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專注當下保持正向 找出關聯提升好感力
2021/11/15 16:27:16瀏覽484|回應0|推薦0

近年來,認知神經科學驗證了有趣的事:人類沒有(或難有)自由意志!相反的,決策選擇往往隨著社交環境、親朋好友以及社群媒體 (這是近十年才有) 搖擺或改變。群體意識強烈的人類,如同阿德勒《被討厭的勇氣》所指,要活出自己的模樣,首先要有被討厭的勇氣。

如果『厭惡』與『好感』位於光譜的兩左右極端,每個人都希望活出自我的同時,也取得他人的好感與認同。但首先是覺悟兩件事:心思要專注當下 (與活在當下不同),以及不要想成為能解讀他人心思的 X 教授 (不要去猜他人心思),因為當你開始能解讀他人心思時,你會失去專注自我,受到他人心意而搖擺。

閱讀拉斯—約翰.艾格 Lars-Johan Åge 出版《好感力:讓人自然而然喜歡你的超能力》,來自瑞典的拉斯—約翰.艾格曾於哈佛法學院攻讀談判技巧,並與 FBI 人質談判員及瑞典警察快速反應小組合作。《好感力》主要談:你如何在活出自己的同時,也能取得他人的好感與認同。這不是又一本看膩的人際關係書籍,而是一本從心理學、行為科學與哲學面解構人際的書。作者從自身故事開始,文字平實且易讀,讀到後來會發現,這微小的細節卻能應證在許多人身上。

好感力與人氣的矛盾情結

有人氣與有好感是兩件事還是同一件事?人氣是社群主義的排名比較、由外力促成的,容易被改變,譬如一個明星藝人的桃色新聞,就能使他的人氣全滅;好感是純粹且直接,不輕易隨人搖擺的感知。

在社群媒體奔流的時代,特別能澄清其中差異:有些網紅很有人氣、臉書上粉絲數超高,但真的認同他或對他產生好感的人則是另一回事。另有些人甚至談不上高人氣,卻相對地有著很高的認同度與支持。我們甚至用簡單的二分法就能做出區隔:網紅可能是人氣高的文化符號,而意見領袖 (KOL) 則是好感度高的符號 (順便虧一句:領袖人物通常人氣很高,卻不代表好感度也是)

《好感力》書中提到影響行為動機可分為內在、外在激勵因子:內在因子包含歸屬感、自我接納、靈性...而外在激勵因子則是權力、金錢與外表、人氣。譬如你遇見一隻友善的小狗,你想跟牠打聲招呼,這個行為絕對不是起於跟牠玩樂會帶來金錢或權力、甚至是人氣。人類很多行為是出於內在驅力,不存功利性質,發自內在的行為得以啟動他人的共鳴。譬如在紅綠燈下陪著老人家過馬路、看到跌倒的小孩子會伸手去扶持。

近年來,心理學家驗證了,經歷比較或排名的外在激勵因子,不會讓人更好過、甚至會影響身心狀態,容易患得患失降低幸福感。而發自內在激勵因子所淬煉出來的動機,才會提升自身的幸福感受。而現實是,人氣往往是外在激勵因子帶來的,譬如光鮮亮麗的外型、巨富的形象...等等。

如果好感度與人氣是有矛盾情結,甚至是互斥的,我們該避開人氣嗎?《好感力》告訴我們,不要避開無形中招來的人氣,但也不要刻意追求人氣,因為人氣是不可預測的。但如果把目標擺在善待彼此,增加好感度,無論是好感度或是人氣都會逐漸到來。人氣不可預測,好感度可以主動提升。

三個關鍵字組成好感度公式

要建立人我之間的好感度有三個要素:真實、正向與關連。真實意味著自我察覺,誠懇待人,無論是言語行為都是。正向代表接納自己、包容自己的情緒,對產生的負面意識不會刻意放大,不被惡劣的情緒吞噬。關連則是人與人之間的接觸,運用『真實』、『正向』的態度去面對任何人,並思索能為對方做些甚麼。老話一句:做人要真誠,待人要誠懇。

你有面對服務者的經驗,或者自己從事服務業嗎?服務者的言語是中性的:「你好,請問要點甚麼?」或者是「你需要甚麼?」諸如此類不帶正面、負面的語言。有一回我聽見意思相差不遠,卻有著不同感受的言語:「你好,我能幫你做甚麼嗎?」或者是「你需要我甚麼幫助嗎?」對我來說,那是種自我的意願被重視的感受,跳脫中性語詞多了一分正向語氣,瞬間就讓人感受與對方的關連。

如果真實、正向與關連,這三個詞語就能提高好感力?那有甚麼難的?

自動駕駛模式

如果你手握電影《命運好好玩》的萬用遙控器,來到一個無趣又煩悶的聚會,像個人形立牌沒有實質作為時,你會不會按下快轉鍵讓心智進入自動駕駛模式。會!我們沒有遙控器,但我們會分神、分心,直到有人呼喊才把你從無意識中喚醒。

活在當下太遠,『專注當下』很實際。

保持正向並與他人找到關連不難,真正難的是專注當下。在注意力經濟時代,專注力容易受到外物刺激而分神:原本想忙一件公事,結果看到電影預告片,三分鐘過後突然忘了自己要忙甚麼;進入大賣場之前,你預設要採買的東西,進大賣場之後,新鮮事物吸引你的注目,結帳後才想起漏買了些東西。有些可以說是記憶力不足,有些則是你沒專注於當下 (大賣場吸引注意力的力道相當強,最好在家裡先列一張採買清單)

書內有一大部分篇幅在探討意識等級,意識的討論不同《快思慢想》系統一、系統二思維,意識比較像是古希臘哲學的探討。『意識存在』與忘我的心流是不同位階的差異:當你忙碌一件事而失去時間感,那是心流;當你忙碌一件事,卻能察覺自己的心跳、呼吸甚至是情緒,那是直觀的自我覺察──這就是我們要的。

當遇到迎面而來的負面情緒、或是面對謾罵,你會出現許多反應──被嚇到、訝異、生氣、反駁──這時的自我覺察就很重要,你會在被嚇到、訝異之後,覺察自己的心情與思緒,進而做出回應。重點不是你的直接反應,而是遇到負面反應時,猶能跳脫自我進行覺察。有一句話說得很實:『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在這句話前加一個:先覺察當下思緒。

《好感力:讓人自然而然喜歡你的超能力》是一本不算厚,內容很入世的好書。這本書談的不是討好,相反的,談的是秉持良善待人接物,同時教導讀者探尋自我。在這個一言不合,甚至是一個喇叭聲就起衝突的時代,人們需要的不是博愛的善意、如宗教般的良善,相反的,人們需要的是微小且單純的善意,並學習在負面情緒萌起時將之消滅。我們不會看到第三世界國家的困苦,進而衝動發願捐款助人。但我們可以做到,在倒垃圾,有事外出時,與鄰人眼神交會時投以一個善意的微笑。在面對他人憤恨的情緒時,能體察人我之間的情緒差異,保持距離不生衝突。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branko&aid=170503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