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外省第二代哪來的悲歌?本省人就沒有悲歌嗎?
2017/09/15 00:14:13瀏覽1940|回應0|推薦13

中時「外省第二代的悲歌」發人深省,重點在「悲歌」。看完後沒看到哪悲,可能是結尾談到外省人「認同悲歌」。台灣某些外省人悲,本省人也因台灣沒辦法正名而悲,每個人都悲,台灣人的憂鬱症比率可能要破世界紀錄了。  

我談本省外省也談了十幾年了,幾個研究如駱明慶「誰是台大學生」也被我質疑過。隨著時間消逝與大社會的改變,「外省第一代」已如鳳毛麟角,還健在的也只能感嘆後代,像81歲台灣老兵高秉涵受央視專訪嘆孫輩都小台獨,孫女說「我不是中國人,我爺爺是中國人,我是台灣人」呢。

單身一族的外省第一代就無此「煩惱」,許多老兵像我們跟蔡英文一樣都絕子絕孫,絕後而死沒人哭的人就沒有「孫輩都小台獨」的煩惱。要是人類滅亡了,大家都絕子絕孫死絕了,那就更沒有牽掛了。

談「外省第二代的悲歌」不合時宜,因為許多「外省第二代」吃香喝辣,像駱明慶當教授、像范雲眷村出身既當教授又弄一個黨、像顧立雄眷村出身又當民進黨大官…,只要加入綠營及歸順主流意識,哪有甚麼「上梁山」的問題。 

楊艾俐在此文也談到「眷村」, 無獨有偶,高希均也談到「在眷村子弟林全上任行政院長之初,高希均就曾期許以眷村自力更生的精神,把政府該做的事做好」,之前眷村文化展也強調眷村「克難」的精神。其實眷村是免費給高級外省人免費住到死的住宅,之後還有價值好幾百萬的改建房子可代代相傳,林全所謂「眷村自力更生的精神」無非是靠蔡英文「更生」,這種「自力更生」法,難怪林全把國政搞得稀巴爛。若以楊艾俐的立論來看,他們這些眷村人爽得要死,老爸在眷村時忠黨愛國免費住到死,兒女之後又搞台獨,左右逢源哪裡悲?  

說到「本省人的悲歌」則大抵是四百年來都給人家管,即使李登輝、陳水扁、蔡英文上台後大家還是沒有當家作主的感覺,尤其所謂「台灣是我們母親的名字」卻不能大聲喊出來…,現在明明全面執政卻還有冤說不出,這種憋了一口氣的「冤」才悲啊!

因此,談「悲歌」是談不完的,還不如轉向來「靠妖」:以前蔡英文在太陽花學運時鼓勵大家佔領立法院,當選總統時說可找她拍桌,大家不管本省外省,不要再唱「悲歌」了!

「悲歌」沒有正能量,蔡英文鼓勵我們拍桌來「深化民主」,只要台灣的民主深化到爆,人人都能隨時去立法院充分表達意見、又能找總統拍桌之時,何必又要「悲歌」呢?

Blackjack 2017/9/14

國際觀察:楊艾俐》外省第二代的悲歌
2017/9/14 下午 08:22:20  楊艾俐
提筆寫這篇文章前我躊躇再三,怕人認為我打悲情牌或者操弄族群,但是基於做為新聞記者40年,從實報導,我還是寫下這篇文章。

身分證省籍欄在1990年代中,已經被出生地所取代,期待外省人、本省人之間的區別早日泯滅。但是綠營上台後,推出很多針對軍公教、警消、國民黨以及去中華民國的做法,已經嚴重影響到外省第二代在台灣的安全感及歸屬感。

外省第二代這裡指的是1949年以後出生在台灣,父母或其中一人從中國大陸來的,本來一個人在一地出生、成長、受教、就業,乃至納稅、退休,早應該算是當地人。但是似乎外省人,不管第一代、第二代,很多人仍然標籤為既得利益者、大中國主義者、統派。

最可悲的是很多身在綠營的外省第二代,為了證實自己的忠誠度,在當上民意代表、入閣或身為名嘴後,要更加執行綠營的意識形態、加力打擊外省人及外省第二代,或任何與中國有關的人與事,一位前政府首長說,他們為綠營做事,不管什麼職位,都要更賣力,才能顯示自己的焚膏繼晷、忠貞不二。

早期很多學者指出,外省籍民眾的經濟社會地位明顯高於本省籍民眾,但是隨著台灣經濟蓬勃,家無恆產的外省人及其第二代頂多拿到的是薪水,沒有地,做不了田僑仔。土地是這個小島上最大的資源,而有地的民眾,多屬本省籍,外省人仍然被認為既得利益階層,實在不公平。

外省第二代多成長於眷村,據我觀察,他們有幾種出路,學業成績優良者升大學,畢業後去國外讀書,或留在台灣進入公教單位,而外省第二代在幾十年前踏入公教也有其淵源,那時要進民營企業,如台塑、東元,第一個條件就是要會講台灣話,長在眷村的外省第二代第一關就被刷掉。當時的出路就是做軍人或做公教人員,那時是待遇菲薄的工作;其次成績普通者,父母已知他們很難考上大學(60年代,大學錄取率只有20%左右),即使進入軍校,當時軍人待遇也很差,還要與家人長期分隔,是很難吸引人的職業,所以有「好男不當兵,好鐵不打釘」的說法。外省第二代後段班者,當時沒有補救措施,有的去做車掌小姐(欣欣客運)、做女工,也有的進入幫派組織,和本省籍底層人士境遇相同。

