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關於范疇先生“2022危機年”的說法
2019/09/14 14:33:02瀏覽6126|回應102|推薦17

昨天(9月13日)早上在廣播裡聽到鄭麗文女士訪問政治評論家范疇先生,談范先生的書“《2022:台灣最後的機會窗口》:「五個算總帳」的日子何時到來?”。范先生的一些說法讓我頗感驚心動魄。鑑於議題重要,所以想在此向大家做個簡介,並在此說說我的一些聽後感。

范先生論述的一個重點是指出一個攸關兩岸命運的關鍵時間點:2022年。因為在這一年(實際包括之前的兩年),會遭遇「五個算總帳」的狀況。這五個總帳,依發生機率順序排列如下:
首先,是「中國經濟算總賬的日子」,相對應的問題是:中國經濟會不會硬著陸,從此一蹶不振?
其次,是「美國政府對中共一黨體制算總帳的日子」,相對應的問題是:中共的一黨專制會不會被迫鬆動?
第三,是「台灣的國家定位算總帳的日子」,相對應的問題是:台灣如何由當前的「統獨二分法」脫身?
第四,是「中共對台灣算總帳的日子」,相對的問題是:中共會不會武力犯台?
第五,是「台灣人民對政府弊端算總賬的日子」,相對應的問題是:台灣能不能完成政治體制翻轉?

重要的是,這幾個狀況幾乎都會在同時或很接近的時間裡爆發,也就是大約在未來的3年裡。而只要任何一件事爆發,台灣都將面臨重大危機。他表示:2020-2022這2年,台灣必須認識到自己已經進入急診室,應該以加護病房的規格看待自己。而台灣急診期的大原則就是12個字:(對美)不掉隊,(對中)不插隊,(對政府)清內弊,(對民間)固社區。

總之,2022年是台灣面對危機的關鍵時間點。如果能夠平安渡過,台灣或許又能夠海闊天空。而這個時間點涉及五個重大的算總賬的問題。其中,中共因為受美國逼迫,可能在壓力巨大的情急狀況下轉而對台灣算總帳。中共對台灣算總帳的相應問題是:中共會不會武力犯台?

范先生指出,中共現在「壓力山大」:外有美國霸權要求它經濟補票、政治收斂;內有強烈通縮、物價高漲、失業普遍;上層幫派家族互鬥,中層幹部消極抵制,底層百姓焦慮煩躁。這不是習近平一人或一個派系能夠掌控的局面。

另外,范疇先生在接受鄭麗文女士訪問時,又特別提到此刻的香港問題。他的邏輯是:美國的死穴在中國(的崛起)、中國的死穴在經濟、中國經濟的死穴在金融,而中國金融的死穴在香港。所以,香港現在的動盪,對中國而言是非常嚴峻的考驗。(當然,也越發顯示2022年這個關鍵時刻的到來)

范先生表示,中國大陸的經濟一定是“硬著陸”(也就是說,一定會崩盤)。而且,中國經濟崩盤所產生的效應是非常嚴重的。從而,台灣也將面臨著重大危機:要面對土石流没頂的危機。

范先生預測中國大陸在(短期的)未來,有五種可能的演變:法西斯化、若干家族壟斷、兩蔣化、形成多個香港式自治區、分裂。當然,可以看出,范先生是比較期待中國大陸能走上多個自治區的方向,或者是兩蔣化也還可接受。其他三種情形,要嘛是引鴆止渴,要嘛是分崩離析,都很不樂觀。

我當然並不能確定范先生的整個悲觀推論究竟對不對,準不準。我希望他不準,因為他對中國大陸的情況非常看壞,而台灣受到波及,也是前途暗淡。這對我來說,怎麼都沒辦法覺得舒心。不過,他的推理大體是有道理的。我無法直接推翻他的推論。我只能懷疑他的推論未必準確,而且可能差之毫釐,謬以千里。但是,戒慎恐懼的心理,我們恐怕是必須要有。相對來說,我不免覺得一些深藍人士對兩岸情勢的看法恐怕是過於樂觀了,對於兩岸所面對的危機缺乏充分體認。而深藍基於他們對兩岸情勢的判斷(或直覺),對於蔡政府的一些反中作為非常不滿,甚至也因此對於馬政府之前對綠營的包容也非常不滿。對此,我不免覺得深藍人士的判斷可能需要做調整。

