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我為什麼批判傳統中國社會文化結構?
2018/03/21 17:00:33瀏覽1771|回應1|推薦9

有網友遺憾地問我為什麼總要批判傳統中國社會文化結構,特別是批判儒家的人本思想。對她的質疑,我也感到幾分遺憾。

首先,我並不全面否定儒家與其人本主義思想,而是批判其不足或偏頗之處。而批判不宜等同於否定。多批判、少否定,對社會應有裨益。我不但不是要全面否定儒家與其人本主義思想,反而是要在批判的同時,暗示中國的這一重要優點。

傳統中國的社會文化結構有無缺失、偏頗,當然有。至於是甚麼,那就各有說法。典型的批判關乎法治。我也認為傳統中國社會法治之不足是重要問題之一。法治雖不保證正義,但是可避免淪於過度的不正義。

那麼,儒家思想是否會促成過度的不正義呢?應該不會。它恰是一種重要的調節力量,可使不正義免於過度。從而,社會得以維繫。但是,儒家思想作為維護正義的力量,同樣有其缺陷。首先,它對法治的發展產生某種阻力。它太依賴人的道德自主力量,而忽視外部法律制度框架,乃至宗教的力量。也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到儒家思想做為一種人本主義思想所帶來的問題。

我以為,傳統中國文化主流是人本思想,卻與近代西方從神本轉向人本,並互相摻雜的所謂人本,有很大的不同。也可以說,中國社會不是缺乏人本色彩,而是人本本身可能有缺陷,在主張人的主體性的同時,人性需要被昇華,但卻常缺少支撐架構,尤其在現實條件惡劣時。

人本排斥外在架構。但是,少了外在支撐架構,人性卻可能被"自然"欲望所限。

基督教的神,既外在又內在,但基本上基督教是一種外在框架。它支撐人性昇華,成就許多美好。史懷哲的榜樣只是其中較著的一例。但它同樣也可能限制某些人性面。以最近基督教反對同婚而言,就有可能是對人性的一種限制。

我自己有一套矛盾律的思維,大體近似於認為事無完美。基督教在歷史上對西方、對世界產生很重大的貢獻,但是,終究不是沒有可爭議點。譬如人類學者M. Mead對清教徒式的兒童教養方式所做的抨擊,可見從現代自由化觀點看,後者就難被認同。

Max Weber曾提到基督(新)教的焦慮感問題(主要因為世俗與神聖世界的對立觀,以及人必須面對審判)。這可能既是西方進步快的原因,本身卻也帶來心理壓力。

佛教可能意味著對印度教的一種人性解放的心靈革命。禪宗可能是人性解放的一種極致。所以,我認為禪宗非常具有人本色彩。但是又不同於儒家(是否受到儒家人本精神影響,倒是值得思索)。

我以為,禪宗思想也強調以人為中心,但是重視人人成佛的境界,並認為佛心乃人人本具,肯定人存在的價值與尊嚴,並重視個人思想的自由

禪宗的人性解放,如果有問題,我以為是太個人主義與唯心論,缺少對現實社會的審視、批判與積極改革意圖。

現代佛教,我認為一部分是受到基督教精神的洗禮。好比佛教辦大學,應該是受到基督教辦大學的影響。

幒之,我深深相信,每種思想系統各有所長,亦各有侷限。問題是,我們社會裡的人,容易偏於一面,要嘛只見其好,要嘛只見其惡。而彼此也往往拒絕互相傾聽。我們社會缺少深度溝通、或者說拒絕真正溝通。頗令人遺憾。

我之所以屢屢會提到傳統中國社會文化結構的問題面,有兩層意思。一方面,我確實認為這些問題存在,也因為有這些問題,我們才看到現實中的那些負面現象。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人似乎因為看到負面現象,就走向反中之路。有些人則秉持民族主義精神,拒絕承認問題,或對問題作完全不同的解釋(通常是將問題原因外在化)。看到同樣或類似的問題表象,卻因為不同的歸因,帶來迥異抉擇。我堅持認為,這些負面現象或悲劇,主要不應歸因於少數幾個領導人,而是結構性問題的產物。不改變結構,不能真正徹底改變體質。再怎麼口誅筆伐那幾人或那個(些)黨,意義非常有限。(就此而言,我對李敖的診斷是頗不以為然的。我認為他將問題過度歸責於國民黨與老蔣。而他能得到當今台灣坊間這麼大的讚譽,我認為部分是此刻台灣的特定思潮、乃至偏見所致。)

我所看到的負面現象,使我對於那些一味高揚傳統文化的聲音也不以為然。所以,錢穆式的觀點也有其侷限。他們把問題做了奇怪的歸因,與傳統文化切割。特別是對儒家思想,錢穆式的見解強調其美好,而認為它與問題現象基本無關。我則以為,儒家思想不是目的論式地直接導向問題(譬如,儒家思想絕不鼓勵作奸犯科行為的發生),但卻可能間接通過對某些制度的影響而導致問題,譬如對法治制度的影響。更重要的,如果現實條件不利於人性昇華,儒家思想中的主體性原則就可能不利於維護社會紀律。

反中者與擁護傳統派大體相反,他們傾向把負面現象視為中國社會的本質,所以,既然看到了這些負面現象,當然就走向反中。這種反應,看似合邏輯,實際卻太淺薄。

而我之所以一再訴說這些問題現象,一方面固然表示承認問題的存在,但是卻要給出不同的原因解釋。我想要對那些台獨、反中人士指出中國社會文化的潛能,因為它的主流是一套人本思想。

我的目的是要提出一整套論述,切中肯綮,打破雙方的偏執。中國社會固然有問題,卻未必是一種絕望的狀態。反之,獨派可能看見西方或日本的美好,卻也囿於未見其短。

總之,做為中國人,我們不宜自我否定,更不宜連自己是中國人都拒絕承認,那無補於事,不能真正解決問題。面對問題、釐清問題性質、正本清源,才是我們應走的路。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iag&aid=111244592

 回應文章

出岫閒雲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8/03/21 20:01
我也曾嘗試指出,人本思想易鼓勵主觀認知。近代科學所強調的客觀性,不只是在科學研究上有積極意義,對社會生活其實也很重要。但是,人本思想傾向肯定主觀認知,也就不太會關注檢視是否符合客觀性原則。客觀性固然與科學發展有關,但是,我認為其源頭在於:客觀原本意味著用上帝之眼看事情。人心中有上帝,並嘗試"角色扮演"上帝,從而體會到客觀。人本思想家則較少會有這樣的嘗試,也較難體會客觀之為客觀。缺少客觀認知習性,對化解社會衝突不利,對提升共同理性認知能力也不利。因為衝突產生情緒,情緒摻入認知,理性就退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