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閱讀悅讀~《只為一次無憾的春天》-3
2021/07/11 15:32:19瀏覽3005|回應2|推薦179

    三月上旬之碎言碎語── 2021.3

新冠疫情的肆虐已進入第二年了,絲毫未有減緩趨勢;緬甸的政局震盪不安,新聞報導上說,鎮壓百姓的攻略類似六四天安門的強制手段;台灣的農產品滯銷,高麗菜超種的代價是農民以十元一顆任人採收;成熟的鳳梨何去何從令相關人士如鍋上螞蟻一樣火急……。時局時勢以不同事件、不同的形式一一呈現,地球環境變遷衝擊著這個島嶼的氣候循環,不虞水源問題的島嶼正在面臨缺水危機。大自然的反撲正劇烈的、無預警的一齣齣上演著,世界上什麼事都在發生中。美麗島嶼四季如春,曼妙的四季舞動著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樹,樹根奮力向下深扎尋得水源,綠蔭欉間繁花依然盛開,令人驚豔的色彩依舊,可,爆豔之後會有一場及時雨來救救飢渴的大地嗎?再次閱讀著蔣勳老師的這本《只為一次無憾的春天》裡的第一篇文章〈桐花〉之後,不禁在心裡祈禱著:上天啊!下一場足夠滋潤大地的春雨吧!

被稱之為五月雪的油桐花,不知何時也被稱為四月雪,若是眼尖,更可發現三月時序裡已有桐花悄悄現蹤……。曾幾何時,季節已變得四不像了。

 

*******************************************

《只為一次無憾的春天》 蔣勳 著作 圓神出版

蔣勳,福建長樂人。一九四七年生於古都西安,成長於寶島台灣。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藝術研究所畢業。一九七二年負笈法國巴黎大學藝術研究所,一九七六年返台。 曾任「雄獅美術」月刊主編,並先後執教於台大、文化、輔仁大學及東海大學美術系創系系主任。

著有小說、散文、詩集、美學專論、畫冊等書數十種。每年夏天,固定回巴黎的畫室作畫,並多次舉辦畫展,深受好評。這本散文集集結自中國時報「三少四壯」專欄,連載的時間正好一年。這些文章擺脫了現實世界的喧囂,帶領人們放慢腳步,回歸大自然,重新感受清新與美好的事物。書中有食衣住行的生活美學,有你我熟悉的台灣之美:桐花、溫泉、秋水……等四季好風景,值得細細品味。*********(摘自封面內頁)

最近知悉,蔣勳先生目前暫居於台東池上鄉。

//

《只為一次無憾的春天》這本書共分為「月升」、「欒樹」、「燒水」、「吾廬」四輯。

輯一月升、輯二欒樹─包含了動物、植物、景物中的大自然美學,隨著書中的一字一句帶領著讀者身歷其境般的去碰觸美,字裡行間處處是大自然裡最單純的美麗,自然界裡的物種在這純粹的美麗中完成了傳承的使命,延續著各自的生命循循環環。

P.20~21 〈螢火〉

螢火遠遠近近,高高低低,疏疏落落,在闃暗的山谷裡閃閃爍爍。

螢火閃爍的頻率很像手機上訊號的光,帶點微綠,在沉寂的黑暗裡一閃一閃。間隔幾秒的停頓,好像尋找,好像等待,好像浩大宇宙裡一點幽微心事的傳遞。

在無明的恐懼裡,我們還有尋找與等待的盼望嗎?在死亡密不透風的巨大黑網裡,我們心中是否還有一點閃亮的螢火,可以傳遞最幽微的心事?可以度過闃暗無名的恐懼時刻。

J說:螢火蟲是鞘翅科的昆蟲,和金龜子同一類。螢火蟲發亮是雌雄求偶,尋找頻率相近的伴侶。

我笑了,覺得J的解釋有一種年輕的俏皮,不像科學,不像在說明昆蟲生態,倒像是調笑人類的行為。

也許,人類本來就離昆蟲不遠吧。我們的愛恨,我們的慾望,我們的生存意志,我們死亡的恐懼,都還依循著生物世界本能的規則。

我們還有更多一點「人」的意義與價值的渴望嗎?

閱讀到螢火這篇文章時,想到不久前曾經觀賞到一部生態紀錄片,片中有一段是螢火蟲的生態紀錄,螢火蟲為了求偶延續命脈而發光,但,在森林裡每個角落都在上演著有關食物鏈的戲碼,蜘蛛結網便是其一,螢火蟲一旦觸網即定生死,更令人訝異的是誤觸絲網的螢火蟲被蜘蛛絲層層裹覆已無生息,死亡之後的螢火蟲尾端的螢火還會繼續閃閃發亮,引來更多的螢火蟲觸網,一起成為蜘蛛的存糧。這段紀錄片讓我深深體會到美麗的夢幻背後有著殘酷的現實世界。

P.22〈螢火〉天上的星辰,或是人間的燈光,都曾經是人類在曠古悠長黑暗裡希望的記憶;即使微弱如螢火,似乎暫時解脫了我們「無明」的恐懼。

在綠色螢光派對裡,螢火蟲只單純到了只是想要延續生命的傳承而已,生與死的觀照、對無明恐懼的聯想,大概唯有人類才會有的吧?!