對於蔡政府的一些反中動作,我也覺得是過了,有去撩動對方敵意的味道。但是,究竟是哪一方做得比較過分,可能外界會有更公允的看法。我之所以也認為蔡政府的動作過分,其實隱含的假定是中共或中國大陸本來就是像隻老虎(絕對不是羊),或是精神不太正常、可能具攻擊性的人,所以我們應該能避其鋒就要盡量避開。卻不是說中國大陸很理性、和善、美好,所以,兩岸如果衝突,完全是台灣方面的錯。

當然,我也數度嘗試為中國大陸的一些舉措與表現做出帶有諒解意味的解釋。這是屬於更深一層的思考。簡單地把中共或中國大陸視為惡勢力,並不是完全準確、公允的看法,也更難以從中找到兩岸關係的解方。我以為,我們必須深入脈絡,才能看得更完整,更準確,也更有可能找到兩岸關係的出路。

但是,話再說回來,如果簡單地把中共、中國大陸視為美好、和善的國度,所以認為台灣只要認同它、順隨它,就可以安然無憂,恐怕更是危險。如何拿捏,固然煞費思量,至少,我們不能太天真,而必須審慎、再審慎!同時,台灣內部異議者間的互相攻擊,當然也是能免則免。

最後再說說我對范先生這個人的看法。對我來說,范先生這個人是個謎樣的人物。我佩服他的視野開闊、知識廣博與分析精闢。我也受到不少的啟發。但是,話說回來,我卻也一直對他有些直覺的心理隔閡。我不確定他會不會太語不驚人死不休,會不會太喜歡做一些先知式的重大判斷。我甚至不免會懷疑他的真實政治立場。他也許是個純粹的政治評論家,但是,他有沒有可能其實是CIA的代言人呢?這我難以下斷言,不過,心中難免有些疑慮。如果是後一種情況,那麼,我們對他的建言就要更加審慎,否則可能被他賣了,我們還在替他數鈔票呢。

2022危機年的說法,不免讓我想起當年的“1995年閏八月”的提法。兩者是否一樣都是危言聳聽呢?

上面的懷疑,當然可能完全是我的瞎疑心。我會瞎疑心,是因為他的議題太過重大,而他對前景的推論又是那麼灰暗。我本能地希望他所提到的這一切危機都不會發生。但是,我卻又無法直接反駁他的推論(而只能對其準確性提出質疑)。也就是說,他的警告也有可能是先知的警告,是給我們自救的重要的一絲機會。如果是這樣,我們能不審慎面對嗎?能不努力循著這樣的警告做出因應思考與反應嗎?相對於這個議題,我們現在大家所爭論的韓、郭之爭,或藍綠之爭,竟然有點“蝸牛角上爭天下”的況味。也或許兩個議題並不是無關,而是應該有個大小順序之分。或許應該是在兩岸議題的思考框架與大體結論下,再來討論選舉。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iag&aid=129318282

 回應文章 頁/共 11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沒有我這個人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9/09/29 16:50
余東海說:中國歷史是儒家寫的,或者說,是知識分子寫的。
孔子之前的史官,也是理所當然的儒家。見《春秋精神:一個
儒者的歷史隨筆》。
中國史官為記錄歷史,造文作字,是世界上唯一有同時有史官
制度及文字的地區。天竺的文字不知造於何時,但他們的文字
沒有用來記事,以至於沒有可信的歷史。亞洲、北非、東南歐
各國若無中國人遊歷,記錄各國人口、戶數、物產、距離中國
京師里數及各種事情,這些地區根本無歷史可言,甚至各國之
間的地理方位都無法知道。要找信史,只能在中國史書裡。
出岫閒雲(chiag) 於 2019-09-29 17:25 回覆:

