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再談傳統中國的人本主義文化:從賈樟柯導演的一句話說起
2019/12/31 10:43:36瀏覽1482|回應3|推薦12

大陸著名電影導演賈樟柯為他的電影“海上傳奇”到美國、加拿大參加影友見面會,之後寫了一篇”在北美,贾樟柯遭遇了一次意外事件“的文字(https://mp.weixin.qq.com/s/j626X75QS6sLPCS1Ol4lgg…)。 他在文中表示了感觸,覺得大陸民眾太強調愛國主義,而極力阻止一些比較負面的景象披露給外界,尤其是西方。他在文末說:”如果集体回避我们的社会问题,如果我们的文化没有能力反映我们生存中的真实困境,未来会怎么样呢?“

我大體同意他的意見,我也遺憾部分大陸民眾的這種近於盲目的愛國主義。不過,他文中有句話說“脱离人本主义的“爱国主义”是可怕的”,我對這句話有商榷意見。我認為作者(賈樟柯)不當使用了“人本主義”這個詞。人本主義並沒有講究客觀真實的特質,會講究客觀真實,可能反而需要“物本”或“神本”的精神。

我大膽以為,對人本主義思想的看法(的偏頗),很可能正是中國社會的一個重要問題根源。這也是我為什麼要抓住這個議題糾纏的理由。

我認為中國人基本上是人本主義的思維,而這種人本主義思維會對人的主觀性給予太多的包容,乃至強調。恰是因為“真實”(嚴格來說是所認知或所呈現的事實,屬於手段層次)要為“愛國”(屬於目的層次)服務。手段目的的區別是以主體的思維來決定的。而一旦決定了何者為目的,何者為手段,手段當然是可以為目的犧牲的事物。

我一直認為中國文化是人本主義文化(當然是特定類型的人本主義);而我們應該挑戰、調整這種人本主義文化。它不是必然錯誤,但是卻可能存在一些問題。

我認為人本主義的核心精神是強調人作為主體的存在意義。但是,強調這種主體性,可能會犧牲認知的客觀性。特別是,如果客觀認知會讓主體感覺不安的話(也可能是主體無法意識到事物的客觀性質),主體會傾向否定、改變認知;或以無知為正見。關鍵是,因為主體至上,所以即使認知扭曲也無由校正。會去校正主觀認知,是相信有更高的認知者(而且想要模仿他),或極度強調尊重物自身。

人本主義可能促進對受苦者的同情,也就是展現人道主義(humanitarianism)情懷,基於此,也許就比較能接受導演賈樟柯的電影內涵(這應該就是賈導演的期待)。但是,不同的人可能會基於不同的理由分別去主張應該或不應該呈現如此的電影內容。也就是說,人本主義會以非常紛歧的行動形式展現出來。它並不保證展現悲憫情懷。簡單說,愛國主義就是最可能的反對理由,而愛國同樣是主體所欲,甚至比展現悲憫的主體欲望更強烈。總之,我認為,愛國主義會凌駕求真精神,或是凌駕悲憫精神,恰是主體性展現的結果,而不是缺少主體性的表現。

說中國文化是人本主義文化,很多人會不以為然,因為這和他們想像中美好的人本主義有太大的出入,而中國卻遠遠不是這麼美好(當然這是某些人的看法)。我認為,這裡有許多糾結不清的問題,需要細細釐清。

有一點可能是最為人所在意的,就是認為人本主義應該能促進人權,而中國社會卻並不注重人權。我的想法是,傳統中國的人本主義文化未必直接背離人權意識,但重要的是,我作為主體,未必會在意其他主體,更不見得會強調其他主體應該和我擁有同等權利。

會去關懷他人的主體性,那至少不是初階的人本主義思想能達到的境界,甚至與人本主義思想背離。會強調“普遍”的人權,是需要用上帝之眼來看世界,來悲憫世人,才會形成的特殊思維。沒有神本思想鋪墊,很難產生普遍人權的想法。 從我的思考框架來看,人權意識可以分成兩個層次,自我的人權與普遍的人權。自我人權的意識不需要神的眼光。只要有一種聲音提醒大家,你不要忘記了或拋棄了你的權利,大家很自然會起來爭取自我人權。

