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閱讀能不能很艋舺
2010/03/02 21:30:55瀏覽1451|回應0|推薦42

在寫這篇文章之前,有兩件事要放在前面說:第一、人生想作的事太多,但,不是作不完,就是沒時間作;第二、有時候,用自己的經驗當程度量衡,來衡量許多事情,總會造成一些謬誤。
這兩點前言看起來有點抽象,不過,感覺倒跟最近的一些事和想法,滿吻合的。
其實,這也不是甚麼大事,無非跟書有關,和工作有關的部分。
當然,想看的書太多,沒這麼多錢買,沒有太多時間看,這也是很符合上述的前言,只不過,我要說的不是這些。

一直在計畫想要舉辦一些小活動,讓學生對看書有興趣,或是增加圖書館的利用率,不過,礙於手邊有太多臨時交辦事項,或是某些常態性的業務,遲遲停留在想法,最近,決定卯起來幹,就算沒有想得太周全,摸著石頭過河總是甚麼都不幹要好得多。
有點想從「查資料比賽」開始,不過,這種活動要辦得起來,前置作業很煩人。
所以,就挑輕鬆的「閱讀競賽」開始作,反正,也就是利用學生的借還書習慣開始著手。

辦這樣的活動,讓我在猶豫一個問題,到底要辦業績?還是要辦出效果?
如果是前者,從數字管理著手,有很多戲法可以變,但是,閱讀或者說是「看書」的意義到底能不能呈現出來就是一個問題。
總免不了會被質疑:「意義是三小」?

先岔題舉這個例子。
記得小時候很喜歡到高雄市立圖書館借書,有陣子很迷小說,總是上午借下午還,一整天都在看小說,以為自己已經很能借書了,後來看到地區性的圖書館舉辦「閱讀比賽」,每個地區的冠軍,一年可以借到三百多本書,甚至還有上千本的紀錄。
在這種狀況的背後,最理想不過的就是,人家真的很能借書,又很能看書。
當然,也有一種可能是,一家子人的借閱數量總和。

但不管怎麼說,在這個現象的背後,就是我在前言第二點說過的:用自己的經驗來衡量,總會產生謬誤。
就像我一次只能吃掉一個大亨堡,但是世界級的大胃王冠軍小林樽,可以在競賽的狀態下, 一次嗑掉30個以上的大亨堡。
想來這些閱讀專家或高手,也有幾分小林樽大食的味道。

我個人是比較不懷好意的認為,基於閱讀競賽,比賽的是借閱的數量多,因此,這些冠軍得主也是在合乎競賽規範的狀態下取得勝利。
至於書看了到底有沒有放到腦子裡;或者說,經過咀嚼、消化、吸收,並且轉化或發酵成什麼東西,或許是有,但是,比例多高還是問題。
但是,對於主辦單位來說,已經滿足了上級所要求的數字管理績效,有效達成業務目標,考績能夠打到甲等。

我今天想在學校舉辦「閱讀競賽」,我要考慮的方方面面就很多了。
首先,要叫作競賽,那就是個遊戲,一定要有規則可供依循,還要公平,不然,遊戲不只不好玩,也會讓人不想玩下去。
最基本的遊戲規則,借一本書就是一個點數積分。

就像今天中午,有個聰明伶俐的國中生來跟我聊:「老師,有沒有可能會有人故意洗點數?」
我知道她的意思,她擔心會有人早上借下午還,一天借個十幾二十本,為個人為團體爭取榮譽。
說真的,這種榮譽不太值錢,班級組頂多只有一張獎狀,個人組最高只有三百塊新台幣的圖書禮券,我坦承手筆太小,是因為學校窮,我也沒挨家挨戶化緣。

在看過很多報社的地方版報導這種數量驚人的閱讀競賽之後,我自己來辦,就很不希望「以量取勝」的狀況一決勝負,理由一,就怕有聰明的學生會偷機鑽漏洞,大洗點數;理由二,真的借一堆書,看不完也沒意義;理由三,囫圇吞棗的看完,不用日久年深,不到兩周就忘記看過甚麼了。

不過,我還是要說,不能用我自己的狀態來衡量別人,就像有人一年可以借一千兩百本書,有可能人家受過速讀的訓練,或者說,人家是天才,只要翻書,就能過目不忘。
所以,日本人很喜歡出一些教你怎麼看書的書,號稱一個月能看五十本,照這種速率來看,一年看六百本不是問題。

