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顏真卿談張長史筆法十二意之二--一些考證
2016/03/28 11:28:26瀏覽572|回應0|推薦8

顏真卿談張長史筆法十二意之二--一些考證

 

當我抄寫【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全文,寫到下面這一段的時候,心中疑惑之至,【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全文中的這一段似乎是憑空硬行插入的一段,前後文意無連貫。於是上網搜尋,果不出所料,這一段改寫了梁武帝談鍾繇十二意的文章。當然有如人體產生了排斥了。我讀古書能辨別,沒白費了。

 

這是顏真卿談張長史筆法十二意的原文一段:

夫書道之妙,煥乎其有旨焉。世之草者,皆宗二王、元常,頗存逸跡,曾不睥睨八法之妙,遂爾雷同。獻之謂之古肥,張旭謂之今瘦,古今既殊,肥瘦頗反,如自省覽,有異衆説。張芝、鍾繇巧趣精細殆同,神機肥瘦,今古豈易致意?真跡雖少,可得而推。逸少至於學鍾,勢巧形容。及其獨運,意疏字緩,譬楚音習夏,不能無楚。過言不悒,未為篤論。又子敬之不及逸少,猶逸少之不及元常。學子敬者畫虎也,學元常者畫龍也。倘善巧思,思過半矣。功若精勤,當為妙筆。”

 

 

這是梁武帝蕭衍談鍾繇十二意的原文:

,谓横也。直,谓縱也。均,谓间也。密,谓際也。锋,谓端也。力,谓体也。轻,谓屈也。决,谓牵掣也。補,谓不足也。损,谓有余也。巧,谓布置也。稱,谓大小也⑴。

字外之奇,文所不書,世之學者宗二王,元常逸迹,曾不睥睨⑵。羲之有過人之論,后生遂爾雷同⑶。元常谓之古肥,子敬谓之今瘦。今古既殊,肥瘦颇反,如自省覽,有異說说⑷。张芝、鍾繇,巧趣精细,殆同機神⑸。肥瘦古今,豈易致意⑹。真迹雖少,可得而推。逸少至學鍾書,势巧形密,及其獨運,意疏字缓⑺。譬猶楚音習夏,不能無楚。過言不悒,未为篤論⑻。又子敬之不迨逸少,猶逸少不迨元常。學子敬者如畫虎也,學元常者如畫龍也⑼。余雖不習,偶見其理,不習而言,心慕之歟⑽。聊復自記,以補其闕。非欲明解,强以示物也。倘有均思,思盈半矣

 

由於這段文字也寫在【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書帖中,我們推論本書帖也是他人所寫,只不過該書帖筆法極好,依然能當書帖觀摩,或臨摹使用。下一步我們要問,除了這段以外,其他部分是否為顏真卿所寫?從其中的用字與文氣來看,能夠符合唐人習慣。顏真卿確實以張旭為師。論十二意,述張旭習書歷史見解深刻,在沒有反面證據的時候,我的習慣就是假設這是顏真卿所寫。縱看古人,隨意添加己見,甚至托名寫作比比皆是,錯簡或穿插第三者所寫,此處就是梁武帝論鍾繇十二意這段文章,所在多有。【老子】究竟是誰,迄今無定論;《莊子》為多人所寫,寫作歷經極長時間添添補補也是事實;《尚書》僅剩斷簡殘篇,今本作者是誰?各有看法。【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如是看。我在前文介紹張旭書法特性所言依然有理。朋友可參考。

 

不管梁武帝的原文,或【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中的這一段,我搜查網路所有的白話翻譯,沒有一人是正確的。中文之難我們了解,不苛責。人們看不懂以後,望文生義難免。其錯何在?

 

其錯在於人們不知道王羲之當年書藝大成後,顧盼自雄。既不為文感謝啟蒙恩師衛夫人,更大言批評前賢張芝與鍾繇,張芝字伯英,鍾繇字元常,早於羲之百年生,羲之號逸少。王獻之字子敬。南朝時代,書家多愛子敬(獻之),薄逸少(羲之)

 

王羲之認為自己超越鍾繇(元常),與張芝雁行。也就是說,他認為張芝比他稍好一點,設若他肯池水盡墨的下功夫,張芝也未必如何。王羲之的大言,引起梁武帝的諷刺,稱之為過人之論。又說王羲之當年學鍾繇(元常),臨摹有板有眼,等到自己一寫,那些字沒做到「十二意」。寫得「意疏字缓」。意思就是鬆鬆垮垮的。所以王羲之講的話「過言不悒,未为篤論」,也就是白話講的,大言不慚,所說不實。

 

梁武帝蕭衍的結論是這樣:王獻之比不上王羲之,學他的書法如畫虎,虎猶在地,假如學飛天之龍的鍾繇(元常)化龍書法,那才能龍騰虎躍。王羲之不如鍾繇,明矣。

 

我並不真的同意蕭衍的看法。王羲之的書藝成就與貢獻都是不能拿來和此人或彼人來比的。王羲之除了書藝光輝外,在整理章草,演變草書上,成就斐然。他不是那麼謙虛才引人詬病。王獻之也有同樣毛病。

 

請參考下面的連結。作者貼出兩人考證了【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可惜證據尚不充足,卻不能說沒有一點道理。我的看法如上。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013c240100ciwd.html

 

個人書藝,從不與人比高下。這幾年字隨心轉。逐漸泰然而安。書法氣質變了,書法略有進步。若非抄書,還真無法發現全文中有干格的一段呢。抄書有益自不待言。今日之我已經決意遊藝人生,不涉世事了。人生不能執著於名利。王羲之自負書藝。欠了謙虛。看看這後人怎樣批評他了。若他謙虛一點,中華書聖,蕭衍有何話可說呢?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f2013e&aid=51626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