社會有表面印象,認為外省第二代接受大專教育的比例高,1990年代台大社會系教授范雲甚至做研究指出,外省第二代能受較高教育是政府對軍公教子女的學費補貼,但是稍後中研院研究院吳乃德做出的研究指出,這項因素並不明顯。

我觀察外省人家庭對子女教育重視,其原因是父母輩來台灣,已是江山已盡,死無退路,又家無恆產,只有費盡心力,要子女進大學,以求自立,每逢學期開始,這些父母也是到處張羅借學費。我家搬來台北時,租屋居住,房東看到我上政大,就和我媽說,為什麼不送我進工廠工作,還可拿錢回家,還好我母親沒有聽她的話。

外省第二代就和所有四年級、五年級生一樣,參與、貢獻台灣的成長及蓬勃,但外省第二代常被標為大中國主義者、統派,其實是他們所受的教育中注重中華民國。他們到大陸,仍然被稱為台灣人,例如我任教的汕頭大學,都稱我是從台灣來的老師(是稱讚之意,但不知這個稱讚意味還能持續多久),當然這就表示我是客人。普遍外省第二代怎可能完全認同中國大陸的體制呢?台灣再視他們為既得利益者,他們如何安身立命?

外省第二代在台灣屬於少數(10%左右),但是執政者不宜忽略少數人的失落及不滿,俄羅斯的車臣和印度的錫金都是少數人,但是他們往往走極端,訴諸武力解決爭端,綠營也要注意不要把少數人逼上梁山,否則再多的轉型正義也無法彌補。

關鍵字: 外省 、 轉型正義 、 時論廣場

*******

政客「白吃午餐」心態 台青應赴陸尋機會!高希均:陸崛起 台還在內鬥
2017年09月09日 04:10 旺報記者/李怡芸/台北報導
「大陸在改革開放中快速崛起,台灣在白吃午餐與內鬥討好中逐漸衰落。」看著台灣從小龍年代到今日「溫水青蛙」,天下文化事業群創辦人高希均認為,40年來台灣小老百姓已多能自求多福,反而是政治人物與巨商,不但是白吃「午餐」,更升級到白吃「盛宴」;尋找翻轉的可能,跳上「大陸肩」是台灣的活路之一。

40年前以一篇〈天下哪有白吃的午餐〉振聾發聵,高希均看近年兩岸的此消彼漲指出,儘管這些年來台灣百姓不再貪小便宜,且據2015年《遠見》的「台灣民眾幸福感大調查」中顯示,有64.1%的受訪者認為相較於國家,個人應承擔更多責任照顧自己;然而,當台灣新民意從倚靠政府轉變成多倚靠自己,台灣卻產生新的「白吃」份子。

青年新南向意願低

「當人民減少對政府的『白吃午餐』時,政府本身卻轉向人民來『白吃午餐』,」高希均舉出,「公教人員薪資一向偏低,不就是在占他們的便宜?引起抗爭的調降公教人員退休年金,不是在毀改政府承諾?」

在眷村子弟林全上任行政院長之初,高希均就曾期許以眷村自力更生的精神,把政府該做的事做好;在林全正式卸任之際,更以25年前〈八張機票〉一文提示,當年高父提前退休的退休金買不到1張單程赴美的機票。

要讓「溫水青蛙」的台灣恢復活力,年輕人不依賴,靠自己勇於接觸陌生環境是重要的一步;而今年3月《遠見》調查中也顯示,整體樣本中,近6成願意出門發展,其中半數以上願意赴大陸發展,遠比去新南向地區的意願為高;而其中20到29歲受訪者,更是有近6成的人表示願意赴大陸發展。

不要恐懼大陸興起

高希均指出,台灣如今在中、港、星四地的進步指標中殿後,是多年來「政治正確」和「白吃午餐」造成的,所有的政治領袖為了討好選民而選擇政治正確,在政治正確下,人民養成「白吃午餐」心態,已使台灣財政山窮水盡;要尋找翻轉的機會,跳上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肩膀,才有更多看到發展機會的可能。

「站在中華民國自身利益,應該自信地提出,讓大陸『和平崛起』變成『中華興起』,結合大陸、台灣、香港、澳門,在彼此平等、尊重的原則下,共同構建中華民族興起。」高希均指出,台灣要在退步中自救,大陸市場既然繞不過,就不要恐懼大陸興起。

(旺報)

81歲老兵感嘆文化台獨,央視震驚,自由時報崩潰

81歲台灣老兵高秉涵受央視專訪嘆孫輩都小台獨,孫女說「我不是中國人,我爺爺是中國人,我是台灣人。」,央視對此震驚,自由時報社論崩潰認為文化台獨雖成功,但經濟統派上場。其實央視少見多怪,外獨會早就成立,民進黨打你海協會副會長張銘清的就是高級眷村外省人王定宇。81歲台灣老兵高秉涵大概也是高級外省人,才能這麼早婚配且子孫滿堂,能帶一堆孫去大陸玩,錢也是不少了,所以高秉涵你福也享盡了,請不要難過,至少你孫女沒有去打張銘清,而且還拿「台胞證」陪你去中國大陸。...

81歲老兵上央視嘆孫輩都是小台獨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