P.78〈翅果〉生命在大自然中冥冥間有一種不可思議的因果,彷彿小到一粒種子,都能夠有清楚的生存意志,會努力演化出最恰當的方式來完成自己。

P.83〈看見〉也許我們應該閉起視覺的眼睛,讓心靈的眼睛有機會張開,有機會引領我們去看見另一個不同的世界。

P.85〈看見〉視覺裡並沒有絕對的黑,心靈的視覺裡也沒有絕對的黑暗。

//

輯三燒水─藉由大自然的景物啟動對身心靈的關照,隱沒在山林某一條野溪或許也曾經是深埋著年少時期裡最深刻的記憶,尋野溪泡溫泉曾經是多少人的回憶?在輯三中的文章大都描述與野溪、溫泉、泡湯等相關的話題,敘述了許多溫泉史與泡湯史。

P.142〈溫泉〉天氣寒涼的季節,我還是喜歡上山去泡溫泉,在露天空曠的山野,熱熱的身體,獨坐岩石上,大風在樹梢迴盪,溪谷裡都是流泉,滿眼繁星,滿耳蟲鳴。

在燒水一文中提及因想念太平山的一處仁澤溫泉甚久,在一次與友人遊山,沿路向友人講述「燒水」的好處,加上自己美好的回憶,引起了同伴的興趣而一同前往印象中的這條美好的野溪溫泉……

P.155〈燒水〉 到了「燒水」,野溪已經不見,遠遠看到一些怪異水泥貼磁磚的建築。一個做成不規則形狀的水上樂園式的游泳池,有大字強調「仁澤溫泉游泳池」。

我被同行友伴嘲笑了很多年,知道警惕自己,心裡美好的回憶,最好不要再回頭留戀。

重返「燒水」,卻物換星移。在人生的道路中,在我們的記憶裡,或多或少都有類似的經歷吧!許多的事物、許多的場景,套一句經典的句子:已經回不去了。

P.162〈竹內〉在室內泡溫泉的人很難想像野溪溫泉的趣味。

身體被泉湧的熱流包裹拍撫,霧氣氤氳,空氣裡蒸騰著各種礦物和植物的生猛氣息,溪谷巨石間激流急湍,轟然如雷,月光裡,遠遠看去,一尊尊肉身,冒著熱氣,散坐溪床石上,覺得此身難得,好像經歷好幾世劫毀流轉,終於找到自己。

P.164〈竹內〉最近常去的一處溫泉在紗帽山,隱避在竹林內,去的人不多,泉池不大,僅容四、五人。泉水用竹筒盛接,池上一張黑網,四角繫在樹上,用來兜住落葉。湧泉豐沛,嘩啦啦日夜不斷,因此水質特別清澈。坐在池裡,眺望山下城市繁華夜景,知道繁華處正自喧鬧,卻與我無關。

〈肉身〉P.172 到了中年,這些肉身,快樂或不快樂,都找到了和自己和平共處的方法,這些方法,看在他人眼中頗為奇怪,第一次看見到有人用背猛力撞牆,我大為驚恐,共浴的人平靜的說:「他在練功。」

日子久了,各種練功法門陸續見識到。有人齜牙裂嘴,有人兩腳雙盤倒立,有人搥胸頓足,有人如狼嚎,有人扭腰,有人撅臀放屁,撞牆竟是最正常的練功。

天寒地凍,我與這些肉體共浴,看各家練功法門,知道肉體艱難,學會了敬重。

自認自己是一個趨於內向而不太喜歡泡湯的人,當閱讀到〈燒水〉裡許多的文章之後,這泡湯文化著實令我感到驚奇與訝異,原來,在溫泉湯裡的每個人盡情地用自己想要的、喜歡的方式來放鬆自己。這就猶如,在日常生活中身心被壓抑、壓榨過久,想找個空曠無人的地方盡情的吶喊一番。不管經由泡湯或吶喊,鬱悶的負能量得以宣洩,安撫平日來累績的緊張情緒,放掉負能量充飽了正向電力之後重新回到忙碌平庸的生活中繼續迎向挑戰。

//

輯四吾廬─在輯四篇幅中有著食衣住行生活中的美學觀點。

〈品味〉P.178 許多生命中的美,並不是物質,沒有實際利益,但是,情動於中,留在記憶深處,久久不能忘卻。

吃羊肉,當然有快樂,不只填飽肚子,也在口腔間留有許多滋味。近代美學因此更精細的分別,把口腔上官能的快樂稱為「快感」,心靈上豐富的滿足才構成「美感」。

P.179吃得粗糙野蠻,品嘗不出酸甜苦辣鹹的豐富變化,也就品嘗不出五味雜陳的人生況味。

P.180一個人沒有「品味」,即使財大氣粗,仍然是精神上的窮人。一個社會,沒有「品味」,物質越富有,精神越是困窘空虛。

〈甜酸〉P.184 甜味加上酸味,混合了幸福與憂愁,好像更接近人生的滋味。

〈風尚〉P.189~190歐洲在十八世紀流行洛可可風,此時期風行豐乳細腰。女性為了追求時裝風尚,許多女人動手術截去肋骨,好讓腰部能縮得更細,胸部更能托高,再用鯨魚骨製成繃架,加大臀部。而在一百年前,台灣稍有身分的家庭,也還保留女子纏足的習慣。從小把腳用部纏緊,阻止腳長大……。纏足或截斷肋骨,現在看來都滿可怕,當時卻是風尚,是服飾流行,是大眾公認的「美」,沒有人敢違抗。

