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美化道路
2019/06/13 22:30:18瀏覽1861|回應0|推薦68

美化道路
      九份對外交通,主要靠102號縣道,這條道路興建於昭和12年(西元1937年),起初稱為「瑞金自動車路」,意即:瑞芳到金瓜石的汽車路,原是一條單線雙向的碎石路,類似今天的「產業道路」。台灣光復後,才開始作為客、貨運輸之用。
      早年,九份人要前往台北或宜蘭等地,須搭乘公路局「往瑞芳」的班車,再從瑞芳坐火車抵達目的地。印象中,公路局的車輛都十分老舊,行駛在碎石路上,發出嘎嘎聲響,車體好像就要四分五裂,坐在車內顛簸不已;遇有對向來車時,還得找一個稍寬的路面暫停,等待會車後再行駛;因此,九份距離瑞芳僅5公里路程,也得花上半個小時的行車時間。從今日的眼光來看,類似這樣因陋就簡的道路,只能說「有路可通」而已,實在稱不上具有運輸功能,遑論美觀的道路。
      民國51年,國軍在九份山區建造飛彈基地,這條道路始由工兵部隊拓寬為雙線道並舖上柏油,九份人終於有了一條舒適、安全的回家之路,公路局也因此使用較新型且座位較多的車輛。當時,乘客總是喜歡選擇可以欣賞海景的靠窗座位,一方面吹著涼風、一方面遠眺一望無際的大海,有些外來客乍見九份山海交錯的景致,常不自主地發出「哇」的驚嘆聲。民國60年,九份黃金淘盡,人口嚴重外流,街道宛如「死城」;不料,這種蕭瑟景象卻引來畫家青睞,也吸引不少電影業者到九份取景,包括日本知名導演今村昌平(1926~2006)在1987年所執導的「女衒」,部分場景就在九份拍攝(註一)。
  1989年,侯孝賢執導的《悲情城市》獲得威尼斯影展金獅獎,國際間佳評如潮,使九份一夕暴紅,也引來眾多遊客,如今雖已歷30年但榮景依舊(註二)。特別是,近年慕名而來的外國觀光客,絡繹於途,因此九份在台灣風景區受外國人喜好的排行榜,經常名列前茅。地方政府為讓觀光客留下良好印象,除加派清潔人員清掃街道外,在前來九份的道路上,也作了一些美化的措施,包括:清除雜草、種植觀賞植物、拓寬道路…等;最值得稱道的是:沿路裝置具有九份特色的藝術品,讓遊客進入九份地界,便知道九份本是產金之地。
      九份這條對外道路,從日治時代的產業道路,到台灣光復後的客貨運輸,再到現在的觀光用途,可謂天差地別。如今,前往九份的遊客若搭乘大眾交通工具,可選左邊靠窗座位,除仍可遠眺美麗的海岸線外,也可以就近欣賞沿線的裝置藝術,真是賞心悅目。

註一:參閱【今村昌平在九份的遺跡】乙文。
註二:參閱【九份榮景依舊】乙文。

九份原是一個產金的地方,在道路旁擺放一個裝滿黃金的台車,作為象徵「黃金山城」的裝置藝術。

在前往九份的道路上,開闢一處大型停車場,出入口路面舖設水泥,十分寬敞整潔。

這是瑞芳到九份當中的一個招呼站,叫「九番坑站」,平常在此上、下車的乘客不多,但仍設置一個美觀的車站,背景就是美麗的海岸線。

從正面拍攝黃金山城的「裝置藝術」,背景就是海拔588公尺的基隆山。

前往九份的道路邊坡擋土牆,設置礦工工作的圖案,並裝上「歡迎蒞臨黃金山城」等字。

在九份車站旁的一棟房屋,原是日式宿舍,經過整修後仍維持日本風格,有懷古之意。

九份派出所的牆面裝設「九份」二字,表示九份到了,從這裡拾級而上,便可抵達昇平戲院及九份老街。

這張民國50年以前的老照片,當中有一條彎彎曲曲的道路,就是早年單線雙向的碎石路。(翻拍自鄭桑溪《九份往事》攝影集。)

這是光復初期行駛瑞芳到金瓜石的公路局班車,九份人稱之為「箱仔車」,當時汽車很稀有,拍照時還把它當作背景,前面三位小朋友能穿鞋子,算是家境不錯,他們若還健在,可能都已經七、八十歲了。(翻拍自文建會《九份口述歷史》一書。)

( 知識學習檔案分享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hsia1113&aid=127443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