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批判 VS 謾罵:對待蔡政府的態度議題
2018/06/27 22:55:39瀏覽4214|回應11|推薦13

由於蔡政府的一些較激烈的改革措施,特別是兩岸、年金改革、能源與用人等政策,造成極大反彈,坊間對蔡政府有強烈的批評聲浪,有些言詞甚至是極盡羞辱。對此,我實在不能苟同,只是也不知道應該如何勸阻。稍微試過,的確毫無效果。

但是,我終究還是對於一些謾罵言詞看不下去,希望在此至少提出我的不同意見。

必須先聲明,我不太同意蔡政府的一些重要政策,特別是包括兩岸與能源政策。但是,我以為,最近對蔡政府的主要抗爭,卻是與年金改革最有關。

對於蔡政府的年金改革,我的態度是,認為改革過於急躁,細部還有許多問題,而展現的態度又不夠謙謹,難免要被詬病。譬如說,李家同教授說的他將晚景淒涼,林萬億就直接嗆聲說,還有六萬多,不至於晚景淒涼。這裡至少有兩方面可稍作討論。

首先就是態度問題。淒涼與否,主要是主觀的感受,旁人實在不宜代為認定會不會覺得淒涼。如果像那些大企業主,月入以億計,而有一天卻只能夠每月領到6萬多,他會覺得好過嗎?李教授當然不是企業主,但是,他好歹也算是台灣社會中的少數菁英,要他的生活向勞工看齊,那是一種激進社會主義的想法。這種做法是有人做過,共產革命的初期,這種做法,甚至比這個更激進的做法都有。但是,結果呢?結果非常不好。如果看過齊瓦哥醫生小說或電影的人都不難注意到,俄國在共產革命初期,發生過什麼事情。有錢人家的房子、財富被分給了窮人,這好像是促進了社會正義。但是,在一些人的心中,這是很深的傷痛。他們也許因為被鎮壓,所以聲音不能發出來,但是,並不表示這種傷痛的感覺不存在。革命者也無權否認這種傷痛感覺的存在。

可能更重要的問題是:這樣的社會真從此會平順走向正義與幸福的康莊大道嗎?以蘇聯與共產中國,乃至所有其他共產國家來看,都並不然。中國在將富者的財富分給窮人以後,社會只是陷入集體更貧窮的狀態。為什麼?一則,資本被分散了,不足以用於投資興利;再則,社會菁英受到壓迫、限制,難以展現長才,很可能也失去創造利潤的動機。

台灣當然並沒有做得像那些共產國家那樣極端,但是,現在的蔡政府的確像是在進行一場社會主義革命,雖然尚未流血,卻毫不謹小慎微。蔡政府就像正義使者那樣,驕傲地揮舞著正義之劍,想要一下就砍倒被認為腐敗、不正義的舊勢力、舊制度。打倒舊勢力,他們毫不手軟,因為正義就在他們這一邊。社會主義革命者似乎也是抱持這樣的行動心態。但是他們是否真為社會帶來美好的果實?實在是個大問號。可以確定的是,這種改革付出的成本很大,效果卻通常很有限。

不過,接下來,我要檢討的主要是批評蔡政府的一些過激言詞與行動。除了集會抗爭,一些人甚至使用台灣話的三字經,還有許多其他難聽話訶責蔡政府與綠營人士。對此,我實在不以為然。首先,我不認為蔡政府的改革如果有弊病主要是出於主觀上要故意為惡。改革者有主觀思考上的局限,這絕不宜和主觀要為惡相混淆。

如果批評者將主觀思考上的局限和主觀要為惡相混淆,很可能會做出過當的反應。再說,當真遭遇到主觀要為惡的情況時,要怎麼應對?

我以為,二二八的悲劇部分就是因為過當反應所造成。之所以會過當反應,就是解讀不當,將主觀思考上的局限和主觀要為惡相混淆。

說是“主觀思考上的局限”,語意其實並不完整。對問題的較恰當說法可能應該是:在一種困難(特別是兩難)情境下,從特定立場出發者基於有局限的思考對問題情境的不盡妥善的反應。

當然,或許這裡的不盡妥善,暗藏著作為行動動機的仇恨或積存的不滿心理。但關鍵是,困難本來存在,並非完全是出於杜撰、憑空臆想。而問題的解決本來就很困難,難有簡單途徑。

總之,儘管我認為蔡政府在年金問題上處理得並不盡妥善,但是,並非完全情無可原。從而,對於年金改革措施的批評也應該有所節制。大概很難有完善的解決方案。很可能,即使客觀上真有完美解決方案,也還是會有人主觀覺得不滿。

有些人可能覺得,即使我的反應是有過當,但我只是一個小民,過當又怎樣?

問題是,一種非理性的集體情緒往往帶來很糟糕的結果。改革可能因為抗爭阻力過大而前功盡棄,或者,社會因此陷入動盪不安。要避免發展出非理性的集體情緒,人人有責。領導者操控集體情緒的能力終究有限,尤其當他們還忙於其他改革議題時,我們更指望不上他們。

最近發生了一件不幸的刀傷事件。一名老者,因為不滿他人政治異見,憤而行兇。據報導,行凶者就是不滿蔡政府的人。這不是好兆頭,我們絕不希望這種氣氛瀰漫。但是,要遏止,就要從大家的想法上做調整。

我們對於異己者、異議者,有沒有懷抱更多的寬容、尊重?有沒有嘗試設身處地、同理心地去理解他們的心理與行動?我們恐怕普遍缺少這種心懷。而這是我們社會的一項危機。

我們在對待異己者、異議者方面,還很欠缺寬容與尊重,這是很遺憾的事。民主如果缺少寬容與尊重,就容易變成多數專制,或者更糟糕的,變成群際對立與對抗。如此,台灣又能有什麼好的前景呢?

要批判,批判可促進進步。但是,避免過多的情緒、避免流於謾罵。對於異議者還是應該多給予同情的理解。對異議者能“同情的理解”,是社會能進步的重要條件。我們因為欠缺這種習性造成許多不必要的悲劇。往後,為要致力於免除這種悲劇,也應該力求做到對異議者的同情的理解。我期許我們大家一起來努力!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iag&aid=112873387

 回應文章 頁/共 2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njmozart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8/06/27 23:24
不要唱高调, 出乎爾者反乎爾.
出岫閒雲(chiag) 於 2018-06-28 09:13 回覆:
我自己未必能做到理性批判,但是,理性批判仍然是我們大家應該朝向的方向。
頁/共 2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