太史公司馬遷評價儒家是「博而寡要,勞而少功」意思就是學問東西很多但是要領精華很少,要做的事情很多,但是成效不佳。原文是 「夫儒者以六藝為法。六藝經傳以千萬數,累世不能通其學,當年不能究其禮,故曰「博而寡要,勞而少功」。」太史公其實就是在批評儒家不務實,太多虛頭巴腦的東西了。(網路引文)

一般認為司馬遷應該比較接近道家,而不是儒家。

印度需要中國人的歷史記錄補足其某個時期的記錄之缺,不宜把這件事擴大成中國人的歷史可作為世界歷史的標準本。


Taiga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9/09/29 15:54
基隆山原名叫「雞籠山」,因為它看起來像「雞籠」,但九份、金瓜石的人都叫它「大肚美人山」。為什麼會這樣?因為看這座山的人站的「角度」不同所致。

日本有部很有名的電影叫《羅生門》,明明是同一件事情,但不同的人說起來都不一樣。都有「事實」,也都隱藏了對自己不利的部份,因此,所謂的「真相」就拼湊不起來。

台灣有個很有名的電影導演,拍了部描寫自己年輕的時候往事的電影,他把自己高中時去嫖妓的事實都拍了進去,「真」是夠「真」,問題是,我花錢知道你年輕的時候去嫖妓,這對我有何益處,這對社會大眾有何益處。我看完電影後心情糟透了,噁心透了。此後,他的電影得了再大的獎,我一概敬而遠之。

自然科學,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可以「求真」;社會學科的性質和此不同,它不會有「真相」,而且有時不知「真相」比知道「真相」要好。歷史是社會學科,當然不會有真相。這就是為什麼綠營的人非要掌握歷史「課綱」主導權不可的原因;相比較之下,綠營的人對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的課綱興趣缺缺。

沒有我這個人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9/09/29 08:34
〈西方古代伪史的基本逻辑——变色龙〉
http://www.globalview.cn/html/culture/info_25327.html
文行先生的結語發人深省:
西方古代伪史形成的基本逻辑是:中国编年,个人写作,时代
选择,科学建构,伪托古人。……
中西方历史形成的基本逻辑是不一样的:中国古代历史是实录
史,西方古代“历史”是建构史。不揭露西方古代伪史,就难
以彻底终结疑古。

劉仲敬說:華夏歷史是“建構”的,這就說明了劉先生的書不
可信。中國史官講究信史實錄,可以拿命去維護史書記載的真
實。西方呢?有哪個歷史紀錄者?伏爾泰都說:在他之前五百
年,歐洲沒有人識字。連國王以下的貴族都不識字,會有書本
嗎?那些號稱是古希臘古羅馬的歷史書,充其量不過就是近代
寫的故事書而已,連歷史小說都不能算。“建構”徹頭徹尾是
西方的概念,完全不適用於中國歷史。
出岫閒雲(chiag) 於 2019-09-29 13:08 回覆:

我稍微解釋一下建構論。


(1)知識是行動者主動建構的,不是完全被動接受或吸收的。


(2)知識是行動者經驗的合理化或實用化,不只是記憶事實或真理。


(3)知識是行動者與他人互動與磋商而形成的共識。


建構論本身還在建構中,並不是已經發展完熟的知識論。還有一些根本的疑問還沒有獲得解決。建構論與實在論(realism)大體相異,至於是否完全相反,就涉及對建構論的看法。有些建構論者並不完全否定實在論,有些則是完全否定。後者比較容易被質疑。但是,前者的問題則是:兩者應該在哪裡分歧。


不要扯太遠了。先回到這裡的爭議。我對無名氏先生所暗示(因為他只是引用文獻,並沒有明白陳述)的觀點是不以為然的。簡單說,所有的歷史都是被建構的,或者,至少是具有建構的性質,而不是純然客觀的描述。所以,西方歷史也是被建構的或是具有建構性。如果暗示西方歷史是“信史”,中國歷史是“建構歷史”,那就是沒有弄懂建構論者的真正想法。當然,就如前述,有些建構論者會試著區別哪個建構比較可能接近客觀真實,哪個則否(這暗示他們還是沒有完全拋棄實在論)。但是,有些徹底(radical)的建構論者可能認為這種區辨是沒有意義的。總之,暗示西方歷史沒有建構性、是完全客觀的記錄,這會是笑話。


