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預防女性皺紋和衰老
2018/07/03 11:31:17瀏覽64|回應0|推薦0
一項專門針對女性進行的街頭調查顯示,80%以上的女性洗臉方法都有錯誤。洗臉看似簡單,但女性朋友認知誤區不少。事實上,如果洗臉方法正確,不僅有潔面的效果,還能。   第一步:用溫水濕潤臉部。直接用冷水不利於清潔,而過熱的水溫則容易使人臉部肌膚幹燥進而產生皺紋。正確的方法是用溫水,既能保證毛孔充分張開,又不會使皮膚的天然保濕油分過分丟失。   第二步:使潔面乳充分起沫。潔面乳的量不宜過多,一角硬幣大小即可。先把潔面乳在手心充分打起泡沫,忘記這一步的人最多,不但達不到清潔效果,還會殘留在毛孔內引起青春痘。   第三步:輕輕按摩15下。把泡沫塗在臉上以後要輕輕打圈按摩,不要太用力,以免產生皺紋。大概按摩15下左右,讓泡沫遍及整個面部。   第四步:沖掉潔面乳。有一些女性怕殘留,用毛巾用力地擦掉臉上的潔面乳,這不利於嬌嫩的皮膚。應該用濕潤的毛巾輕輕在臉上按,反複幾次後就能清除掉潔面乳,又不傷害皮膚。     第五步:檢查發際。然後,照照鏡子檢查一下發際周圍是否有殘留的潔面乳,這個步驟也經常被人們忽略。有些女性發際周圍總是長痘痘,其實就是因為忽略了這一步。  關於潔面皂的3大舊觀念解析:   舊觀念之一:潔面皂洗後皮膚超幹,會過度去除油脂。     新觀念解析:選擇橄欖油、葵花油等天然植物油制成的潔面皂,保濕效果非常好。       舊觀念之二:皂堿有害無利。     新觀念解析:達到清潔效果必須酸堿中和,皂中含堿和皮膚的弱酸性相互對應。       舊觀念之三:潔面皂讓問題肌膚雪上加霜。     新觀念解析:相比普通洗面乳,藥用配方的潔面皂更能對抗問題肌膚哦!   潔面皂與清潔工具的完美結合   柔軟質地的潔面撲:使潔面皂泡更豐富,可選擇空隙細膩的。也可以用手揉搓出泡沫,令清潔效果更加完美。   臉部清潔刷:這是一款專業的面部清潔和卸妝工具。在面部塗沫上清潔產品後,用清潔刷緩緩打圈,確保面部皮膚的清潔度,使卸妝更徹底。同時還可以用作清除面膜的工具。   結合面膜使用的新方法       徹底清潔肌膚後,將潔面皂攆展開,然後像面膜一樣塗抹於面部。然後輕拍面部,放松緊繃的感覺。可選擇植物潔面皂,營造幹淨清澈的肌膚與明亮無油光的膚色。不含皂堿的溫和潔面皂,適合混合性至油性肌膚。含金盞花與熱帶樹脂精華的無皂堿配方,植物潔面皂能幫助淨化肌膚,但又不會像普通肥皂那樣破壞天然皮脂膜。  要選擇溫水洗面   熱水會把面部的防護膜徹底清除,因此在使用熱水加肥皂潔面後,皮膚會感覺特別緊繃難受。事實上,即便是在嚴冬也用不著熱水洗臉,只用冷水就能把臉上的浮塵洗去,同時還鍛煉了臉部血管和神經,清醒提神。用溫水洗臉是最佳的方法,不但能夠確保充分打開毛孔,皮膚天然保濕油分也不會因此過分流失。   要選擇幹毛巾潔面   毛巾具有良好的吸濕和儲水性能,所以久濕不幹的毛巾容易滋生各種微生物,用濕毛巾潔面,肌膚上的油脂、灰塵、水中的雜質、空氣中的細菌都會沉積在毛巾上。特別是油脂分泌比較旺盛的女性,毛巾更容易受汙染,造成皮膚受傷,毛孔堵塞。因此毛巾必須時常保持清潔幹燥,用手潔面之後再用幹毛巾擦拭,既快又衛生。   要選擇泡沫潔面乳   如果使用的潔面品將皮脂和存在於角質中保持水分的天然保濕劑洗掉,肌膚就會產生緊繃感。每次潔面都是重要的保濕環節。豐富細膩的泡沫可以深層清潔毛孔皮膚的汙垢,富含的滋養成分泡沫型洗面乳能夠將滋養成分順利滲透至毛孔深處。   要選擇功能單一潔面乳   洗面是想達到清潔皮膚的目的,可是過多的功能性成分反而會導致無法徹底清潔皮膚,並且過多的功能性成分在皮膚沒有任何保護的情況下進入毛孔,會帶給皮膚一定的負擔。因此我們只要選擇具有清潔徹底和滋潤皮膚功效的洗面乳就可以了。   潔面要適度   不要以為只要潔面時間越長,清潔就越徹底。其實,只需要在三十秒之內將肌膚清潔到位就足矣。過度的清潔對潔面效果於事無補,不僅浪費了時間,還容易讓肌膚流失過多的養分,破壞肌膚表面正常的皮脂腺分泌。即使是油性皮膚,一天洗臉的次數也不要超過3次,過度清潔有可能會把皮膚表層形成的天然保護膜破壞,從而刺激皮膚分泌過多的油脂來進行自我保護,這樣臉會變得更加油膩。  正確的泡沫接觸方法       雙手或潔面工具須與面部保持距離,憑借泡沫的柔和清潔肌膚,不要用雙手或工具用力揉搓面部肌膚,這樣會傷害肌膚。  第六步:用冷水撩洗20下。最後,用雙手捧起冷水撩洗面部20下左右,同時用蘸了涼水的毛巾輕敷臉部。這樣做可以使毛孔收緊,同時促進面部血液循環。這樣才算完成了洗臉的全過程。   如果每天都能按照這種方法認認真真地洗臉,會發現你的膚質在慢慢改善。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85810bf&aid=113005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