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華府作協讀書會第二次聚會 《小說面面觀:現代小說寫作的藝術》讀書心得
2017/03/21 11:37:54瀏覽922|回應2|推薦23

華府作協讀書會第二次聚會

《小說面面觀:現代小說寫作的藝術》讀書心

 

《小說面面觀:現代小說寫作的藝術》

作者: 愛德華.摩根.佛斯特,譯者:蘇希亞,類別:文學小

日期2017319日(日),早上10:00-12:00

地點:Ingleside at King Farm 的一樓會議室

作協讀書會的聚會

《小說面面觀:現代小說寫作的藝術》是一霞推薦的,她忙,當天(3/19)無法出席討論,所以寄來了她推薦的理由:「此書不僅可以幫助我們寫作、釐清思路,更大的功能是幫助我們讀書,讀小說、享受小說、評析小說。對於寫作人,讀書其實比寫作更重要,沒有人能夠只寫作而不讀書吧?讀到一本好看的小說或一本不能贊同的小說,都可以用這本書裏的小說要素來分析、檢視其原因。此書完成于1927年,評論的是傳統小說的寫作方式,這和現在流行的前衛小說有很大的不同,建議未來我們可以選出兩本小說,一本傳統、一本前衛,然後引用佛斯特的小說要素來分析討論。

當天出席分享讀書心得者有八位:劉嫄、旭華、一毛、一心、鐵林、海蒂、小青、大俠(依發言順序),雖只有75分鐘的討論(新場所[註一],找地點,延了45分鐘才開始),與會者皆能知無不言,亦能暢所欲言。綜合八家之言,交流心得精簡如下:一、本書翻譯有些小瑕疵,某些字眼不太到位(翻譯甚難信達雅全包),讀起來不順,但整體來說,算是非常流暢的譯作,由其是譯成某些古典罕見的中文成語(例如,煙視媚行)令人眼睛一亮、為譯者拍手喝采。二、劉嫄、一毛都分別借到了原文書,不時中、英對照著看,求知求學精神感人。三、書中提到、評到許多小說,未曾讀過那些小說的讀者,或許感覺是隔靴搔癢、或是難明其旨。四、評論,不易,尤其是「人在江湖」,某些評論或流於形式、或流於廣告式的讚揚、或「以退為進、以進為退」的試探、或不知所云的曖昧。五、小說是什麼?小說的本質、意義倒底為何?一本偉大的小說,因何而成為經典?六、某些章節寫得囉囉唆唆了些,例如,幻想、預言二章。七、附錄舉的例子,對小說底子不足的人(我啦),讀來亦是吃力了些。八、某些大陸來的人看不慣傳統豎式立印刷的書。


以下是大俠個人的讀書心得,所讀所思所想,未能讀懂、讀通之處仍多。沒啥宏論,只是自我學習、自我訓練,至少,我覺得我這回是個用心認真的學生

、前言(奧利佛.史多利布瑞斯所寫)

如同我先前所提及,佛斯特的立場其實有幾分站不住腳:他是一個受雇於人,且對評論價值有嚴重質疑的評論者。在這個兩難困境中,他藉著提出某種他認為最適配、最「無害」的評論方式來為自己解套,同時把某種偶發的質疑投射到「那整票人」(the whole caboodle)身上,加上他用「偽學者」一詞來譏剌文學領域的從業者,於焉引燃了猛烈的攻擊炮火。他的立場是否模稜兩可?(89頁)

大俠小思:評論者評論評論者,猛呀!

不能引起反對意見的評論,必然是枯燥乏味的失敗之作。(12頁)

大俠小思:哈,文章如此,為人何曾不是?「能受天磨真鐵漢,不遭人忌是庸才」。

一、緒論

偽學術(pseudoscholarship)(28頁)。⋯⋯偽學者,他說的每一件事或許都正確,卻毫無用處,因為他只是繞著書皮打轉,卻未進入書的內容,也許他壓根兒沒翻閱過這些作品,要不然就是沒讀通。(31頁)

大俠小思:揭偽、打偽呀⋯⋯調侃、挑戰?

