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亂談部落格馬太效應
2011/02/04 18:07:59瀏覽1219|回應3|推薦25

聖經的馬太福音第25章,有段話說:「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

這段話成為「馬太效應」(Matthew Effect)的張本,凡是指:好的愈好,壞的愈壞,多的愈多,少的愈少,都會被當成是馬太效應。
經濟學界將這拿去反應貧者愈貧,富者愈富,贏家通吃的收入分配不公的現象。

1968年,美國科學史研究者羅伯特.莫頓(Robert K. Merton)提出這個術語作為概括社會心理現象:「相對於那些不知名的研究者,聲名顯赫的科學家通常得到更多的聲望即使他們的成就是相似的,同樣地,在同一個項目上,聲譽通常給予那些已經出名的研究者,結果,研究成果越多的人往往越有名,越有名的人成果越多,最後就產生了學術權威。」

所以,在股市就會看到很多贏家全拿的結果,這種效應造就很多權證天王、期貨天王、股市大亨,或者是佔據產業界第一到第二名的大贏家。
在所得分配上,也會看到有錢人越來越有錢,先炒完股票,再炒外匯,順手炒個黃金加房地產,於是有錢人只會越來越有錢,窮人依舊一貧如洗。
在學術圈裡面,就會看到拼命衝SCI、SSCI論文發表或接國科會計畫的人,月衝越多,越接越多,讓後面的助理教授天天不睡覺還是追不上。
在宗教界也是一樣,香火越旺的寺廟就能吸引越多的信徒參拜,越多的信徒參拜,就能出現越多因為參拜之後轉運大賺錢的信眾。更不用說很多宗教大師座下也會有特別多的名人弟子為其護法。
在美食圈也是一樣,只要經過所謂美食家或美食部落格推薦的,沒有人不會去朝聖,於是排隊名店的人龍越排越長。
當然,每年能夠領到總統紅包或搶到頭香的,也很有馬太效應的味道,畢竟,這是比賽看誰比較能排隊或衝鋒陷陣,迥異於買福袋純粹靠運氣。

相同的,在寫新聞投書或搞部落格也是一樣的意思。
就拿我來說,有一陣子常在UDN寫部落格,只要有寫東西post,總覺得老被連到首頁,或被收到「名嘴電子報」。
一段時間下來,我倒不覺得自己是什麼「作家」,反而覺得這是典型的「馬太效應」,很典型的贏家全拿,當然,這也很容易被貼上標籤,被歸類為某種類型或特質的部落格。
就像我常投稿,有陣子被人批評是「投稿騙錢」,或是把報紙版面當成部落格寫,說真的,這無非就是投稿的頻率高,見報的頻率也高,當然,退稿的頻率也一樣低不下來。
寫得多一點,也會收到報社方面的來電邀稿,如果還要突發奇想的特別在文章註明:「這可是報社打電話來邀稿」,不免就有點那個孤什麼寡什麼……….我是說「稱孤道寡」,我可沒說是「孤陋寡聞」,千萬不要對號入座啊!

說真的,第一次看到文章刊登,第一次部落格連結到首頁,第一次拿到稿費還會感到興奮,第二次以後就變成邊際效用遞減了,到現在已經麻痺沒感覺了。

但是對於經常投稿槓龜的人來說,或者很難被udn管理員拉到首頁遊街示眾的人來說,心理就很不是滋味,變成馬太效應所說的:「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在這就不說那種酸溜溜的心理狀態了。

基本上,我是很誠實的,就算沒吃誠實豆沙包,還是一樣誠實。
就像我寫部落格,只要多寫,就有比較多的機會被拉到首頁連結一樣。
不寫,有誰要拉你上首頁遊街示眾啊?

憑良心說,不論是寫部落格或投稿,無非就是多寫多投多退稿,稿子退多了總會三折肱成良醫,也沒什麼特別的,尤其是比之許多成名的專欄作家,更是沒得比。
像我這種部落格搞不好一年的瀏覽人次,遠不如那幾個經常上電視還出書的成名部落客,顯見部落格界的馬太效應更嚴重,一堆網友都跑去參見這些成名部落客,誰要來看像我這種瀏覽率不上不下的無名小族,更不用說,那種相濡以沫,互相推薦到吹捧對方為天下第一部落客的呢?

所以,有些人對於曝光率太低感到心理不平衡,更是符合莫頓所認為的:整個社會對於「那些還沒出名的人則不肯承認他們的成就」。
不曉得這是不是一種對於酸葡萄心態的另類詮釋?

最後,附帶一提的是,udn每年都在參與華x盃的部落格大賽,我很好奇,這些參賽者在拿到大獎之後,有多少人還會持續經營的?而且還能維繫人氣不墜的?
應該是看不到馬太效應會在華x盃出現。

( 休閒生活網路生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engjackal&aid=4855033

 回應文章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老實說這篇寫的不錯
2011/02/18 15:19
部落格經營我覺得是要有心默默付出啦~
udn算是滿肯推的了~


張爺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股市達人也會忘了「滿招損」.....以及其他高調原因
2011/02/04 23:55

股票達人們之願意曝光,不外乎己種原因

一 他們以招收會員為主要獲利來源(可能是投顧或非法業者)

二 他們以影響人心在市場呼風喚雨為宗旨(譬如索羅斯)

三 真的賺了大錢,被書商和媒體死纏爛打,只好勉為其難供稿(例如陳進郎)

四 真的賺大錢,自信滿滿不怕人學,同時經營其他業務,為「和諧」媒體,並應付書商糾纏就爽快公開招數(譬如張松允)

五 財經媒體無日不造神,基本上若諸神隱遁,投機派對結束,他們也沒飯吃,所以股神不出,其奈天下蒼生何!

六 財經部落客愛分享的天性。



張爺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馬太效應
2011/02/04 23:07

都是馬太效應,不過成因不同,結果(贏家通吃)居然相同,就令人感到玩味:

寫書啦,唱歌演戲啦,品牌啦等創作或商品見榜會形成廣告效應,知名度與賣座彼此推波助瀾呈良性循環。

期權市場的獲利集中於少數,卻和曝光無關。相反的,期權贏家多半低調,受訪不但無助於操作,反而人怕出名豬怕肥,怕人跟單怕人學。

簡單講期權的市場是零和的,別人根本不會給你,天下要自己打。

不過,說到底我也不知道為什麼種種不同的博弈都會殊途同歸:贏家吃乾抹淨,一掃而空?!


好宅豬大叔(chengjackal) 於 2011-02-04 23:16 回覆:

這也是我覺得很怪的地方,怎麼會不同類型的事情,全部都是贏家通吃?

所以才提出來就教方家.

的確,那些玩股票賺大錢的原來都滿低調的,最近幾年又不太一樣,大家都開始出書,怕別人不知道自己很能撈.

只是部落格瀏覽率的贏家通吃,就很無奈了,因為被人推波助瀾,所以,小咖只會越小,大咖會越來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