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揭秘走出14位民國領導人的史上最牛學堂
2010/03/01 00:20:48瀏覽437|回應0|推薦1

<>  

  在中國的歷史上,在京畿之地天津曾有一個名叫「行營武備學堂」的講武堂。而就是從這個學堂中,走出了民國時期的十四位領導人。這個學堂的所在地是一個名叫小站的地方。因為這個名叫小站位於天津境內,於是這個小站人們都叫它天津小站。小站其實就是一個小鎮,由於「行營武備學堂」的存在,竟然讓當時的德國、英國、法國等歐洲列強,在它們所印刷的中國地圖上都會標注這個叫做小站的鎮子。那麼,這個唯一被標注的中國小鎮,到底有什麼樣的魔力能獲此殊榮呢?這還要從這個小站的地理位置及其歷史背景說起。

  天津小站位於天津南區,在天津鹹水沽南約十公里。甲午戰爭之後,袁世凱奉旨在此督練「新建陸軍」。清光緒二十一年,即公元1895年,袁世凱接替胡燏棻,在小站督練新建陸軍。他在原來十營近五千人的「定武軍」基礎上,又增募新兵二千多人,聘請了更多的德國教官,採取近代德國陸軍制度,組建步、馬、炮、工、輜等兵種,全部採用外國新式武器裝備,並制定新的營規營制、餉章、操典。袁世凱在小站設立了「新建陸軍督練處」。為了提高兵士的素質,同時控制軍事教育權,袁世凱還建立了步隊、馬隊和炮隊等隨營學堂和德文學堂,統稱「行營武備學堂」。

  在軍事裝備訓練方面,袁世凱雖然極力採用資本主義的先進技術,但是在選拔將領方面,仍因襲湘淮軍閥的舊習,「兵為將有」,專門培植依屬於自己的勢力。這不僅奠定了袁世凱一生事業的基礎,而且最後形成了軍閥集團。北洋軍閥集團是清末民初由天津產生和發展起來的一個武裝集團,這個集團曾經影響中國政局十多年,對近代中國歷史的發展具有巨大的影響。那麼,一代梟雄袁世凱為什麼選擇天津小站進行練兵?這塊只有方圓五十二平方公里的地彈丸之地究竟有何魅力能成為他眼中的風水寶地呢?

  天津小站,東臨渤海,處於大沽海防要塞與天津之間,距北京只有三百里地,它是天津的南大門,是大清王朝京師的屏障,這裡地域遼闊,交通也比較發達,而當時這裡人煙又稀少,因此最適合屯田養兵。早在明穆宗隆慶元年,即公元1567年,天津小站就成了一個駐兵的重地。清朝同治十三年,即公元1874年,直隸總督李鴻章又奉慈禧太后之命,派淮軍將領周盛傳,調兵七千人,由安徽合肥開到天津,鎮守大沽要塞。由於周盛傳致力開發小站,屯田練兵,以至於後來這裡由滿是鹽鹼的不毛之地變成了水網密佈、稻穀飄香、魚肥蟹美的「小江南」。光緒十年,即公元1885年,周盛傳病故,由其弟接手掌管小站軍隊。九年後的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小站軍隊奉調丹東,在甲午海戰中全軍覆沒。

  光緒二十年,即公元1895年,清朝在中日甲午戰爭中戰敗,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這大大刺激了中國朝野上下的自尊心,誰也沒想到一個泱泱大國會敗在一個彈丸之地的都東瀛小國手中,真是奇恥大辱!當時很多以科舉求進身的知識分子感到讀書已不能救國,因此紛紛投筆從戎,一改重文輕武為棄文經武。 朝廷中很多大臣也認為中國戰敗是軍隊技術、裝備不行,要以西方新式裝備武裝軍隊,重新訓練軍隊。於是,清廷星如火急招募兵勇,這樣,以曾國藩為首的湘軍、以李鴻章為首的淮軍和以左宗棠為首的毅軍應運而生,成為清廷精銳之師。但太平天國和捻軍起義被鎮壓下去後,這些軍隊也重蹈旗兵、綠營的後塵,訓練荒廢、紀律鬆弛、吸食鴉片、剋扣軍餉、饕餮空額、擾民有餘等不良現象,成為了當時清朝軍隊的難以治癒的詬病。因此當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時,這些軍隊在戰爭中全線瓦解,潰不成軍。朝廷上下深切地感受到再不訓練出幾支能征善戰的新式軍隊,統治就難以為繼。於是,清政府下令成立「督辦軍務處」,以恭親王奕訢為督辦,慶親王奕劻為幫辦,翁同和、李鴻藻、榮祿等人為會辦,開始著手編練新軍工作。袁世凱的小站練兵就是在這種大背景下產生的。

