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月是故鄉明-大湖之旅七
2015/02/16 14:03:06瀏覽2237|回應1|推薦3
 十七世紀法國的探險家從聖羅倫斯灣(Gulf of St. Laurence),沿著聖勞倫斯河(St. Laurence River),經魁北克(Quebec)市後,再上溯到最初名字為皇家山(Mont Royal) 的蒙特婁,所以整個聖勞倫斯河流域,法國就有很大的影響,法語到目前仍是加拿大魁北克省的官方語言,而沿著聖勞倫斯河的魁北克市和蒙特婁, 都可以看到濃濃的法國風味。

 

在加拿大首都渥太華(Ottawa)的國會大廈,第一眼的感覺是有點眼熟,跟英國倫敦泰晤士河(Themes River)畔的國會大廈蓋得有點像,渥太華成為加拿大首都,據聞背後有段故事,當時說法語的第一大城蒙特婁(Montreal),與說英文的第二大城的多倫多(Toronto), 都極力爭取首都地位,相持不下,最後是由英國女王出面裁決,選中兩城之間,距離兩城都約五百公里,當時還是小城的渥太華當首都,英國移民當然喜出望外,新蓋的國會大廈不知不覺就帶上了英國色彩。 

在渥太華參觀過了國會大廈,這裡仍屬安大略省(Ontario Province),離開國會大廈,車子駛過了渥太華河上的運輸橋(Portage Bridge),就進入了魁北克省(Quebec Province),就發現街道上的招牌、高速公路上的交通標誌明顯不一樣,在安大略省是英文,在魁北克省則英、法文並列,或只見法文。另外車牌也不是前後都有,只有後面的一面,上面還有短短以法文寫著魁北克省格言「Je me souviens (我記得)」。 

在加拿大第二大城蒙特婁的老城區,來到豎立著蒙特婁創建人舒莫迪(Paul de Chomedey) 雕像的兵器廣場(Place d’Armes),從名字很容易認出舒莫迪(Paul de Chomedey)是個法國人。兵器廣場不大,一眼就可看到廣場旁的一座教堂,更訝異的是教堂外形,和法國巴黎西堤(Cite)島上聖母院(Notre Dame de Paris)神似,也叫聖母院(Notre Dame Basilica Montreal),只是規模小了一號。 

「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這首詩是唐詩人杜甫在安史之亂,天下擾攘不安時,遠離家鄉河南,短暫避居秦州(今甘肅天水)時所寫,抒發了詩人對家人及家鄉的無限懷念。 

唐朝杜審言詩所謂:「獨有宦遊人,偏驚物候新。」,異鄉遊子不只對季節的更替格外敏感,見了月圓想起千萬里外的故園家人,不勝唏噓,懷鄉之情油然而生,「世說新語」中的張翰,在洛陽為官,見秋風吹起,思念故鄉江南吳郡的菰菜蓴羮,鱸魚膾等家鄉味,不惜辭官回到故鄉,傳為遊子思鄉的千古故事。 

「黃昏的故鄉」是台灣早期膾炙人口的台語歌曲,這首歌原由日本人橫井弘作詞,中野忠晴作曲,後由台灣早期歌手文夏填上台語歌詞,翻唱為台灣歌曲。在台灣還是威權統治的1950~1990年代,許多被列入黑名單,所謂台獨份子的台灣人,多年無法回台,所以在海外台獨人士的聚會中,「黃昏的故鄉」是最常被吟唱的歌曲,也因此使得這首旋律優美的歌曲被禁唱多年; 一個人不管他政治上的意識形態為何,對故鄉的懷念,永遠是心底最深沈的感情。

 

因此不管是蒙特婁的聖母院,不管是渥太華的國會大廈,都可說是思鄉情感的反射。異鄉客都會不自覺顯露思鄉的影子,不管是達官顯要、富商巨賈,乃至販夫走卒,對心底深處的故園情懷,古今中外,皆無不同。

其實不只加拿大,早期荷蘭人佔領台灣南部,同時也在北美洲的哈得遜河(Hudson River)口移民;英國移民建立的澳洲,紐西蘭;或是中國閩粵移民聚集的南洋星馬一帶;甚至阿拉伯的穆斯林到福建泉州經商而客居泉州;葡萄牙人移民澳門,也處處都可以看到思鄉的影子。 

