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再論對儒家思想的批判意識
2012/07/24 09:00:11瀏覽723|回應4|推薦4

網友回應我關於批判儒家思想的論述。她的質疑讓我意識到,我需要澄清的議題、觀點還很多,亟需再交流、溝通,以漸進達到共識。

 

譬如當我說「批判」的時候,其實並沒有將這個詞的負面意涵看得很重(因為我傾向將「批判」視為常態活動,我們不妨時時進行批判,尤其在學術思想領域)。同樣,當我說「不合理結構」的時候,我也沒有要徹底否定的意思。結構中不合理的事物很多,並不是一說不合理,就等於全盤否定。但是,指出不合理處,至少使我們意識到應該有所改變。

 

如果我不可以批判儒家思想,不可以說儒家思想導致某些結構的不合理,那恐怕會陷入徹底保守、故步自封的狀態。我想我們不宜在思想上如此自我禁錮。

 

也許有些網友會說,我對儒家的批判太不成比例、太集中持續,好像儒家是最大的罪惡之源。這當然不是我的本意。我個人的持續批判,對於已經形成的集體意識而言,力量是非常微弱的。我之所以會持續批判儒家,是因為它擁有正當性,是因為它擁有豁免權---免於被批判。人們往往不去思考以下的這種可能性:儒家思想也是不合理結構的重要成因。如此,它就可以合法掩護非法。尤其在分析架構不夠細緻、概念容易混淆的條件下,更容易產生這種掩護效果。

 

對我而言,重要的是,先嘗試確立我以下論述的合邏輯性:

一、儒家思想含有濃厚人本主義色彩,以其「道德主體性」」概念為核心;

二、儒家的道德主體性概念,是基於樂觀(虛幻?)的人性論,而缺乏對「本我」概念及其問題性的認識;

三、道德主體性排擠客觀框架(如法治或宗教信仰)的建立,而後者對於因應本我的問題性很重要;

四、對主體性的強調壓抑了「客觀意識」的發展;

五、基於上述的因果脈絡,儒家也與專制制度得以共生。

 

我當然還無法證明上述的因果推論,而只能先嘗試確認其合邏輯性。(證明因果之難,是我一再討論的話題)

 

但是,如果不允許討論這種因果關係的可能性,或者逕行認定這種因果關係不成立,我也不敢苟同。對我來說,比較有爭議空間的,是關係的強度。就像一位朋友的意見,認為我把最微小影響,拿來無限放大(他暗示我忽略了另外更重要的影響因素)。

 

對我而言,重要的是,即使儒家思想傳統的影響(對於形成不合理的結構)並不是最大,它卻可能是最關鍵的維護力量,因為它有最強大的正當性。不合理結構的持續狀態要想予以結束,不能不追源溯本、正本清源。

 

共產主義思潮未必是「趁虛而入」。它是被借用來打擊傳統的力量。人們是有意識地要打擊傳統,才找來了共產主義(自由主義思想也是被拿來當打擊傳統工具的,但是作風相對較平和)。

 

換言之,是菁英們先已經意識到傳統有問題,而不是傳統已經消失了,才另外有個不相干的東西趁虛替補進來。

 

問題是,菁英們只是意識到傳統有問題,問題的性質究竟是什麼?卻始終莫衷一是。

 

很多人都認為,馬克思的問題意識很有啟發價值,只是提供的具體藥方不妥。同樣的,近代中國知識菁英批判傳統,這種問題意識是有啟發性的,但是大家提供的藥方卻可能各自有問題。所以還需要繼續討論、尋找。但是,問題意識本身是不宜抹消的。

 

網友的質問倒是點到一個最令我自己困惑的問題:「根本」動搖的問題。如果連儒家思想也被否定了,那麼,我們內心最深處的價值系統可能也將動搖?那我們該當如何?我們的心靈要如何安頓?

 

這是個大困惑,我自己並沒有答案。我也不能完全藉著區辨「批判」與「否定」的不同就打發掉這個問題。

 

但是,就像尼采願意直寫「上帝已死」,我想我們必須有勇氣面對這個大問題。不能因為會動搖根本,所以索性不去面對問題,讓自己繼續躲在傳統的保護傘下。

 

回到基本面問題。我們很可能不是要徹底否定儒家的道德主體性思想,而是要看出它的侷限性,而給它加上矯治、補充的條款。但是,我們要警覺到,這些補充條款很可能會與道德主體性思維有扞格之處,要預備面對這種扞格或矛盾,而不可當然讓步給既存狀態。否則,我們的社會恐怕就難有脫胎換骨的機會。

