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人本主義宣言
2011/01/28 17:23:53瀏覽1008|回應0|推薦3

由於我持續關注「人本主義」的議題,一群美國為主的人本主義者曾先後發表人本主義宣言,其內容當然有參考意義,謹摘譯要點於此,以供後續討論。 

I 第一版人本主義宣言 

1933年,約三十多位各界人士(學界、宗教界、出版界等)聯名發表「人本主義宣言」。人本主義:承認傳統宗教有文化價值,但是在無神的假定下,對生命與現世生活抱持肯定態度,強調通過理智探索 (有科學主義的信念意涵),並主張人格的全然實現,與社會福利的提升,要為全人類建立滿意的生活條件。杜威亦參與簽署。 

1933年版之後被稱為人本主義宣言第一版。其主條文(摘譯)如下: 

一、宇宙係自存,而非被造。

二、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是一持續過程的結果。

三、持有機觀點,拒絕心物二元論。

四、人的宗教文化與文明是人與自然環境和社會遺產互動之漸進發展的產物;個人誕生於特定文化中,並深受該文化模塑。

五、因當代科學所描繪的宇宙性質,使人本主義者不接受對人類價值的超自然的或宇宙觀的保證。須藉理智探索,以及評估與人類需求的關係來確認事物的存在與價值。宗教也必須借重科學精神與方法來形構希望與計畫。

六、神本論(theism)、超然神論(deism)、現代主義都過時了。(「超然神論」是我嘗試做的翻譯,此詞通常指神只是第一因,並不介入俗世的事務。換言之,神也不會去做拯救世人的工作。)

七、宗教中的一些行動、目的與經驗對人類有重要意義。關乎人的事物都與宗教有牽連。神聖與世俗的區別難再延續。

八、宗教人本主義關心人格的全然實現,並要在當下發展與踐行。

九、宗教情操在於提升對生命的感覺,及共同致力於提升社會福利。

十、沒有連結著超自然信仰之獨一的宗教情操與態度。

十一、人要學著憑仗知識來面對生命危機。要採取社會與心理健康之路,不鼓勵情感性的、不實在的希望與祈求。

十二、宗教必須日益為生活樂趣服務。

十三、所有的結社與制度均應為人類生活踐行而存。宗教制度、其儀軌形式、教會規條與社群活動必須盡快重組,以期能在現代世界有效運轉。

十四、現存佔取的、鼓勵利得的社會顯然已有不足,必須著手設計方法、控制與動機上的徹底改變。

十五、肯定生活,而不是否定生活;提升生活的可能性,而非離棄它;鼓勵為全人類建立滿意的生活條件。 

雖然我們認為我們父祖的宗教形式與觀念已經不足,尋求美好生活仍然是人類的中心任務。人最終將明白,人必須獨自為實現其夢想世界負責,而他內在所擁有的力量足可成就此事。他必須將其理智與意志安頓於此任務上。 

II 第三版人本主義宣言

2003年,美國人本主義協會(American Humanist Association)提出第三版人本主義宣言,並宣稱係繼承1933年人本主義宣言第一版。其中提到:人本主義是一種進步的生活哲學,沒有超自然論,肯定我們的能力與責任,導向人格踐行的倫理生活,嚮往人類更大的善。人本主義者的生活立場是:受理性引導、受熱情鼓舞、受經驗開示,鼓勵我們美好、充分地活出生命。

宣言並強調以下六點: 

一、世界的知識源於觀察、實驗與理性分析(科學是確定知識、解決問題與發展有益技術的最佳方法)。

二、人類是大自然的整合部分,是未受指導的演化變遷的結果。

三、倫理價值源於經過經驗檢證過的那些人的需求與利益。

四、生活的踐行出於個人服務人性理想時的參與。

五、人類本性就是社會性的,要在關係中尋找意義。人本主義者渴望並奮力朝向一互相關懷的、沒有殘忍與不幸後果的世界,如果有差異,也用合作來解決,而非訴諸暴力。個別性與互賴性相連結,以豐富我們的生活,也鼓勵我們去豐富他人的生活,並激勵獲得全體和平、正義與機會的希望。

六、個人幸福的最大化是為造福社會盡力。 

人本主義者關心全體福祉,承諾多元性,尊重不同的、人性化的觀點;致力於在開放的、世俗的社會裡宣揚平等享有人權與公民自由,並主張以參與民主過程為公民義務,以用安全且永續的方式保護大自然之完整、多元與美麗為世人的義務。 

置身生活之流中,我們嚮往這樣的願景,因為有如下的信念:人類有能力朝向最高理想進步。對我們的生活以及我們生活於其間的這樣的世界的責任就在我們身上,而且也只在我們身上。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iag&aid=4836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