡頭。 經過媽媽的事,我變成一個很愛擁抱,主動表達愛的人。 _ _ _ _ _ _ _ _ _ _ _ 二十年來總是急忙「奔赴下一個目的地」的我,候機室裡,高鐵上,愉景灣渡輪,醫院陪診間,等待客戶的空檔裡,常常是靠「讀一本好書」度過時光,讓自己的心沈靜下來。 雖說電子書已成潮流;但紙本書是讀者與創作者「心與心的交流」,這寧靜感是無可取代的,而電子書主要是透過腦的運作。 香港朋友見面最常詢問:「最近做什麼投資,房地產還可不可以買?」 許多台灣友人則好奇:「最近讀什麼書?去哪裡旅遊?」 真想念台灣的朋友們.... 記得有一次高中同學會,好友也問:「最近看些什麼書?」我將隨身帶著的兩本書拿出來:夏瑞紅的「小村物語」和蔡穎卿老師的「五十歲的書桌」。 「小村物語」的作者是夏瑞紅,人生前半場是道地的台北OL,媒體菁英;50歲後因年邁的公婆和突然生病的丈夫,臨時決定辭職,遷居農鄉,原本以為是暫時的,卻越活越有滋味,而選擇在靜僻農村定居下來。她將此「人生重練」的故事,陸續發表在非常木蘭網站上,我一向「追讀」地津津有味。後集結成書,當然買來收藏。 「五十歲的書桌」其實是一本索引書,兒童教育/烹飪/家庭美學家— 蔡穎卿女士,介紹陪伴她多年,讓她「用心,一讀再讀」的書單,誠如她序中所言:「....這一本本書不斷地滋養我,把我修正成一個較為合情合理,與更為自重的中年人。」 聽我略介紹書中內容,一位同學當場很被「小村物語」吸引,直接問:「可以先借我回去看嗎?」遇上有緣知己,當然好,我將書送給她。 有些書讀完後,感覺受益良多,我會刻意在網路書店上多買幾本,遇上知心人,便隨手相贈。 這些書像是:法頂禪師的《山中花開》,楊定一先生的《真原醫》《全部的你》;赫曼赫塞的《流浪者之歌》,吳清友先生的傳記《之間》等..... 即使我人不在台北,國內外至親好友偶爾也來台北家中短住,多是書的愛好者,問起可否借閱書房裡的書?我說:「當然可以」,其實台北留存的書,少之又少,我的孩子們不讀中文書,所以大多數已捐出或送人,遇上有緣人,只要書中沒有手寫筆記,鍾意的也可帶走。 紙本書店永遠在那兒,再買就有。 _ _ _ _ _ _ _ _ _ _ _ 想不到疫情發展得如此嚴峻,鋪天蓋地的席捲世界各國,哀鴻遍野,各國政府嚴陣以待,陸續宣布封城,突然大家都被迫「宅在家」,很多時間只能與家人共處。 我問自己,若在某特殊情況下,必須即時獨自輕裝上路,「與自己相處」,一定不要倉皇失措,非強迫自己靜下來不可。 這時:如果「只能帶上兩本書」,我會選哪兩本呢? 我在腦中認真思索了一遍,平日裡,我讀一些不費力的清新小品,分享心儀作者的生命體驗和哲思;我也讀亦舒的愛情小說,紅樓夢的人物評論,歷史,宗教,藝術,旅遊的書籍... 但如果真有那麼一天,只能帶上兩本「小書」,做為自我修煉的精神食糧,我會選哪兩本呢? 在緊要關頭,我想「知識類」的會全部先放棄。 腦中自然浮現出的是 法頂禪師的著作,那是一種心中呼喚,很自然的思念。 我從書架的深處取出,任意翻開書頁,字字句句仍對我散發出芬芳。 2010年法頂禪師圓寂,我的心中感到十分悲傷和遺憾,我將這些書收到書櫃深處,很久沒有讀。 這次拿出來,許多書頁已經泛黃,趁著有陽光的上午,將他們放在窗台上曬曬,心中感到自責和可惜。 法頂法師是一位禪僧,自然主義思想家與實踐者,少年時出家,大半生都獨自一人在深山中,過著非常自律,卻喜樂非常的修行生活。 七十年代開始,每月一篇,他與讀者在文字中心靈交會,筆調總是充滿親切與溫暖,篇篇文字如同新春的好茶,雋永而且沁人心脾。 幾年前我陸續收藏他的著作,買到「山中花開」「美麗的結尾」「凡活著的,盡皆幸福」以及「活在時間之外」這幾本,但「無所有」這本我一直沒有收集到。 早些年,我買了許多本「山中花開」,常當作禮物送給好友。後來不知為何,繁體字版停止再印,而簡體書我覺得「不夠完美」,就不再買。 今日重讀幾篇,心中十分清涼歡喜,想著日後可再拿來送予好友,就上網想多買幾本。卻發現 法頂禪師的著作,大多已標示出「沒有庫存,停止發行」的字樣。 這一驚非同小可,感覺十分詫異,如此智慧慈悲的好書,難道讀者不珍惜閱讀? 網上找尋原因,有文章提到禪師在2010年圓寂前曾明示— 《以法師名義所出版的所有著作將不再發行》 原因是:「今生所解開的語債,將不帶到來生」https://www.merit-times.com.tw/NewsPage.aspx?unid=172203 這樣的結局,令我感慨萬千。 他的兩本書「山中花開」和「美麗的結尾」就是我萬一需「與世隔離,輕裝上路」一段時日時,所要帶上的兩本書。 _ _ _ _ _ _ _ _ _ _ _ 節錄《美麗的結尾》這一篇其中一段,與格友分享。 ....... 美麗的結尾,是一切皆空,是拋開汲汲營營的欲念而迎向皆空,然後在萬有皆空所帶來的圓滿中重新充沛自身。 美麗的結尾,是還原生命嬉戲的本質,放下憂慮與雜念,回歸天真和純粹,徜徉在存在的喜悅之中。 美麗的結尾,是了悟此刻即是。不在於過去或未來的某一刻,明白此刻所身處的時空是唯一的瞬間。是終於和過去的所有瞬間道別,對於尚待降臨的瞬間保持未知的姿態,並且接納當下此刻的瞬間。 美麗的結尾亦是原諒、寬容,及慈悲,可以此喚起對自我的重新認知。因為,原諒寬容及慈悲意味著凡事皆有起因。 美麗的結尾是檢視自然與大地,太陽和河流,樹木和花草而找回內在的自然。最終領悟,唯有大自然是自己所能仰賴,它象徵著我們內在的慧心。 美麗的結尾,是超越個體的我,融入整體環境。要跳脫出眼前互動關係的表像,領悟我即是世界的一部分,而大家都是彼此相連的存在。 美麗的結尾,是從束縛自我的羈絆和思想之中抽離並得自由。從此脫胎換骨不再盲從人生,而成為人生的主宰。成為真正的自由人,即是美麗的結尾。 美麗的結尾,是靜心玩味眼前的一杯茶,從中感受清茶的香氣、滋味以及色澤。這也是在為人生賦予清新的香氣與色澤。 美麗的結尾,是自願選擇清貧簡樸而精神充實的生活,以此重新明晰自我,從物欲的狹隘監牢中得到解放....... |
|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