  袁世凱是一個靠心計、手段和權術起家的一代梟雄。當年由於其叔祖袁甲三對後來成為山東提督的淮軍名將吳長慶有恩、袁世凱在鄉試落第後投奔了吳長慶,隨軍進駐朝鮮,在那裡前後待了十二年。這期間他參與了鎮壓「壬午兵變」,幫助朝鮮政府編練了新軍,並出兵鎮壓了親日的「開化黨」等等。而就在這十二年中,袁世凱雖然聲色犬馬,劣跡斑斑,但也贏得了勇敢、果斷、知兵、足智多謀等讚譽,因此提升很快,並得到李鴻章的賞識,李鴻章認為袁世凱是「後起之秀」。淮軍作為李鴻章的嫡系人軍,自然受到李鴻章的格外重視,袁世凱正是看準這點,積極投靠李鴻章,兩人經常書信往來,袁世凱言必稱「李北洋」「李中堂」,甚至越級直接向李鴻章請示匯報。

  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前夕,袁世凱感到中日戰爭不可避免,而一旦戰爭爆發,中國難以取勝,於是向李鴻章提出回國養病,並得到批准。但袁回國後只到天津與李鴻章見了一面,就趕往北京打探消息。此後袁世凱感到李鴻章已年過七旬,在將要爆發的中日戰爭中必將碰得頭破血流,這樣一來他不得不另找靠山。而此時西安將軍榮祿正奉慈禧太后之命來北京參與編練新軍事宜,於是袁世凱使出渾身解數向榮祿大獻慇勤,榮祿此時也恰巧需要一個懂軍事的人才作幫手,兩人一拍即合。 袁世凱將自己在朝鮮時辦理軍事、外交的情況以及與李鴻章往返電報等,工整抄寫若幹份,編輯成小冊子分送朝中貴胄,還將別人編譯的西方兵書署上自己名字刊行,並送榮祿指教。他還經常給榮祿、李鴻藻等人寫信,報告軍情,議論戰局,受到李鴻藻等人的賞識,就這樣,袁世凱成為清政府編練新軍的最佳人選。光緒十九年,即公元1894年,朝廷命廣西按察使胡橘芬收編淮軍殘部,並招募新兵四千七百五十人在天津小站編練新軍。胡橘芬將這些人編為十個營,命名定武軍,編練工作剛開始不久,朝廷又命胡橘芬去督辦津蘆鐵路,因而編練大員告缺,不得不重新物色人選。「督辦軍務處」大臣榮祿、李鴻藻、翁同和聯名保舉袁世凱擔當此任,並說袁世凱樸實勇敢、曉暢戎機、頗有聲望等等。不久,朝廷頒布上諭,委派袁世凱督練新建陸軍。

  袁世凱到達小站後,成立了新建陸軍督練處,將定武軍改名為新建陸軍,並將兵額招足到七千二百五十人。分步、炮、工、騎四個兵種,以步兵為主,步兵分編為兩翼,左翼轄兩營,右翼轄三營,其餘炮、工、騎兵各一營。營以下編製為隊、哨、棚、相當於現在的連、排、班。

  袁世凱深知靠他一個人的力量練兵是遠遠不行的,就請來老友徐世昌幫忙。當年袁世凱在陳州仰山堂讀書時,結識了窮酸秀才徐世昌,兩人結為好友,並拜為把兄弟。後來徐世昌進京趕考,袁世凱還贈送了盤纏。此時徐世昌已飛黃騰達,成為翰林院編修。當袁世凱請徐來小站練兵時,徐世昌立即放棄了翰林院的官位來到小站,以報當年袁世凱知遇之恩。同時徐世昌也深知在「整軍經武」的形勢下,文官前途不大,棄文從武方能騰達。

  徐世昌來小站後,袁世凱給他封了個稽查全軍參謀軍務營務處「頭銜」。這個古怪的名字是袁自己想出來的,實際就是參謀長。袁世凱還請來另一位老朋友唐紹儀當軍中文案,相當於秘書長兼外交處長。接著,袁世凱又從武備學堂畢業生中物色到馮國璋和段祺瑞二人。

  馮國璋畢業後留校當教習,但他不安於位,投身於聶士成的武衛軍,並參加了甲午之戰。 戰爭結束後他到駐日公使館當武官,考察了日本軍事,回國後將自己編寫的關於日本軍制的兵書進呈聶士成閱覽。聶士成知袁世凱在小站練兵正急需人才,於是將馮國璋的書轉給袁世凱,袁看後大喜,將馮調到小站任督操營務處幫辦兼步兵學堂監督。

