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解謎古生物始末 恐龍一億五千萬年
2021/09/08 10:27:55瀏覽423|回應0|推薦0

我從來不能想像古生物、恐龍的世界是如此多采多姿!

會買了這本書,是對兒子女兒的問題無以回應:為什麼恐龍可以這麼大隻?鱷魚跟恐龍有甚麼關係?為什麼有那麼多種恐龍?陪著家人沉迷恐龍圖鑑裡,問題徒增,花了時間閱讀文獻或調研維基百科,總是東缺西漏少了一個引路人。知識的開端源自於對事物的好奇。《恐龍一億五千萬年》的作者史提夫.布魯薩特   Steve Brusatte   帶領我走了一趟恐龍古生物巡禮。

鳥不是翼龍是恐龍

任教於愛丁堡大學的古生物學家史提夫.布魯薩特 Steve Brusatte ,不管是學識或是實務經驗都非常豐碩。他書寫的是一本兼具古生物學、地質學以及歷史學的著作,帶領讀者循跡前人的腳步掘出化石與線索,並一一說明恐龍的誕生、興盛與衰退,但是,恐龍並沒有滅亡,而是隨著時間演化至今。鳥類就是我們所知的恐龍。

鳥類是恐龍,那鱷魚跟蜥蜴呢?鱷魚跟恐龍其實是平行演化的兩種生物,而與蜥蜴毫無關係。許多史前生物都被誤認為是恐龍,包含翼龍、蛇頸龍、滄龍與魚龍,實際上恐龍指的是特定陸地爬行動物,能採取直立步態,包括蜥臀目與鳥臀目,還包含蜥腳形亞目(雷龍屬)與獸腳亞目(暴龍)。所以『翼龍』既不是恐龍,也不是鳥,牠同蛇頸龍、滄龍都是真實滅亡的生物物種。而近幾十年被認為是蛇頸龍的尼斯湖水怪就....

暴龍追不上吉普車好嗎

在《侏儸紀公園》電影有一幕,憤努的暴龍追逐吉普車 (無論何時,暴龍看起來都是憤怒的),幾乎就要把車上的人咬殺。根據科學研究,暴龍最高的時速約莫為四十公里,牠能追上跑步的人,也比閃電波特還快,但絕對不可能追上奔馳的吉普車。也因為牠身型結構之故,暴龍在轉彎動作相當遲鈍,遠比電影演的差多了。

暴龍的視力不同電影所演,牠有非常好的視力,且據研究指出,科學家越來越認定牠們是群獵型動物,而不是如老虎般的獨獵動物。在想像裡暴龍像是獵豹,實際上牠們是一擊必殺的伏擊者,一出擊就會張開血盆大口使用「戳刺-拖取獵食法」:戳刺階段,暴龍瞬間用力咬合,擊碎獵物的骨頭後,再將獵物拖走。科學家在暴龍的糞便中發現細碎的碎骨,這在當時或是現在,獵物骨頭被咬碎的情況並不常見。

人類臼齒的咬合力為 80 公斤、非洲獅的咬合力 400 公斤,而最為人恐懼的短吻鱷咬合力為 1360 公斤,這與暴龍的『一根牙齒』力量相符。想像一下,當暴龍伏擊一個人、一隻獅子時,在咬合戳刺階段瞬間斷送獵物的生命,壓根沒有掙扎地在恐懼中喪命。

何以成為巨獸

現今陸地最大、最重的動物是大象,體重大多介於五、六噸重,有紀錄最重的大象也約莫為十噸。然而,透過科學模擬,雷龍與腕龍約莫超過三十噸重、後來的阿根廷龍更有五十噸以上。為什麼這些巨獸竟然有超標、難以想像的體型與體重?

食量大是首要條件,譬如雷龍光是一天就得吞掉五百公斤的莖葉與樹枝(搞不好不止),暴龍大概要吞掉一百公斤的肉。第二,牠們必須長得很快,雷龍絕對不是一年大一吋,否則牠們還沒長成成年體型前就會被肉食動物獵殺。第三,恐龍的呼吸非常有效率,恐龍的呼吸系統跟鳥相同,採以高效率的雙重呼吸 (這好難解釋)。第四,牠們的身體結構骨架非常強壯、結實,卻又不能發達到無法移動。最後,牠們必須要能排出多餘的體熱,否則大塊頭的動物很快就會因體溫過高而中暑死亡。

 

雷龍要抬起肥長的脖子,看起來就得費一番功夫。雷龍脊椎骨裡是滿滿的氣囊(想像一下蜂窩)。牠們的骨頭裡充滿著氣囊,導致骨頭輕盈卻又堅固,而氣囊也成為恐龍的散熱利器。人類歷史僅有百萬年,而恐龍則是以千萬年為單位演化、適應,這讓牠們成為難以企及的巨獸。

十億顆原子彈

歷史上經歷過無數次的滅絕事件,包含火山熔岩漫佈全球、氣候變遷、板塊漂移,而赫赫有名的『第五次大滅絕』幾乎造成恐龍的絕滅,當時生機鼎盛的白堊紀有 70% 以上的動物滅絕。

一顆直徑為 10 公里,以超音速的速度撞擊墨西哥猶加敦半島,這顆被稱為『希克蘇魯伯隕石』的撞擊力道相當驚人,相當於十億顆原子彈的威力。撞擊之後的能量掀起數百公尺高的海水巨浪,並且造成地殼運動加劇導致火山急遽爆炸,無論是水溫或是氣溫瞬間升高,巨大的恐龍無法躲入海中、或洞穴中避難,只能直接面對死亡。幸運地在衝擊波活下來的動物也不好過,二級效應才剛開始,細碎被撞擊天際的隕石如雨般落下,造成大小不一的災難。細微的粉塵物質遮蓋了天空與陽光,植物無法行使光合作用而大面積死亡,植食動物首先滅絕,不久之後,食肉動物也跟著滅絕。如果沒有這顆隕石,恐龍將會持續揚威地球。

可以想見,電影《世界末日》即將撞擊地球的隕石,其尺寸有『德州』大小的等級 (接近 1300 公里),就不難想像 NASA 有多麼煩惱了。

恐龍不死只是進化

1868年英國生物學家湯瑪斯‧亨利‧赫胥黎(達爾文派)提出恐龍可能是鳥類祖先理論,根據目前化石證據,在非鳥類恐龍中發現了羽毛或類似羽毛結構的直接證據。譬如具有爬蟲類與鳥類的中間特徵的始祖鳥,逐漸推論鳥類是恐龍的祖先。恐龍並沒有完全滅亡,而是用了不同的樣貌存活在這個時代。

在侏羅紀、白堊紀時代,恐龍支配地球長達一億五千萬年,留下來的身體化石與生痕化石(動物行為留下的化石,譬如足跡、生蛋或是咬痕之類)多不勝數,至今仍都在挖掘中。然而,過去兩百年人們對恐龍只有模糊且表面的認識,隨著科技進步,不只能觀看恐龍的全貌,也透過研究回溯當時的生態背景。

閱讀《恐龍一億五千萬年:看古生物學家抽絲剝繭,用化石告訴你恐龍如何稱霸地球》這本書,我們回溯了一億五千萬年的歷史軌跡,也學習成為一名科學偵探,感受並敬畏自然與時間的力量。如果曾經對恐龍有著想像,喜歡侏儸紀公園或侏儸紀世界,那麼肯定會喜歡這本書。

( 知識學習科學百科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branko&aid=167482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