「靈感」(sensitiveness)。小說的成功之處,在於其本身所具有的靈感,而非賴於寫作題材的成功。⋯⋯「歷史永發展,藝術恆久遠」(39頁)

大俠小思:(sensitiveness)譯成「靈感」,似乎不好,譯成「感性」、「敏感性」、「靈敏度」,似乎都較好。

一部小說的最終試煉,就是我們對它的感情。(42頁)

大俠小思:這句說得好

至於我選擇「面面觀」(aspects)這個詞作為講座之名,是因為它既籠統也缺乏科學的精確,給我們最大的自由,它代表我們觀看小說的不同方式,及小說家能夠從不同角度看自己的作品。至於我們所要討論的「面」,一共包含七個:故事、人物、情節、幻想、預言、圖式和節奏。(42頁)

大俠小思:一個檢視小說的工具

一、故事

身為一則故事,它唯一的價值,是激起讀者想知道後續發展的興趣。(47頁)

大俠小思:激起讀者的好奇心。

故事是文學有機體中最底層也最簡單的部分,但卻是小說這個極複雜有機體的第一要素。(50頁)

故事所蘊藏的聲音⋯⋯如果一個段落或一段對話具美感的話,眼睛可以輕易抓住它的聲調(sounds),而令我們覺得賞心悅目。(62頁)

大俠小思:(sounds)譯成「聲音」,不就很好。⋯⋯賞心悅耳

說家訴求的不僅是我們的好奇心,還有理智與想像。(68頁)

大俠小思:還有感性與感情吧。

說,是一種藝術作品,有其異於日常生活法則的法則,而且在符合這個法則的前提下,小說人物就是真實的。(86頁)

大俠小思:虛中有實,實中有虛,虛擬中有實境,實境中有虛偽。

在小說裡,我們可以全然瞭解其中的人物,除了享受閱讀的樂趣,還能為現實生活的幽微隱晦尋得些許補償。就此論之,小說比歷史更真實,因為它超越了可見的事實。(8687頁)

大俠小思:歷史的空白,可由小說來填空、補白。

這就是小⋯⋯它們表現出的是一群較易理解,也因而較易掌握的人種,它滿足了我們對智慧和權力的幻想。(87頁)

二、人物

我們可以將人物分為兩種:扁型和圓型⋯⋯扁型人物⋯⋯這個類型中性質最純粹的人物,是作者循著單一理念或特質所建構出來的⋯⋯真正的扁型人物,可以一言道盡⋯⋯都能一言以蔽之。(9495頁)

大俠小思:小說中的人物,一分為二,是否太過簡化、刻板。

在俄國小說中,扁型人物頗為罕見,一旦出現,必定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它是小說家手中一顆方便好用的棋子,當作者打算畢其功於一役時,扁型人物就能派上用場,因為他們無需著墨太多,不會繮失控,毋庸費心照料經營,就能自成一片天地,就像許多形狀固定的小光碟,在眾星之間推來擠去,遊走四方安然自適。(95頁)

第二項優勢是,他們很容易被讀者記住⋯⋯他們遊走在不同環境中,環境的變動,讓其不變的特質更顯熟悉與親切。(96頁)

唯有圓形人物才適合承擔起各種長度的悲劇表演,他們雖不能逗我們發笑,有時還會有點扭,卻能感動人心。(100頁)

大俠小思:悲劇更容易感動人心,引發同情與共嗚。

一個人物能否成為圓型人物,端賴其有無能耐以令人信服的方式製造驚喜⋯⋯真正的圓型人物渾身充滿驚喜,能在字裡行間為全書注入活力與新奇。(104105頁)

說寫作的技巧錯綜複雜,解決之道不在於恪守某些公式,而在小說家吸引讀者接受其作品內容的能力。(106頁)

大俠小思:讀者是最後的試金石。為了吸引讀者,寫作技巧真是百花綻放、百鳥爭鳴。

說家在必要時是可以轉換敘事觀點的⋯⋯這種擴充或限縮認知的力量(轉換敘事觀點是其徵兆),幕間穿插的權利⋯⋯正是小說形式的好處之一,也和我們對生活的認知很類似。我們有時候後比較聰明,有時候比較駑頓;偶爾我們可以瞭解人心,但經常是不得其門而入,因為我們的心靈會感到疲憊;而這個幕間穿插讓我們的經驗更多采多姿。(108頁)

