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多談問題,少談主義?
2012/02/06 10:03:26瀏覽438|回應1|推薦6

由於我的討論中常出現「XX主義」的字樣,引起部分網友的反感與批評,要我少談或不談主義,多談問題。這讓我想起當年胡適的討論。 

民國初年,五四運動期間,胡適曾撰一文,題為〈多談問題,少談主義〉。當然,最後這個話題也是不了了之。談(社會)主義的,繼續批胡;胡大概也繼續對老談(社會)主義的人們不以為然。

大體上,我是贊成胡適的說法的。重點在於,我們不要用「主義」替換了真實世界。我們關心的是真實世界的問題,而不是「主義」本身。

但是,話說回來,我們也不宜過度採取二分法來看這個兩個詞。「主義」與「問題」並不是完全兩回事。

當我們要談問題的時候,我們最後還是訴諸言詞、陳述。所有的「問題」都必須依託於言詞、陳述。抽去了言詞、陳述,所指的「問題」也就消失了。從而,關鍵是在於:如何陳述?用什麼言詞?

用什麼言詞,重點不在於在字典的諸多詞彙裡做選擇,而在選擇觀點、選擇看事、論事的框架。而「主義」往往就提供那個觀點、框架。

有些人強調不依任何主義來陳述,因為任何主義都形成框限,都使我們陷入偏執。我同意這個話的後半段。但是,話說回來,我們事實上不可能完全沒有心中先存的框架。按照瑞士心理學家Jean Piaget的說法,我們永遠是先有些「基模」(schema)在腦海心中,並運用基模來進行認知。基模也是框架。只是,它初時可能還只是零散的、較無邏輯性、系統性,也較少啟發性的框架。

也就是說,我們的認知不可能是純然客觀、完全不受限於主觀框架。有些人只是不自知自己心中的框架為何,而不是沒有預存框架。

「主義」幫助我們形成較嚴謹、完整、系統性的認知、思考框架。譬如馬克思主義之所以能影響那麼多人,就因為馬克思主義提供的思考框架被認為很有啟發性、有說服力。

沒有了「主義」,「問題」很難談;但是,過度搞「主義」先行,真正的「問題」性質常就被弄擰了。社會主義搞了半天,工農卻可能覺得:我們怎麼無感?你們的主義不是說要照顧我們工農的嗎?所以,談主義的確還是要謹慎,不能只是搬弄抽象概念。這點,我同意。不過,反過來說,不搬弄概念的人就真的掌握了問題的性質嗎?
 

好了。我無意堅持必須以任何主義作為思考框架。我只是說,不要輕易笑別人用框架、笑別人談主義。

( 知識學習科學百科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iag&aid=6089532

 回應文章

joycelinlin愷悅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試談一下
2012/02/06 23:13

慕陶老師近日一再評論儒家的人本思想,認為有需要檢討,並且認為這思想有障礙踏上民主路之處。

想這問題是慕陶老師多年來苦思又難以釋懷的憂戚,讀來不得不沿這論點思索。到底中華文化以儒家思想為大本,如果說儒家人治重,忽畧法治方法,故會障礙現代化社會發展,應怎樣檢討呢?慕陶老師常提的自省、自律、理性態度、尊重他人等等,是否就是補儒家人本精神對於人在社會份位的不足力之處呢?

對於儒家的人本精神,我則偏向懷疑人在自視過份方面的結果,例如律己之嚴者自守所謂君子之則,是否相對就放棄所謂小人,或鄙視小人,或威凛地厲辭譴斥之傷其顏面,而非有博愛本心思循誘引導,或有需要評議時只就事論事而不先作人格討伐呢?

中華文化綿延數千年,當中人對於自己在天地間的自我定位解釋早在春秋戰國時代就演成諸子百家;於我們後人看來,真是繁難不易逐一理解呀。至漢代定於一尊儒家,以為社會秩序維繫良方,發展下去,卻與原早孔孟思想重視人格培養及其境界追慕即仁義者己達達人的要求有別了呀。儒士們成為政治棟樑,以宗法制度的長幼人序建立治理權威;雖說"布衣入仕"打破了皇室貴族專治的局面,卻始終沒有放棄君權天意的權貴至高本質,也總無能左右庸君或昏君,只能寄望到遇明君。

其實貴族政治以君權神授想發展的何嘗不在歐西熾盛過?即使神本思想也曾無可如何地為世俗君權作偏坦呀。當神本思想漸褪,人本思想日萌的文藝復興,其後啓蒙時代理性思潮終於推倒皇室專治局面,如法國大革命高呼"自由、平等、博愛",現代民主之芽包涵可大了:最重要的自希羅文化沿習的法制適應基礎(遠溯可達巴比倫法典呢),以及基督教神本信仰神兒女皆平等演成的天賦人權觀(個人主體性)。

回來說中華文化儒家鼓勵宗法社會的重視,以維護社會秩序,這就難以展開人人平等、個人自主和博愛觀;因為倫理位序輩份權威的存有限制了社會上的個人自由,因為這倫理之下強調由親及疏展不開一視同仁和博愛理念;這樣,儒士如何能把重法理的一視同仁做得好呢,何况不敢棄置君權天意的頑固呢。於是,社會上講輩份,講人情世故,討好巴結的弊端都能有機可乘,或者氾濫。

跳說古埃及的神本思想,與歐洲的神本思想非常不同。古埃及是封閉型的社會吧,是君權即神權的極端。神本思想全然控制,君權高度集中,階級森嚴。

我又想:如果說儒家的人本思想有這樣的障礙性,理應回歸孔孟精神那份追慕人格境界和修養那份原初的美善,擴展為普世性的,與現代精神接軌的博愛思想:仁者愛人,仁者安人。有這份底子,個人在尋求自由自主之際,自然會推己及人,有尊重他人的態度,尊重他人的想望,不同的意見嘗試了解交流。這是民主落實生活裡的最基本胸襟啊!

出岫閒雲(chiag) 於 2012-02-07 19:11 回覆:

謝謝愷悅費心回應。

我一直找不到合適的說法來解釋我的意思。

讓我試著舉如下這樣的例子。一個仁慈的母親可能養出一個殺人的兒子。而且,因為這個母親的良好形象,使兒子得到庇護,不但不被懲罰,更重要的是甚至不被人懷疑。因為不被懷疑,所以不被懲罰。

這裡,有一部分是「合法掩護非法」的問題。我不否認儒家有其優點。但是,它畢竟也還是有缺點。而這個缺點,被大家有意無意的忽略、不予深入檢視。這個 被忽略的缺點本身或許也未必很嚴重。但是,它卻又掩護了另外的問題。重重掩護的結果,使問題積重難返。長久發展的結果,遂使一些困境難以突破。

儒家的缺點在過度肯定主體性。

主體性給了「本我」的膨脹機會,也使認知主觀性具有正當性。

認知主觀性增加了社會衝突可能,而又阻擋了自我反省與批判。

長久發展的結果,最後社會陷入失序。而且,在失序以後再想要建立普遍自律非常困難,一方面因為社會的競爭壓力極大,零和式的競賽局面已經形成;再者,因為認知上的主觀習性,使自我反省、自我批判格外困難。社會要超越困境也就益發難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