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輕便路與輕便車
2013/12/06 10:35:06瀏覽4669|回應0|推薦3

輕便路與輕便車
  九份有一條路,路名「輕便路」,曾是九份最繁華的路段,介於基山街與汽車路之間,原是輕便車(台車)行走的道路。目前,除城隍廟後面一段,因汽車路拓寬而毀損外,其餘路基大致完整。
  昭和6年(西元1931年),為解決九份山區交通問題,建造由瑞芳經九份,到金瓜石的輕便車道,利用人力推動台車,既載貨也載客。民國43年(西元1954年),拆除鐵軌,結束二十多年的營運,也使輕便路逐漸沒落。
  我對九份輕便車,尚有模糊印象;不過,記憶深刻的是小學二年級時,跟隨母親返鄉探親,從山腳到苑裡的一段,就是搭乘輕便車。猶記當時兩車會車(拚車)時,我們必須下車,車夫將台車翻離軌道,讓載貨的台車通過後,再將台車置於軌道上,繼續行駛;遇有緩下坡時,車夫便跳上台車邊,用木棍剎車,直到終點。
  輕便車,是日治時期台灣最普及的交通工具。光復後雖仍有部分地區使用,但其後迅速由汽車取代;所以,五十歲以下的人多半不知「輕便車」為何物?遑論有搭乘經驗。據書籍記載,在臺灣最後消失的「輕便車」,是民國63年的烏來;所幸,烏來仍保留老街到瀑布一段1.6公里的軌道,但已經不是用人力推車,而是機車頭牽動,主要作為觀光之用。
  曾應邀至林務局新竹林區管理處演講,該處葉課長贈送「烏來台車時間旅行」乙書,這是我看過介紹台車,最為翔實的一本,因此興之所致,數天內即已閱讀完畢,從而得知「輕便車」不只本人所知道的那種而已,還有其他種類;同時也了解「輕便車」的由來、路線、行駛狀況,以及車夫的工作與生活,讀來興致盎然,足以讓人增加對臺灣歷史的認識。
  烏來是臺灣發展觀光的先河,輕便車座位早已不是木箱或木板凳,而改用可以靠背的籐椅,並加設遮篷。當時,用來作為觀光的台車,深受客人歡迎,台車緩慢推動時,旁有小販隨行,向觀光客兜售紀念品;行經簡易木橋時,還會讓觀光客心驚膽戰;有時因為熱脹冷縮,造成車軌「高低檻」而「落馬」(九份人稱「敗馬」,台車脫軌之意),還會使人受傷。

  九份的發展與烏來有別,但最後都以觀光為主。如今,前來九份旅遊的觀光客,盛況甚而凌駕烏來之上;可惜九份老街,沒有太多可發「思古幽情」的設施,如果能在輕便路之上,再舖設輕軌,恢復過去由人力推動的輕便車,讓現代人體會上一輩的主要交通工具,或許還可以增加九份的觀光價值。

九份西洋樓-九份仍保有部分當年「好額人」的住家,這棟位於昇平戲院西邊10公尺,在輕便車路的西洋樓,現在開設一家名叫「天空之城」的茶房。

輕便車站-位於昇平戲院東邊10公尺,是當年九份輕便車的車站,現在開設一家名叫「古窗」的茶房。

分水櫃-在輕便車站對面山壁上的奇特東西。九份未設自來水之前,飲用山泉水,將水先引到「分水櫃」,再每家一小出口,平均分到每戶人家。

輕便車山洞-位於頌德公園西邊10公尺,是當年輕便車前往白瓠湖(瑞芳方向)的山洞。

輕便車山洞-位於頌德公園西邊10公尺,是當年輕便車前往白瓠湖(瑞芳方向)的山洞。

( 在地生活大台北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hsia1113&aid=9780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