三、情節

說的獨特之處在於,作者可以談論他的人物,也可以透過人物來陳述己見,或者可以讓我們聽到人物的內心獨白。(112頁)

情節也是一種事件的敘述,但其重點在於因果關係(causality)⋯⋯情節,需要理解(intelligence)和記性(memory)⋯⋯假如我們想瞭解進而欣賞情節,就必須再具備理解和記性兩種能力。(114115頁)

說家不能把美設定為追求的目標,但作品不美,就是失敗之作。(117頁)

人物催生事件,事件影響人物,兩者相輔相成,緊密結合,這就是梅瑞狄斯佈局的巧妙。這些佈局通常令人賞心悅目,有時則動人心弦,但總是出乎意料之外。這些教人震撼,卻會讓讀者恍然大悟的佈局,就是情節經營成功的象徵;人物要四平八穩,力求逼真,而情節則須出其不意。(119頁)

大俠小思:合情合理又出其不意,在預期之中又在預料之外。哈,這與我寫相聲段子的原理相通呀!

我們必須自問,如此產生的架構是否就是小說寫作的最佳方法?小說為何必須事先佈局妥當?難道不能讓它自然發展嗎?小說為何得像戲劇一樣有個結局?他不能有各種開放的可能嗎?小說家非得居高臨下控制一切嗎?他不能走進作品之中,讓作品將他帶至一個未知的境界嗎?情節很刺激,也許也很美,但它不過是採自戲劇和有空間侷限之舞台的一種迷信,不是嗎?難道小說不能自行發展出一套不講究邏輯,卻更適合其特質的結構嗎?⋯⋯答案是肯定的。(124頁)

四、幻想

評論,尤其是一門評論課程,非常容易引起誤解。無論它的目標有多崇高,方法有多可靠,它所要評論的對象都能一聲不響地從下面悄悄溜走⋯⋯134頁)

大俠小思:哈哈,評論不易呀!

定義小說各面向最容易的方法,是考量它對讀者的要求。譬如說,故事需要讀者的好奇心,人物需要讀者的感情和價值觀,情節則需要理解和記性。那幻想對我們的要求是什麼呢?⋯⋯它迫使我們去適應,一種不同於藝術作品所需的適應,一種額外的適應。(136頁)

嘲仿或改編對某些小說家有相當多的好處⋯⋯既存的作品或文學傳統可以激發他們的靈感:他們可以在飛簷浮雕中找到範本;或是在椽樑間來回擺盪,擷取創作力量。(150頁)

大俠小思:「嘲仿」,不知原文是啥?譯得恰當否?似乎有一點點kuso的影子。(kuso就是惡搞文化或搞怪,是對嚴肅主題加以解構,從而建構出喜劇或諷刺效果的胡鬧娛樂文化。

五、預言

預言需要兩個條件:謙虛和放下幽默感⋯⋯謙虛在此是絕對必要的。少了它的佐助,我們就聽不見預言者的聲音,也看不見預言的光華,只看到可笑的事物。至於幽默感則是必須揚棄的,這種附庸與有教養人士的特質必須擱置在一旁。(155頁)

它顯示出這些小說的特徵,且賦予它們藝術作品令人振奮的特質:粗糙的外表。(168頁)

大俠小思:粗糙的外表?不懂;粗糙的外表是令人振奮的特質?不懂;⋯⋯170頁中說到《白鯨記》,也有提到「無法領略其粗糙的外表和豐富的內涵。」又是「粗糙的外表」,仍是不懂。

對預言小說而言,混亂(confusion)是偶發的現象,但混亂卻是幻想小說的本質。(168頁)

大俠小思:那麼,如果某一本小說既是預言、又是幻想,它的混亂(confusion)肯定是隨處可見。

梅爾維爾對「惡」的概念,是他作品力量的來源。⋯⋯說家需要惡的存在,因為它可以仁慈地幫助他們推展情節。(173頁)

另一位預言者威廉布雷克(William Blake⋯⋯

願上帝令我們  遠離單一觀點和牛頓的麻木不仁!(179頁)

