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為什麼我都存不到錢...」過來人的金錢血淚教訓:40歲最具代表性的5個「悔不當初」
2021/05/04 06:33:35瀏覽96|回應0|推薦0

「為什麼我都存不到錢...」過來人的金錢血淚教訓:40歲最具代表性的5個「悔不當初」

大塚壽
2021年5月3日 週一 下午4:23·5 分鐘 (閱讀時間)

40歲是人生的黃金時期,然而在忙進忙出的生活中,該如何延續過往的順遂、推開曾經的挫敗?又該如何擁抱自己的美好人生?

40歲「金錢的後悔」:最具代表性的五個「悔不當初」

40歲以後動不動就需要用到錢,也因此出現了許多人對自己的「用錢」方式後悔不已的情況。我想跟各位分享至今聽過的一些例子。

「要是當初沒借高利貸該有多好」

孩子的學費和各項必要支出大幅壓縮生活費,很多人忍不住借了高利貸,此後卻飽受龐大的利息壓力折磨。

「要是當初不隨便選擇信用卡分期付款或預借現金該有多好」

很多信用卡公司推出便民的還款方式,人們一不小心就會上鉤。但很多分期付款的利率高,而最痛苦的事情莫過於被債務追著跑。

「要是當初有區分生活資金和儲備資金該有多好」

生活資金就是生活開支所需的錢,而儲備資金則是現在沒有使用必要的錢,是「儲備待有閒時花用的資金」,例如拿來上餐廳、出門旅行。

如果還以20、30歲的觀念花用儲備資金,非但存不了錢,還可能入不敷出。大多數人都是事後才發現「存款一點也沒有增加」,而後悔得不得了。

「當初應該多靠自己動腦投資的」

低利率時代,與其把錢全部存在銀行,拿來投資也是合情合理的選項。不過經常有人後悔「自己不該完全照著營業員的話投資」。

投資應該是先確定自己的理念後再實際進行操作。如果目的是「守護資產」,可以選擇報酬率較低但安全的方式。如果想要「一口氣增加財富」,則要承擔風險,果敢積極投資。心裡沒有方向,隨著營業員起舞購買投資商品,結果投資失敗,這恐怕是最令人後悔的下場了。

「要是當初沒相信那些好聽話該有多好」

這恐怕是40歲以後的「金錢」煩惱之最。

這種情況尤其常見於「投資型公寓」。我聽過不少人一開始做著房東夢,最後收到的租金卻回不了本,或碰到房客、店家中途棄租。這種失敗的案例,大多都是聽信業務口中的「好聽話」而接受建議置產的人。不動產投資本身沒有不好,但大家應該謹記「事情總沒有想得這麼美」。

我認識一位「金錢專家」Y先生,他曾任大銀行的「MOF擔」(大銀行內專門應對日本政府財政單位的部門,也象徵金融機構中的菁英)很長一段時間。他對於理財的建議十分簡單明瞭。

  • 事前仔細思考,失敗也不會後悔

  • 除了房貸之外,不要背任何貸款

另外一項建議是「錢的問題不要馬上下決定」。即使你看到一項極其誘人的投資商品,也不要衝動購買。等到隔天早上,腦袋冷靜一點之後再行判斷。不過Y先生也說,如果冷靜思考過還是沒有得到好結果,那也沒辦法。

40歲「金錢的後悔」:為什麼我都存不到錢……

A先生40來歲,年收將近千萬日圓。妻子雖然被列為受扶養親屬,不過也從事客服工作,賺進一筆未達繳稅門檻的外快。但不知道為什麼,他們的積蓄卻沒有增加。

於是他的金錢觀念產生巨大的轉變,認為並非「收入-支出=存款」,而是「收入-存款=支出」。也就是事先決定要存多少,再利用剩下的錢享受生活。具體來說,他替自己立了一項「年存300萬計畫」,預計一年存下300萬日圓。假設夫妻兩人的淨所得一年約莫830萬日圓,他們就必須靠剩下的530萬日圓維生。

他們事先規畫所有的生活支出,拿捏什麼東西要多少錢,並藉此制定預算,努力將花費壓縮在預算內。據說A先生這麼做之後,才發現自己以前有多少不必要的消費行為。這些非必要花費存下來,和他領一次獎金的金額差不多。他也笑說「這就是積沙成塔的力量」。堅持了10年後,他們成功存下了3千萬日圓。

這則故事告訴我們,40歲之後要懂得「如何和金錢打交道」。40歲以前就算抱持「收入-支出=存款」的觀念,還有辦法船到橋頭自然直。但支出劇增的40後,金錢觀念必須轉換成「收入-存款=支出」。心念一轉,便能存下出乎意料的大錢。話雖如此,我想還是有人個性上不適合「節約家用」。那麼選擇開源,經營「副業」也是一種方法。

無論如何,唯一要貫徹的原則都是「不要亂花錢」。

「40前後大不同」的,不只是工作方面與生活方面的觀念,也包含了金錢觀。

作者簡介_大塚壽

1962年生於日本群馬縣。曾任職於Recruit有限公司,後於美國雷鳥國際管理學院取得MBA學位。現為顧問公司EmaMay Corporation的董事長,該公司專為企業量身打造研習課程;也是網路研習公司「Sapuri」的CKO。


本文摘自先覺《40歲,精采人生才開始》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baogon&aid=162396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