至於強調中國才有信史,這我當然也同樣不能接受。中國歷史也具有建構性。


不過,我比較偏向部分接受實在論,也就是在歷史建構中仍然有是否較接近真實的區別意義。


那麼,中國歷史是不是比較背離客觀真實呢?我認為這沒有辦法籠統比較。但是,以近代史來說,我比較認為中國歷史的主觀性(也就是建構性的一種可能特徵)較強。


以比較極端的例子來說,好比現在大陸一些抗戰史的電影,被稱為神劇,就是過度誇大中國方面的抗戰意志與勇武氣質。當然,這不是歷史。但是,社會的氛圍其實是互相影響的。在這種民族主義氛圍裡,想要客觀描寫史實,不只是很有壓力,實際上是違背個人主觀意向的。也就是說,作者自己就不會朝某個方向去運用觀點、捕捉真實。即使是沒有明顯外在指令,也很難跳脫思維囿限。


順便一提,強調中國史家如何堅持節操,寫出真實歷史,我對此是高度懷疑的。一則,這種歷史家其實也是鳳毛麟角,而且,即使是這種堅守節操的史家,寫出來的是不是就是客觀真實,仍然是問號。好比最近過世的史明先生,他目前在台灣綠營人士的心目中聲望高到極點,成為了台獨教父。但是,他寫的台灣人四百年史,我還是不認為是非常貼近客觀真實的記錄。


華夏世界的歷史建構
2019/09/27 15:07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85275

劉仲敬認為

五胡亂華並非境外蠻族的入侵,而是中原大戰不斷引進外圍蠻族武士來支援的自然後果。就會發現,儒家的教義和政治理想其實是周政(封建主義和多國體系)的產物,但卻發展為以為用單純的道德約束就能保證帝國的和平、並避免暴政。就會發現,大一統其實是散沙順民社會的編戶齊民,而盛世(唐、清那樣的世界帝國)是戰鬥力的喪失,是秩序消耗掉的餘燼,是古典華夏文明終結於吏治國家,而以後的每一次重啟都依靠蠻族的闌入。

華夏文明的演變,乃是一種每下愈況的變化;從春秋戰國到秦漢、再歷經魏晉隋唐、兩宋明清,我們可以清楚看見一個趨勢,即構成社會的中堅團體——國人、宗族等等,隨著一次次的社會清洗而逐漸消滅;進入近代之後,華夏社會已經變成「原子化的個人」組成的鬆散群體,無力抵抗外來秩序的控制與統合。


中國窪地
2019/09/27 14:59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68302

劉仲敬看起來

帝國不過是窪地!

儒家士大夫眼中的帝國盛世,正是內亞秩序抵達中國的起點,

當它被中國窪地消耗之後,就變成文明的灰燼。

在反帝愛國的宣傳下,我們通常把西方殖民主義的入侵視為惡,當然中國的官方教育,則把同樣來自西方(蘇聯)的共產主義的入侵,視為對中國的拯救。然而在劉仲敬看來,無論其善惡,它們同樣都是在內亞勢力主導的東亞天下秩序解體後,一波秩序替代另一波秩序繼續主宰東亞的結果。


溥儀不會認為他是中國人
2019/09/27 14:04
1932 年日本幫助溥儀在中國東北成立滿洲國。站在日本的立場,當然可以說這是個被日本控制的傀儡政權。但站在溥儀的立場,也可以說日本幫助滿洲國在他的祖先發源地復國。所以溥儀絕對不會認為原來的清朝是中國,他也不會認為他是中國人,所以在他的角度滿洲國就是清朝復國。溥儀被當中國人坐牢,他只會自認他是因為亡國而坐牢,他絕不會自認他是中國人。

地球是圓的球體
2019/09/27 13:41
地球是圓的球體。真正的中心當然是在地心內部。若談地球表面,任何地方都是中心,也都不是中心。所以把自己當成中心叫自大而且沒常識。中國歷史上叫自己中原,就是自大而且沒常識。「滿洲」(Manchu)是皇太極創造的詞彙,最初的意思指的是結合滿洲人、蒙古人、朝鮮人、生活在遼東但已經滿化的漢人等新的人類集團、一個想像的共同體。「滿洲」(Manchuria)一詞也是英語系國家用來稱呼今日包括中國東北、東蒙古和俄羅斯遠東在內的土地。