大俠小思:哈,文學家不喜歡科學家。科學家也不喜歡文學家吧。

我所能貢獻的唯一忠告是:「勿以己之見風轉舵為傲,那是一種悲哀,那是一種因我們的卑劣心靈而來的悲哀,那是一種因成就與誠實不可得兼的悲哀。」(180頁)

六、圖式

圖式是小說中最具美感的那一面⋯⋯圖式主要源自於情節,伴隨情節猶如雲中的一道光,雲隨風散去之後,這道光依舊清晰可見⋯⋯節奏不像圖式那般隨處都在,而是透過它優美的起伏盈缺,讓我們感受到驚喜、新奇和希望。(183頁)

藝術發展愈是蓬勃,各領域定義的互依性就愈高。因此我們要先跟繪畫借個詞--「圖式」(pattern),再向音樂借用一個元素--「節奏」(rhythm)。不幸的是,這兩個名詞都太籠統;當我們把圖式和節奏套用在文學領域時,很容易表錯意及支吾其詞。(184頁)

大俠小思:做學問不得不藉由名詞、專有名詞;但學問太繁複模糊時,這些「名詞」時見其窮。

根據圖式,我們可以歸納出兩種小說類型:一、沙漏型小說(a book the shape of an hour-glass);二、長錬型小說(a book the shape of a grand chain in that old-time dance, the Lancers)。(184頁)

「圖式」看起來很僵硬,但其實它和流動的氛圍有著密切關係。(185頁)

大俠小思:何謂「圖式」?似乎説的不清不楚的。或許,根本也就不可能說得清楚。

唯一的目的僅僅為了建立一種特殊的美感,這種效果最後是達到了,但付出的代價卻沈重的難以承受。(197頁)

對於大多數小說讀者而言,圖式給人的感動,並未強烈到足以彌補小說其他面為它所做的犧牲,讀者的評語是:「美,但不值得。」(199頁)

七、節奏

這段小樂句從它卑微的誕生、到奏鳴曲,最後到七重奏,對讀者而言,有些時候它就是一切,有些時候它卻什麼也不是,被拋諸腦後。(203頁)

節奏必須在有適當間隔的情況下,靠著局部刺激才能奏效。不過節奏的效果非常巧妙,無須剪裁人物就能展現出美,而且對於小說的外在形式也不會要求太多。(203頁)

大俠小思:「圖式」可以視為空間性、「節奏」可以視為時間性吧!

節奏可以解釋為「再現」(repetition)加上「變化」(variation)。(203頁)

說家的難題始終是:既要讓人物盡情發揮,又要達到某些成就。(204頁)

大俠小思:此亦可用於散文吧,既要讓主題盡情發揮,又要達到某些成就。至於要達到哪些成就?因小說家而異吧!

音樂⋯⋯為小說提供了一種美的形式,那種美是小說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呈現出來的。這就是:「開展」(expansion)。這一點小說家務必堅守--不求圓滿完成,但求大開大放。當交響曲演奏完畢,我們感受的是曲中的音符和音調已然獲得解放,它們在整首交響曲的節奏中尋得個人的自由。小說難道不能如法炮製?(204頁)

八、結語

「歷史永發展,藝術恆久遠」(39頁)(207頁)

未來,創作過程本身是否會有所轉變?我們內心那面鏡子是否會重新鍍上一層水銀?也就是說,人性是否會改變?(208頁)

[註一]:新場地是映荷為我們借的,安靜舒適、美崙專業的會議廳,與會八人都好滿意,小青不知不覺地喝了四杯咖啡,不是聚會討論很無聊、而是咖啡太好喝了,呵呵。



 

( 在地生活北美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in8673&aid=97858602

 回應文章

老魔王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7/03/24 23:13
大俠太認真了, 每個環節都能下出這麼貼切風趣的評語, 呵呵!

pearlz (民進黨抹黑霸凌WHO )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這一篇
2017/03/22 18:12
主題很嚴肅,讓人噤聲。生氣
金大俠(chin8673) 於 2017-03-24 09:47 回覆:
哈,這篇是「硬」了些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