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20/01/13 20:35:02瀏覽2312|回應9|推薦10 | |
大選結束了。國民黨大敗,敗得令許多人感覺錯愕,當然,可能也讓另外的許多人歡欣鼓舞。 我的觀點是,這次大選主要反映的是台灣民眾對中共/中國大陸的態度。就如同稍早香港的選舉,台灣民眾也要對中共說“不”。 新黨裡有幾位候選人,我認為很優秀,但是,結果是全軍覆沒。新黨王炳忠說“新黨無法繼續自欺這是民進黨一時選舉策略的成功,這實在是30年來「島內去中國化」的大收成,自我標榜是中國人的政黨和政治人物在台灣的處境會更艱難,台灣社會也不再容許「談論統一的空間」,甚至「封鎖談論統一的聲音」”。我不完全反對他的說法。但是,我認為不夠準確。如果不是大環境如此,島內去中國化未必會有成效。大環境可分為長期、短期來看。短期來說,香港事態造成唇亡齒寒的心理效果。長期而言,有三件事起著交互作用:一、中國大陸的崛起與中國人的統一意志;二、台灣民眾極不願意接受中共統治,特別是現在習主席的治理模式;三、國民黨顯然不能主導統一後的中國政局,卻又丟不掉作為立黨精神的中國意識,結果就變成一些台灣人眼中的親中罪人。人們的想法可能是:既然擁抱、主導不成,還可能被專制政權宰制,那就盡可能遠離中國吧!新黨更因為是親中最前線,也就更被多數台灣民眾捨棄。 總之,是中國因素決定了這次大選的結果。從而,國民黨內部的一些檢討,包括聲討某些被認為是罪魁的人物,我認為意義不大。如果為此而彼此互相攻訐,恰只能讓國民黨進一步分裂,難有什麼積極意義。 有些人的檢討是強調國民黨應該更本土化,以及更關注年輕人的心聲,這些也許沒錯。但是,從我個人的觀點看,討論這種問題時固然還是應該在可能的調整方向與一些相對價值之間做出審慎的權衡;但更重要的應該是全面重新思考、擘畫創新格局。 從我的觀點來看,當年的“催台青”政策,其實是失敗了。其中兩個極端例子可能就是李登輝與蔡英文。我認為這兩個人的崛起就是催台青政策的部分結果。而這個結果也許當時暫時維護了國民黨在台灣的命脈,卻出現了後來的這種局面。也就是說,催出來的台青都並不願意維護國民黨的救中國的心願。在他們這些人的思維裡,救台灣當然優先於救中國。而且,現在,中國被揶揄稱為“強國”,不但是不需要去救,反而因為“強國”對台灣的威脅,所以更需要救的是台灣自身。蔡英文就是以危難台灣的拯救者的形象贏得了大選,而且是狂贏。 這是我對這次大選的意義解讀。而也從這樣的解讀,我認為國民黨固然需要改革,但是,我認為重點應該是擺在提出更佳的論述上。 我和此刻的一些改革主張的不同在於:我不認為作為一個想要執政的政黨,應該是為了政黨的存活而自我調整,去適應民意(至少,這不應該是政黨的初衷,雖然做某種程度的適應也許是必要的);政黨的存在是為要引領大方向,帶領眾人走出困局。 當年的摩西,為了帶領猶太人出埃及,尋找迦南樂土,可說是受盡苦難折磨,而且,民眾也未必總是願意追隨他的領導。他必須用最大的意志來堅持理想,百折不回。畢竟多數民意並不反映最睿智的思維與選擇。作為領導者的智者固然要努力滿足民眾的需求,但是,集體最好的走向卻未必適合由多數意見決定。多數意見反映的常只是多數人的直覺與本能反應。雖然多數人也會循著邏輯來思考,卻可能是最簡單的邏輯。 台灣當前的處境確實非常艱難、危險,但是,怎麼樣才能在危難中存活並獲得最大的幸福,這是最難的問題。沒有人真正知道最後答案。當然,多數人會認為自己掌握了答案,但是,捫心自問,答案很確定嗎?考慮很完整嗎?恐怕沒有幾個人敢肯定。 國民黨在近年裡,出於不斷挨打的緊迫狀態,黨的高層大概窮於應付各方紛至沓來的挑戰,沒有餘暇好好思考大方向的問題。即使給出答案,也可能只是沿襲舊慣,難以推陳出新,提出論述。我們需要的是一種讓人耳目一新,且足以摧陷廓清、再造格局的大論述。 但是,這個工作必須做。不僅是為了國民黨的自救,更為了台灣(與難以切割的整個中國)的未來。 我不認為現在民進黨引領的路是真正正確的路。被美國牽著鼻子走,絕對不是台灣的自救之道。誰被美國牽著鼻子走,恐怕是亡國不遠。當年越南的南越政府的命運,就是殷鑑。現在由美國“支撐”的伊拉克政府大概會是下一個悲劇案例。當然,還有阿富汗的現政府。其實,二戰後在大陸的國民黨政府豈不是更大、更悲慘的悲劇案例嗎? 我完全無意主張發展一個親中共政權的國民黨,但是,像綠營那樣,擺出與中共/中國為敵、為仇的姿態,我更是期期以為不可。更重要的是,“遠離中國”,這不是台灣的可行的路,因為客觀上離不了(不只是地緣相近且居於戰略要衝地位的因素,也因為客觀上台灣民眾與中國大陸存在著的複雜糾纏關係)。與其要遠離,毋寧是積極參與,把中國的改革責任(至少是提出高瞻遠矚的論述)放在我們自己的肩膀上。 對,我們可能會因為捲入中國的複雜糾結中,更快覆沒。但是,我不認為我們對此有太多的選擇餘地。我們能做的是:在積極參與中,謹慎保持超然地位,以便提出高瞻遠矚的論述,登高一呼!一般民眾也許難以做到,國民黨卻有義務自我期許。 國民黨必須自我提升,特別是提出能夠再造兩岸新格局的大論述。這比本土化、年輕化更重要!國民黨未必要再度執政,但是,卻應該維持一種足以制衡執政黨、並能代表部分台灣民眾發出聲音的地位。一黨獨大的台灣不是長久之計。 天佑台灣!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