我們一樣追逐美,追逐流行,追逐品牌,只是沒有機會反省,後代如何看待此時風尚。

〈吾廬〉P.197在古早時期,農業時代「家」是由各種原始元素組合而成。現代人物質豐饒入住豪宅,但若,人心冰冷,爾虞我詐,宅第豪門也顯得荒涼。

日升月落,夕迎月光,朝朝暮暮,溫馨之至的還是「有人、有溫度」的「家」。

〈城市〉P.202~204男性女性同時走入職場,「家」需要新的內容。都市空間的限制業改變了傳統大家族的生活模式。

社會隨經濟型態轉變的倫理關係,主宰著食衣住行的美學走向。

城市其實是非常寂寞的地方,每一個小小空間,囚禁著一個人。

我咀嚼著「囚」這個字,開始有點憂傷,但也隨即領悟,「囚」首先必須要懂得與自己獨處。現代城市的新倫理,在急切地與他人溝通之前,或許應該先學會回來和自己相處,學會獨處的樂趣吧。

現世代,人口老化、少子化日趨嚴重。曾幾何時,嗷嗷待哺的孩子轉眼間羽翼已豐飛離巢,為著自己的將來打拼著,這開啟了一家人未必同住一個屋簷下的生活模式。面對孩子的離巢,學會獨處是必然學習的功課。在能走能跑能跳的時候,可經由社交拓展人際,廣結善緣。然,在跑、走、跳一一被剝奪的時候,如何安頓自己的身心靈這就顯得極為重要了。等在前面的路,未知。但是,總能為自己的未來超前部署些什麼吧!

〈速度〉P.211 一條步行的路,慢慢走來,可以有許多過程,也有許多心境。

P.214「緩慢」也是一種速度,「 迂迴」「婉轉」也是一種抵達的方式。……從高速的快感追求,慢下來,體會「緩和」的悠閒,速度有了「人文」的品質。

〈輸贏〉P.216東方古代有重視輸贏教育的傳統,小時候拿著木劍玩具槍,亂砍亂射,地方武術師父就要喝斥:「打鬥也沒規矩!」就教導幾個孩子站好,學習拱手揖讓,學習蹲馬步,學習推手,學習過招,使小小兒童在玩耍中,知道輸贏勝負都是品格。輸贏間有了規矩,輸贏被規範成崇高的儀式,輸贏勝負轉化提升成為美學。

P.217~218 易經似乎總是在暗示:輸中有贏,贏中有輸。吉凶禍福消長,除了當下立即的輸贏,還有更長更久、此刻不可知的因果,因此無論輸贏,都應當心懷慎重敬意。

我懷念起小時候廟口武術師父的教導,知道再激烈的廝殺比賽,不能失了「人」的分寸,失了人的分寸,也就沒有比賽可言,只是野獸互咬,與文明無關。

歷經上半場的人生經驗,在快速的生活節奏中練就快狠準的絕招,無非就是拚個〈輸贏〉,行腳至中年,人生中的輸贏已非重要,有時候當學習〈退之〉,或許更能顯現出中年人的圓融與豁達。

P.226〈退之〉領悟人有時可以知難而退,放自己一馬……。

//

附錄〈雪─紀念母親〉P.232雪落下來了,紛紛亂亂,錯錯落落。好像暮春時分漫天飛舞的花瓣,非常輕,一點點風,就隨著飛揚迴旋,在空中聚散離合。

P.237白,到了空白。白,就彷彿不再是色彩,不再是實體的存在。白,變成一種心境,一種看盡繁華之後生命終極的領悟吧。

這種領悟就猶如蔣勳先生在一場『教育的美學』演講裡所說的:「淡」是人生最深的滋味。

//

這本書中描述了許多天地之間、大自然之中、日常生活裡的美學觀點,字字句句貼近我們生活周遭的一切天、時、地、物,不須刻意尋找,只要用心去觀察體會,美麗的事物俯拾即是。即便地球發怒、自然反撲過後的某個城市、某個地方正處於滿目瘡痍中,然而,天災人禍之後還是會遺留下幾許美麗的角落等待我們去發現.....,這世界,真的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壞。-----*97.1.17//修改於2021年5~7月

( 心情隨筆雜記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回應文章

媺媺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22/09/28 12:29

https://www.yueyuen.org.tw/index.php/yy-award/yy-award-photo/category/44-2013-12-07


媺媺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22/09/28 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