普遍人權比較微妙。人也可以假借普遍人權概念來實際爭取自我人權。 普遍人權概念對廣大底層民眾來說,其實也不難獲得合法性,尤其在作為為自己爭取權利時作為幌子。

難的是由衷地為他人爭取權利;難的是當自己已經得到權利以後,是否還記得也為他人爭取權利。

神的概念是可以傳播的,即使他人並不接受這個神,但是,因為神的概念而衍生的普遍主義思維,有可能在其他人心中產生作用(不過可能紮根比較不深)。 總之,普遍人權的概念在沒有超越的神的世界不容易自主萌生,但是,未必不能傳播。問題是能不能生根。作為爭取權力的口號是不同於由衷維護的行動的。

回到我的主旨,我認為人本主義思維(在一般民眾來說,大體是初階的人本主義思維)讓中國人沉溺於自己當然的主體性位置,也沉溺於自己的主觀認知,忽略超然、客觀的真實,也未必會關注普遍人權的問題。

也許我還需要面對另外一個質疑,那就是有人可能會提到奴性的問題。在強調主體性的文化裡,怎麼會有人表現出(類似)奴性的特質? 這是個大問題,我卻只能簡單回應。我以為,奴性與主體性只是乍看背道而馳,實際上,所謂的類似奴性,仍然可以是主體性的一種展現形式。真正的奴性應該是不會反叛的,也不會因不同互動對象而改變反應模式的。但是,我們所以為的奴性卻通常並非如此。所以,這種所謂的類似奴性,其實毋寧是一種策略性行動,它仍然隱藏著主體性。簡單說,人在矮簷下怎能不低頭,但低頭主要仍然是策略性因應。

這種似奴性而非奴性的表現,其實使行動性質變得更複雜,人心也變得更難揣測。但是,這豈不也是主體性的展現嗎?機械式的行動模式,更像是物性的表現,那可不是人本主義所要彰顯的人的特質,不是嗎?

按:

嚴格說來,儒家思想主張的是道德主體性,這個主體必須是道德的,如此,主體就不太可能陷落到類似奴性的地步。但是,我認為道德主體性文化很可能在現實中滑落,成為非道德主宰的主體性,因為這個道德主體缺少有力依托。真正的道德主體性可能難以在一般大眾的生活裡實際展現,尤其在充滿困難與誘惑的現實生活中。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iag&aid=131441019

 回應文章

狐禪
等級:4
留言加入好友
2020/01/04 19:08
屈萬里先生寫過一篇談「詩經」被後世儒生斷章曲解的現象,該輩都假藉「好意」亂扯一通,為的是逢迎當道所嚮往的「理想」。這算「人本」嗎?還是賣弄俗媚而已。

出岫閒雲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20/01/01 14:17

我會嘗試區別人本主義與人文主義。雖然英文沒有區分這二者。但是,人文主義應該有多些內涵,所以是人本主義的一種類型。譬如,人文主義很可能強調文化,特別是優質文化(可能有人會稱之為上層階級文化,法國的社會學者P. Bourdieu大概就會這樣說)。

強調文化(以及思想)雖然並不會背離一般的人本主義概念,但很可能是多出來的一個要素。文化與個人主體的關係是複雜的。文化也可能壓抑個人主體性(想想在傳統文化下,女性的地位與自主程度即可見一斑),就這個意義來說,強調文化和強調個人主體性是會有些出入的。


光復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9/12/31 14:48
是賈樟柯本身見洋就矮心態做怪!中國百多年洋鬼欺壓本身錯誤,抬不起頭。三十年拼命改革有成.怎的愛國心强不是正常的。
出岫閒雲(chiag) 於 2019-12-31 21:19 回覆:
抱歉!我不太贊成你這種說法。有句話是“愛之適以害之”,盲目的愛、過度寵溺與非理性的愛是可能有害的。像義和團那種做法,對中國是不會有好處的。類似地,現在的中國也有許多問題,拒絕讓問題被呈現也是很糟糕的。不呈現問題,怎麼能化解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