話說回來,有時候看書是有目的性的,速讀就是一個增加效率的方法;但是,有些經典作品,大概就需要細嚼慢嚥;或者說,某些作為經典足以傳世的文學作品,也很需要細細玩味。
所以,看書跟翻書一樣快,如果不是天才,就是有目的性,或者說,書的可看度頗低。

因此,我就拿之前在看的賽局理論來設計遊戲規則,增加一點點難度,遊戲才會好玩,可能會有的漏洞也要堵起來。

這個遊戲規則的重點在於,只要學生挑戰的難度越高,拿到的積分就會越高。
那,借一本書算一點,兩本書當然算兩點,一天借還多次,就以兩點計算,請問:還有多少人願意將借書當成運動?
對於有心或有興趣閱讀的人來說,無所謂點數的問題,這些閱讀積點只是多閱讀的額外紅利罷了。
至少能避免在乎遊戲公平性的參加者喪失興趣,也增加有心從事投機者的成本。

當然,這樣的做法太過消極,所以,我也開始整理館藏的好書進行推薦,只要借閱館藏的推薦書籍,點數可以增加到7點,是不成比例的高,但是,為了預防學生擔心的「洗點」,這些館藏的推薦書籍,一定要借閱一周才能列入積分計算。
這對於只是想要抄捷徑贏得比賽的人來說,一周借兩本推薦書,一個月頂多只有56點,投資報酬率比每天借兩本書高不了多少。

不過,這對於圖書館來說,最大的好處就是館藏書籍的利用率可以增加,尤其是某些經典好書。
為了增加閱讀推薦書的誘因,只要對全校進行口頭報告,或繳交讀後心得,或將閱讀心得投稿校刊,能得到15到35點的積分,這些積分隨著門檻的難度增加而提高。
最高的獎勵是,參加校外的小論文競賽,只要得到第一名,馬上奉送兩百點積分,這可以抵得上借兩百本書。

基本上,第一名不是這麼好拿,也不是到處都有,所以,給的也不算多,畢竟,搞小論文也是圖書館業務之一,當然要鼓勵學生多多寫作。

講了這麼多,看起來很像把學生當賊看,想方設法在防堵學生偷機,事實上,學生給我的感覺是,他們相當在乎公平性的問題,不能接受偏袒,有作弊,有偷機,但是成人不去處理這些問題, 學生要鬧暴動都很容易,不像成人的世界,可以容許一些曖昧灰色,然後船過水無痕的一團和氣。

上述的是從消極面來看,但從積極面來看,有點門檻,有點難度,可以讓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孩參與挑戰,到底對於他們會產生甚麼正面影響,就看他們願意挑戰自己或同儕到甚麼程度。

基本上,這些設計的重點在於,希望不只是增加借閱書籍的數量而已,因此,在設計繳交心得報告的積分給的較多,無非是希望學生在閱讀之後,能夠消化而後發酵,寫出一點東西,養成閱讀與書寫的習慣。
不過,這種事情就要看運氣,因為,剛開始辦,成效如何有待評估,要看到效果,恐怕還要持續個兩三年才能知道。

如果,閱讀競賽只是要「衝」借閱「量」,不要說我這管圖書館的小職員作弊,修改我訂的章程,讓學生一次能借五本書,然後多採購一點像洋芋片一樣好吃的小說,學生也會像洗錢一樣拼命來洗自己的借書證,不要說借閱率會像猛爆性的成長,三年下來,篤定會破全國借閱紀錄的大書蟲。
我只能說,大人想要「猛假」,只會被孩子看不起而已。

話說回來,想要兼顧閱讀的質與量,還要讓學生願意動筆寫,只能借用賽局理論跟學生鬥法,最理想就是,圖書館的借閱率增加,學生也讀了很多書;最糟糕就是,借閱率沒增加,看書的孩子還是那幾個。
這些事情,不能只看天意,還得多宣傳,又得準備一些不會枯燥乏味的好書「請君入甕」,現在就看學生願不願意捧場了。

2010/3/5  聯合新聞網首頁,意見評論|城邦論壇

( 心情隨筆校園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engjackal&aid=3818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