福建泉州是伊斯蘭教傳入中國最早的地方之一,唐朝就在泉州設立市舶司,市舶司類似今日海關,掌理對外貿易及稅收等,宋元以來,泉州就是東方第一大港,是中國,乃至全世界最大商港,也是海上絲路起點。根據史料記載,唐武德年間(公元 618626年),就有4個阿拉伯穆斯林來中國傳教,宋元時期,在泉州的的穆斯林僑民多達上萬人,並在泉州城內外建有六座清真寺,其中「艾蘇哈卜清真寺」,創建於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是穆斯林在中國所建,現存最古老的清真寺,建築的樣式,一眼就可以看出伊斯蘭的影子。 

明熹宗天啓二年(1622),荷蘭東印度公司,強佔澎湖做為其與中國貿易的中繼站,後為福建巡撫及水師數次追剿,天啓四年(1624),與明朝達成協議,退出澎湖,遷往當時仍未列入中國版圖的大員,也就是台灣台南安平港一帶,明朝允許荷蘭人據台當成貿易據點,荷蘭遂成為台灣的第一個統治政權, 荷蘭人開始在大員建築城堡,初名奧蘭治堡(Fort Orange) 後改名Zealandia翻譯為熱蘭遮城,Zealand事實上是荷蘭一個省的名字,沿用家鄉自己熟悉的地名,是很多移民相同的模式;但荷蘭佔據這塊土地只有38年,清聖祖康熙元年(1662)為鄭成功擊敗,逐出台灣,最後這段是我們熟知的歷史。 

在荷蘭東印度公司佔領台灣的同一年,荷蘭西印度公司也同時來到北美洲哈德遜河)口,也就是現在紐約的曼哈頓一帶,開始建城移民,這些荷蘭移民將此城以其首都之名,取名為新阿姆斯特丹(New Amsterdam)。但荷蘭人在北美的移民也只維持比台灣多11年時間,1673,荷蘭與英國達成協議,英國以南美洲東北角的蘇利南(Suriname)交換新阿姆斯特丹,荷蘭也從此退出北美殖民地。 

不管熱蘭遮城,或新阿姆斯特丹,離鄉背井的荷蘭人,思鄉情懷也是躍然紙上。

  渥太華的加拿大國會大廈,是加拿大代表地標之一,外形跟英國倫敦的國會大廈有些相似,只是英國的多了幾個尖塔。

從加拿大文明博物館(Civilization Museum),隔著渥太華河(Ottawa River)遠眺國會大廈建築群,事實上拍照地點已在魁北克省。

魁北克車牌樣式,1978年開始,車牌上的州格言改成法文的「Je me souviens」,即中文「我記得」(自維基百科)

魁北克省公路交通標誌是法文(自維基百科)

 

蒙特婁的聖母院(Notre Dame Basilica),是巴黎聖母院(Notre Dame de Paris)的縮小版。鏡頭近處廣場上豎立的雕像是蒙特婁創建人舒莫迪(Paul de Chomedey)是個法國軍人。

巴黎聖母院(Notre Dame de Paris)的外型(自維基百科)

蒙特婁聖母院內部較巴黎聖母院顯得華麗,玫瑰花窗色彩豐富,令人驚豔。

福建泉州的艾蘇哈卜清真寺,又名清淨寺,是阿拉伯穆斯林在中國所建,現存最古老的清真寺,建築的樣式,一眼就可以看出伊斯蘭的影子。(自網路)

澳門特區政府總部,是前葡萄牙總督府,建於1849年,為典型葡萄牙式建築,外牆是中式官府建築幾乎不曾見的粉紅色。

澳門歷史公園裡的典型葡萄牙式建築,外牆也是中式建築幾乎不曾見過的淺綠色。

熱蘭遮城俯瞰圖,約成於1635年,畫家為約翰芬伯翁(Johannes Vingboons) 原圖藏於荷蘭海牙國家檔案館( The Hague National Bureau of Archives, Netherlands) (自維基百科)

從華爾街(Wall Street)看紐約證券交易所這裡最早原是荷蘭人在哈得遜河口移民的最北緣,為抵禦原住民入侵,荷蘭人在此地圍起一道牆,後再沿牆開闢一條道路,取名Wall Street,物換星移,滄海桑田,今天原來的牆早已無影無蹤,Wall Street變成是美國及世界金融重鎮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arleslin9863&aid=20694142

 回應文章

mark
2015/02/17 11:55
恭禧恭禧!(cweiteng2@yahoo.com.tw)
Charles Lin (charleslin9863) 於 2015-02-21 20:21 回覆:
Hello Mark,羊年平安健康,萬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