  段祺瑞於武備學堂炮兵班畢業後,被李鴻章派往德國學習軍事,回國後到威海衛炮兵學堂任教師。袁世凱將其調到小站任炮兵營管帶兼炮兵學堂任教師。

  王士珍於武備學堂畢業後,到正定主辦隨營炮隊學堂。甲午之戰中帶學生入朝參戰,後在聶士成軍中供職。袁將他調小站後任督操營務處幫辦兼講武堂總教習,後提升為工程營統帶。

  馮國璋、段祺瑞、王士珍三人到小站後成為袁世凱練兵的重要助手,以袁世凱署名的「訓練操法詳晰圖說」一書就出自他們三人之手。這三個人後來被人們稱為「北洋三傑」。這個說法的最初來歷。據說是一次德國教官在閱操時,看到三人帶兵訓練時的情景,於是揮鞭一指說「此三人者,堪稱北洋軍中之傑。後來人們又以各自性格將這三人形象化地稱為「王龍」「段虎」「馮狗」。

  除此三人外,袁世凱又陸續調來一些武備學堂的畢業生。如曹錕、段芝貴、張懷芝、王占元、盧永祥、李純、陸建章、鮑貴卿等等。這些人懂新軍事,成為小站練兵的重要骨幹。另外,袁世凱還從舊軍隊中提拔了一些老兵老將到小站練兵。如姜桂題、張勳、倪嗣沖等人。 這些人頭腦簡單、盲目服從,忠誠可靠,對於袁世凱想把北洋新軍培養成一支忠於自己的部隊來說,這是必不可少的。

  為了顯示新軍隊與舊軍隊的不同,同時也為了培植個人勢力,培養官兵絕對服從的意識,袁世凱一改舊軍隊吃空額,剋扣軍餉的劣習。每次發餉他都親自監督營官,把軍餉足額發到士兵手中。他經常深入各營,接近下級軍官和士兵,對各級軍官和幕僚,甚至棚頭,幾乎都能叫出名字,並瞭解他們的性格和優缺點,以便用其所長。他還經常親臨現場觀看操練,有一次要閱兵時下起大雨,有人要給他打傘,他堅決不讓,說:「士兵都在雨中,我怎麼不能」。為了激發官兵的訓練熱情和效忠思想,徐世昌還編寫了《勸兵歌》、《對兵歌》、《行軍歌》等等,使軍隊面貌煥然一新。

  公元1896年,督辦軍務處大臣榮祿到小站檢閱了新建陸軍後,大加讚揚,回京後在給皇上的上書中說,他認為「近年所見各軍,尚無出其右者。」1898年,英國海軍司令貝思福到小站參觀袁世凱的新建陸軍後,給予了極高的評價,對袁世凱也大加稱讚。其他朝廷要員在觀看了小站部隊的操練後,對新建陸軍也有很高的評價,說:「一舉足萬足齊發,一舉槍則萬槍同聲。行若奔濤,立如植木」。

  作為中國近代史中的一個重要事件,小站練兵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培養了一大批近代新軍事人才和將領,加速了舊軍隊的淘汰,對中國軍隊的近代化產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二是為北洋軍閥政治集團的形成奠定了政治基礎,後來的北洋政府歷任總統、執政,除黎元洪和張作霖外,都出自小站練兵。北洋政府的國務總理很多人也出自小站練兵,如唐紹儀、趙秉鈞、王士珍、靳雲鵬等。自袁世凱1912年擔任民國大總統以來,至1928年張作霖被炸身亡,北洋軍閥集團統治中國的十幾年,成為近代中國政壇逞雄爭霸最為眼花繚亂的時期。小站練兵培養了一大批近代軍事人才和將領,成為了中國近代軍事體制變革的一個起點,為中國軍隊近代化拉開了序幕。與此同時,袁世凱、馮國璋、徐世昌、曹錕等四位民國總統和段祺瑞、王士珍、段芝貴、唐紹儀、張懷芝、靳雲鵬等九位北洋政府總理都出自小站練兵。他們影響了中國近半個世紀的社會格局,在中國近代史上,這也算是獨特一景了。(By中天飛鴻)

·電視連續劇《走向共和》中的精彩劇照。

·電視連續劇《走向共和》中的袁世凱和他的紅顏知己沈玉英。
( 時事評論人物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arlesyuen&aid=3812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