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從搖籃到墳墓---談馬勒的第九號交響曲(上)
2006/05/05 19:06:21瀏覽4574|回應2|推薦21

「這首曲子以搖籃曲般的甜蜜音樂開始,最後卻是無盡的淒涼與死亡」

馬勒(Gustav Mahler,1860-1911)比國父(1866-1925)大六歲,是猶太裔奧地利大作曲家,於1911年辛亥革命發生的前幾個月去世,所以他完全是前清時代末期的人物,從沒看到中華民國的建立與誕生。

他的音樂原則上應歸為十九世紀末晚期浪漫主義風格,雖然他也活到了二十世紀初。現在有很多人視他為音樂的先知,憑良心說,這並不正確,現代人也難以再用他龐大的樂團編制、奇特的曲式及配器風格來作曲。但是他多慮、不安、常常自我矛盾的音樂特質在現代確實非常能得到聽眾的認同和共鳴,不過在一百年前的當時卻很罕見,也使他飽受嘲笑和批評。

他一向是現代最受歡迎的作曲家之一,台灣每間大唱片行都不敢怠慢他,他藝術創作的主體---十首交響曲及「大地之歌」更是有一大堆全集、名盤可供選擇,在這其中,寫於他生命末期的「第九交響曲」(1909年)是他最後完成的作品(第十號未完成),自然別具意義,也是這位不世出的天才送給世人的最後訊息,一首悲嘆自己命運及早逝的哀歌。

他曾經是個窮學生 ,在家庭暴力中長大,有一堆兄弟姊妹因為傳染病等因素而相繼死亡,倖存的他也不免對「死亡」、「復活」、「人生意義」等產生濃厚的興趣,這也是他一生都在思考的事情。

後來他憑藉自己的努力和天份進入了維也納音樂院,有幸結識布魯克納(Anton Bruckner,1824-1896),這位大作曲家不只教導他,也成為馬勒終身的模範。再經由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iven,1770-1827)、華格納(Richard Wagner,1813-1883)等偉大前輩音樂家的洗禮,馬勒不但精通傳統嚴格的作曲技巧,對管弦樂的新式配器法、半音階和聲法也都了然在心。等他從音樂院畢業時,已經是一位優異的音樂家了。

後來,他在數個歐洲歌劇院任職,擔任指揮和總監的工作,其優異的表現逐漸得到賞識,1897年得以擔任維也納宮廷歌劇院總監,這是在世界大戰前,文明繁盛到極點的歐洲最顯赫的音樂職位,足證他的能力受到各方認同。而他那時不過37歲。

1902年,馬勒結婚,妻子艾瑪小他約20歲,不但外貌美麗也極具才華,還為他生了兩個可愛的女兒,老夫少妻生活極為幸福美滿。但好景不常,1907年他遭遇了三大椎心刺骨的打擊,一為他的大女兒因傳染病驟死,二為他因為某些意見與高層不合,致使他不得不離開維也納宮廷歌劇院。三為長期的工作忙碌加上創作這些大型交響曲的辛勞,他得了無藥可救的嚴重心臟病。下為艾瑪的照片,攝於一百年前。

更慘的還在後面,他漸漸發現妻子有了外遇,但他不願責怪深愛的妻子,反而把妻子外遇的責任歸到自己身上,因為他認為自己年紀比她大太多,又過份忙於工作,以致於長期忽略她的感受。在遭遇這些重大打擊,又不斷自責的馬勒,不到兩年就去世了,享年只有51歲。

所以可想而知,在這種情況下寫作的「第九號交響曲」,是怎樣一部充滿血與淚的作品。作曲家不顧自己的身體(醫生不斷告誡他要好好休息)和身邊種種惡劣狀況,執意使用大規模的管弦樂編制和恢宏壯麗的曲式來寫作本曲,其對藝術真可說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令人深深感動。這也是我們在聆聽這首偉大的交響曲前,所必須先了解的。

下集:馬勒:第九號交響曲的分析與想法

 

( 休閒生活音樂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isakii&aid=262986

 回應文章

金紡車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有同感...
2006/05/08 21:18

唉!我想我是不是因為還沒結婚,才聽的很起勁。

金紡車(chisakii) 於 2013-06-18 08:07 回覆:

哇~真的是2006年的舊文,我那時都還沒結婚啊...


茶花小屋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古典樂
2006/05/07 21:40

我很愛古典樂

不過自從有小孩後

好多年沒聽了


 茶花小屋的分享心世界與你一起發現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