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皇民下的月光~2011.8.17聯副 作者~陳克華
2011/08/19 09:09:49瀏覽216|回應0|推薦7
【聯合報╱陳克華】 2011.08.17 03:44 am

台新金控總經理林克孝先生到宜蘭登山,驚傳本月10日於束穗山墜谷意外死亡。媒體報導他自小熱愛登山,尤其南澳一帶,多引述其書(《找路》,遠流出版),五十一歲的他曾因〈月光小夜曲〉這首歌深受感動,起意到南澳探尋所謂「莎韻之路」,並因而愛上泰雅文化云云。

莎韻是誰?真的有這條路嗎?又和〈月光小夜曲〉有何相干?林克孝的登山浪漫情懷,會不會到頭來只是一場歷史的誤會?

台灣戰後出生的一代或許對〈月光小夜曲〉的印象,只是一首緩慢柔美的老式情歌,六○年代台灣剛有電視時曾被「長青歌后」紫薇唱紅過,日後又被蔡琴重唱而流傳於華人圈,近年的江蕙也翻唱過;七○年代甚至被香港的薰妮翻唱為粵語版〈每當變幻時〉。一般坊間皆註記這首歌為周藍萍作詞作曲(或作曲不詳),殊不知這首歌竟然是道道地地的日本原曲:〈莎韻之鐘〉(サヨンの鐘,詩人西條八十作詞,古賀正男作曲,渡邊濱子演唱),且和台灣日據時期的皇民化運動有密切關係,說它是一首由政治催生的作品,並不為過。

戰前出生的台灣人大都知道這首歌的背景,因那是國小教科書裡的課文──初等國語科卷五的第十七課。莎韻‧哈勇(泰雅語:Sayun Hayon)這位十七歲台北州蘇澳郡番地的泰雅少女,於1938年9月27日和幾位族人,在風雨中被當局徵召,協助為當時受徵上戰場的日本「警手」(兼有警察和教師兩種身分)田北正記背運行李,由南澳的流興社下山,在過南澳南溪的獨木橋時失足落水而亡。

兩天後,《台灣日日新報》標題只是「蕃婦跌落溪中,行方不明」。但在殖民政府極力鼓吹皇民意識下,莎韻卻意外成為最佳的宣傳典範。同年11月26日,莎韻所屬之「少女青年團」頒贈一座刻有「愛國少女莎韻之鐘」字樣的銅鐘給相關人員,「莎韻之鐘」一詞頓時成為台日兩地的新聞焦點,太平洋戰爭爆發後「莎韻之鐘」更成了號召原住民加入「高砂義勇隊」的重要宣傳工具。除了請台灣作家吳漫沙為莎韻立傳外,還有演出話劇、徵求詞曲、灌錄唱片等活動,〈莎韻之鐘〉歌曲一發行立刻風靡港、台、日、滬等地。

1941年更有長谷川總督頒發「愛國少女莎韻之鐘」給莎韻的家屬,陳列於她的故鄉宜蘭南澳,藉以鼓動全台高砂族青年效法「獻一命於軍國之愛國熱情,且盡事親之孝養的忠孝之心」。台灣日籍畫家鹽月桃甫更以此主題兩度為莎韻塑像。同年元月《台灣愛國婦人新報‧112號》裡的莎韻已變成當地「女子青年團副團長」,《理蕃之友‧117號》則描述落水時的莎韻手裡還握著一面日本國旗。而吳漫沙筆下,莎韻落水時不但緊握著恩師的武士刀,獲救後還在日本國旗上寫下自己的名字後才嚥氣。

1943年總督府出資,於霧社開拍電影《莎韻之鐘》(松竹映畫公司與滿州映畫公司出品,清水宏導演籌畫),更請來當年紅極一時的李香蘭擔綱演出,翌年在台、日、華北、上海、滿洲等地上映。電影結局是莎韻為了歡送部落警局雜役武田(近衛敏明飾)奉召入伍,強忍高燒冒險渡河,不幸跌落激流而香消玉殞。劇情表面上是男女關係,但「置入性行銷」鼓吹年輕人從軍,片中泰雅青年或日本教師都以收到召集令為莫大光榮,據說當時巡迴各部落放映電影,原住民皆感動萬分,爭相到派出所登記從軍。而曾任「高砂義勇兵」的布農族人回憶,部隊遠赴南洋前夕,皆在台北公會堂(現中山堂)觀賞《莎韻之鐘》,當時被電影感動得淚流滿面,一心只想效法莎韻。

原本僅為短短一則地方新聞的泰雅族少女溺水意外,經刻意報導後,被台灣總督府利用來宣傳理番政策的成功,並與國歌少年雙雙成為皇民化政策的樣本。戰後〈莎韻之鐘〉歌曲被中文版的〈月光小夜曲〉替代,在歲月洗濯下,幾十年來仍是KTV裡常被點唱的名曲,若不是林克孝的死,這段曲折的身世恐怕就要為世人所遺忘!



【2011/08/17 聯合報】@ http://udn.com
( 創作散文 )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inaadi&aid=5557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