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在美國書法譯寫中文名
2013/05/13 11:51:55瀏覽1460|回應11|推薦48

在美國書法譯寫中文名

51日收到同事Alma(愛馬)的email,大意譯之如下:「大俠日安,幾年前,你為我取了中文名字並以毛筆書寫在彩色紙上,還為我的繼女、她的兒子也都各寫一張。我的繼女問,你可以為她的丈夫和次子再各寫一張嚒?他們的名字是MikeCarson。萬分感謝!又,你會來總部參加亞太裔傳統月[註一]的慶典嗎?」

嗯,哦,我記得了,是四年前在公司總部辦的亞太裔傳統月的慶典上,我與一些老中同事介紹中華文化、文房四寶,為有興趣的同事取中文名字(以英文名字音譯)、以毛筆字書寫,並隨興寫上吉祥如意、新春大吉等等祝福語,再加蓋個印章•••熱熱鬧鬧,皆大歡喜,大功告成。

我回愛馬email:「他們姓啥?」有時我是名、姓皆譯,一併寫下。

愛馬也立即回:「不需要寫姓,寫MichaelCarson就好,一人一張。如果你可以用相同顏色:黃色的紙、黑色的字、還有紅的印,那就很完美了,再次萬分感激!又,附上你以前幫我寫的字。」



啊,她竟然還保留著四年前牛年時我為她寫的字幅,並慎重其事、裝入相框、高掛牆上,令我受寵若驚呀!

在美國以書法為美國人譯寫中文名,很容易,僅需備妥筆墨紙印,就可介紹宣揚中華傳統文化藝術,我或受邀、或主動也隨興做了近十年,有時是農曆新年、有時是亞太裔傳統月、有時是在公立學校、有時是在社區圖書館、有時是在公司亞太節慶,也不是我的書法寫的有多好,很多時候都是山中無老虎,猴子也來

依我經驗,整個製作過程可以細分為三步驟:一、問英文名、譯中文名,二、揮毫書寫,三、上印完成。整個過程可以三人分工合作,亦可"一人工廠"一條龍作業、一氣呵成。

我覺得為老美書法譯寫中文名,最大的滿足倒不是宣揚中華文化,而是看到求字者在接獲字幅後的滿心歡喜、如獲至寶狀!有的人會問譯成的中文名的意思、有的人會問祝福語的含義、有的人會問印上的字是什麼,應有盡有!事隔四年,我還可以看到某些同事辦公室的牆上仍釘著我寫的"墨寶",有時看到"墨寶"掛顛倒的,我還要指正之,不一而足!

我的書法很普通,執筆尚可亂揮!我的書法經歷很資淺,也就是小學、國中、高中上課時依著柳公權的《玄秘塔碑》胡亂塗抹,同學們似乎都是同等塗抹功力。還記得小學同學劉志竹因庭訓較嚴,他的書法最好,曾令我欽羡!國中時暑假作業都是拖到開學前一天才急就章,書法作業都是以百米速度狂草趕完。

我在台北唸二年硏究所時,硏究較枯燥苦悶,故決定去學書法調劑調劑,也算附庸風雅吧!我到重慶南路上的勝大莊付費報名,師從王北岳(後來才知他在書法界、金石界是大名鼎鼎)。上課是小班制(約六至八位學生),每週一次。王老師要學生依自個喜好選帖,每天在家臨摹練習,上課時再將作品拿來譲老師更正評點。我選了二帖,楷書是歐陽通的《道因法師碑》,行書是李北海的《李思訓碑》,每晚練寫一小時,練字練心,行楷並陳,持續僅一年餘,書藝仍未能登堂,更不敢說是名師的學生

我這點執筆斤兩,在美國為友人譯寫中文,帶些歡樂驚喜,也算有餘吧,正是:


書法譯寫中文名

虎王不在猴兒

筆墨紙印齊備妥

友人獲字心歡舞

[註一]1978年,美國國會通過了一項聯合國會決議,五月的第一週是亞太裔傳統週(Asian/Pacific American Heritage Week)。選擇這一週,是因為在這段時間內有兩個與 亞裔有關的重要紀念日,其一:184357日,第一位日本人移民美國;其二:由許多中國人參與建造的美國橫貫鐵路於1869510日完成。1990年,美國國會投票決定由原本一週的慶祝節日擴大到一整個月;在19925月,五月份被永久地指定為亞太裔傳統月,以慶祝亞太裔美國人的文化,傳統、歷史及其對美國的貢獻和成就。它的英文名字隨後又由Asian Pacific American Heritage Month (APAHM) 改變為 Asian American and Pacific Islander Heritage Month


( 在地生活北美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in8673&aid=7617835

 回應文章 頁/共 2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NW
Great job
2013/05/14 06:19
You've done a great job!  Very creative!! 
金大俠(chin8673) 於 2013-05-14 10:04 回覆:
謝謝,老美都喜愛呢,我也奇怪!
頁/共 2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