ㄓ劉仲敬的滿洲國
2019/09/27 13:10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15574

書跳出古代東亞的王朝譜系和20世紀的中國中心正統觀,也不以「東北」這種「地方」身分來書寫,而首次以「滿洲」這塊土地為中心,縱向書寫它從上古時代到20世紀的二千年歷史,並橫向剖析它的獨特性和憲制演化。

出岫閒雲(chiag) 於 2019-09-27 13:29 回覆:

我不排斥嘗試以不同的中心觀點論述。但是,任何的中心觀點,都同樣有其囿限。以滿洲為中心亦然。

再說,“「滿洲」這塊土地”本身就可以是充滿疑問的概念。”滿洲“一詞恐怕是非常晚期才出現的,早期有各種不同的名稱與範圍。當決定稱呼其為滿洲時,其實已經又暗含了其他的觀點限制。不僅如此,可能因為這個地區的政治連貫性很低,更難產生系統的論述。


清對不同的統治地用不同的政策
2019/09/27 12:12

在中國使用漢文,是因為清認為若想長期統治漢人,用漢文比較能長治久安。因滿人的發音系統跟漢人不同。所以搞了個漢語胡音,規定官話必須用這種發音,此發音最後演變成現在的普通話。所以是漢人牽就滿人而被胡化。我不否認滿人也有被漢化,但這是為了要滿清長期統治漢人而實施此制度,不等於滿人想當漢人,這是統治手段。

滿清統治蒙古的方式,則是籠絡利用蒙古貴族,不斷派遣宗室女子和親,甚至包括皇帝親生公主在內,以所謂滿蒙聯盟共同壓制漢人,這就是「南不封王,北不斷親」。而且分內蒙古為四十九旗,外蒙古為八十六旗,嚴禁牧民越過本旗遊牧,否則直接處罰該旗王公。讓蒙古人既不能越界遊牧,又不可能南下侵掠搶劫,所以清時蒙古對天災的抵禦能力,竟為歷朝草原民族最弱,一遇災荒只能活活等死。而且在蒙古力弘揚喇嘛黃教,對喇嘛給予種種優待,即「崇釋以制其生」,同時禁止蒙古人接觸漢文化,包括蒙古王公在內,也不允許聘請漢人書吏學習漢語漢文,收藏漢文書籍,以此愚民政策來穩定自己統治。

出岫閒雲(chiag) 於 2019-09-27 12:53 回覆:

滿清當然對不同地區有不盡相同的政策。這沒有什麼奇怪或特別。重要的是,今天,你看到哪個滿清皇室維持著滿人的生活模式?

你說他們是為了統治方便所以漢化。這我不反對。但是,這又意味著什麼呢?在Hoffer的”群眾運動“一書裡就曾經強調,群眾的領導者,其實常常是群眾的跟隨者。他並不常常能帶領群眾走向他所要的方向,而是順著群眾要走的方向走。究竟誰領導誰,很難有個究竟的答案。

總之,事實就是,滿清皇室、乃至整個滿族都高度漢化了。至於口音,那只是細節。


Taiga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9/09/27 08:00
版主:“清初三聖”都有極佳的漢學功底,書法好,還能作詩,對儒學經典知之甚詳。

感謝版主幫我回覆,版主回覆得比我的回覆好得多,所以我就不再嚕嗦。但不知這「清初三聖」是哪三位?

版主的話讓我想起「納蘭性德」這個人。一個清初的滿人,但他駕馭漢文的能力真的讓人嘆為觀止,不可思議。
出岫閒雲(chiag) 於 2019-09-27 09:21 回覆:
清初三聖指的是康雍乾三朝皇帝。這個用法不是我所創,但是,現在並不常用。
出岫閒雲(chiag) 於 2019-09-27 12:59 回覆:
我之所以舉清朝皇帝為例,是因為他們同時也是滿族的象徵。他們的漢化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頁/共 11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