 

當然,我們也可以持更樂觀的態度,就是說,我們不需要認為儒家思想是一潭死水,經不起攪和,它的底氣很可能遠超過我們的想像,可以在被批判之餘,反而展現更強韌的生命力與更優雅的型態。我們也許有義務保持這樣的樂觀。

( 知識學習科學百科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iag&aid=6664784

 回應文章

joycelinlin愷悅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儒家"主體性"的缺失
2012/07/28 18:30
唔,我開始明白慕陶老師指出的儒家"主體性"的缺失,那相當於知見和經驗上的我知我見固執或自以為是(會帶傲慢),是嗎?特別是道德細目自己不一定做到時的空話。這些都類自我膨脹,會浮而不實,於社會無益,是嗎?肇因忽畧人性惡(易墮面),這樣甚至會造成掩飾(不承認弱點),不知悔改(雖然明知"過則勿憚改"和 "過而能改",非常重要)。這樣理解您說的"矯治",對嗎?
如此說來,基督信仰對人性的了解是較為透徹的。
出岫閒雲(chiag) 於 2012-07-28 19:48 回覆:

是的,這麼講就非常接近我所要表達的想法了。

總之,人性需要客觀事物來幫扶、支撐,光靠人自己是不足的。但是,儒家給的客觀支撐太少。他們反而傾向拆除可能的客觀支撐(當然,支撐其實也就是限制或其他能引導人行為的事物)。


joycelinlin愷悅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再推想
2012/07/26 01:02

如果前面的推想對。那未,所謂批評儒家思想,其實就是後一文所隱意的:爭取人人平等的自尊自由,是真正的中心所想。而儒家思想的倫理是這份自由的障礙,於是解析它的毛病,指出它的頑固餘影。
這樣,我聯想到西方人在歴史上覺醒,爭取人人平等的自由自尊,也曾推翻過去,如改變君權或廢止君權,例如人本思想取代神本傳統,例如意志、尊嚴、自由、自主、平等、博愛等的重視淹蓋過過去對服從、效忠、貞節、榮譽、教條、虔誠、真理、贖罪等的重視。換言之,舊時代已成過去,新的觀念新的想望到來。
在中國,由於儒家思想是主軸,又是君主專制的扶助,在新時代裡,它成為被批判的重要對象。可是,漸漸,人們忘了它的可貴方面。它在對仁義禮智信的堅決和堅持,以及教育為人基本的志向,向修己安人的自重樂羣方向。那擴展可及的大志如"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更幾無人記懷了。諸如此類,無愧於天地忠成仁人義者的美德,都怯於啓口,怕被譏腐儒了。


 


joycelinlin愷悅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這樣的推想解析,對嗎?
2012/07/25 23:46

另外我懷疑文中"不合理結構"的指謂,本是站在法治社會成効的觀點說的。

法治社會希冀的是社會秩序,以及公平公義,這因由人人平等的要求,且是"合理"要求。

儒家思想在過去傳統是希冀社會秩序,但是立基在非人人平等的倫理秩序,例如君臣上下長幼之"不合理"隔關,這造成權力膨脹和威權温床,所以造成"不合理"結構。

以上,這樣推想"不合理"指謂的理由,對嗎?


joycelinlin愷悅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請問
2012/07/25 23:30

請問這一段意思能再明白些闡述嗎?什麼是"矯治、補充的條款"呢?舉例內容如有什麼呢?具體說明可以嗎?

"回到基本面問題。我們很可能不是要徹底否定儒家的道德主體性思想,而是要看出它的侷限性,而給它加上矯治、補充的條款。但是,我們要警覺到,這些補充條款很可能會與道德主體性思維有扞格之處,要預備面對這種扞格或矛盾,而不可當然讓步給既存狀態。"

?X?B: 再論對儒家思想的批判意識 - 出岫閒雲的部落格 - udn部落格 http://blog.udn.com/chiag/6664784#ixzz21eDIQscb
出岫閒雲(chiag) 於 2012-07-28 17:36 回覆:

如果一定要我用較簡化的方式指出我的重點意見,我談的主要是:「主體性」的問題。

我的想法是:膨脹的主體性是社會問題的重要根源。

儒家所提倡的道德主體性思想,在不經檢查的基礎上,變成是膨脹一種不成熟的主體性。具體來說,那是自我中心的膨脹。

強烈的自我中心是社會生活的大病;而主體性卻是自我中心的思想支撐。

這裡,可能有一種「跳電」的情形,道德主體性並不直接鼓吹自我中心,但是,它可能有這種實際效果。我在論證這種實際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