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字體:
訪客簿  我要留言 本訪客簿限好友才能發表留言! 共有 134 則留言
☆ 本部落格訪客簿 歡迎我的好友留言唷!
   

真空妙有
格主公告
『從今日起,願身口意業所起一切言行、心行,悉求解脫,不求生滅的福報。』
「當下既已懺悔,當改往修來、勤修福慧,早求解脫生死輪迴之苦,生生世世無有疲厭!」
 
頁/共 14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詹于萱(瑀璇~一生為你沏茶的人)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6/02/01 22:53

瑀璇以一份真心問候:

祝福 2016年  新年快樂 健康平安

真空妙有(arongshu9) 於 2016/02/07 09:34 回覆:

阿彌陀佛!新年快樂

吉詳如意。平安是福


真空妙有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4/12/09 09:03
真正的修行人
真空妙有(arongshu9) 於 2014/12/09 09:04 回覆:
真正的修行人,斷絕生命煩惱之流,內心無欲無求,身口業三業清淨。

自在的修行人,破除我執、法執,心如虛空,無染無著,欲望煩惱皆得解脫。


虔敬的修行人,捨離鬚髮衣飾的好樂,誠心正意如法修行。


勇敢的修行人,降伏種種惡業煩惱,猶如蛇蛻重生。


精進的修行人,斷絕世事羈絆,言語慈悲柔軟,恆常修持八種聖道。


清淨的修行人,遠離恩愛塵緣,心不執著,無欲無貪。


法喜的修行人,常自獨處念道,不樂群聚憒鬧,惟好清淨涅槃,不入諸趣流轉。

智慧的修行人,通達宿命,盡除生死輪轉因由,清淨光明,發起神通妙用無窮。


佛陀又開示這些修行人,自認所修已通達涅槃,就好比少水之魚,如何能得到真正的快樂?他們聽聞佛陀的法音,內心欣喜無量,個個自願禮佛為師,即時鬚髮自落而為沙門,最後皆因行持清淨而得證阿羅漢果。

典故摘自:《法句譬喻經卷四》


省思


所謂「欲知山前路,須問過來人」,在修行的過程中,如果沒有善知識的慈悲引導,往往容易自以為是、得少為足,而走錯路、繞遠路。因為道途上的半路風光,是一重又一重考驗自心的關卡,而善知識的智慧、慈悲,能啟發後學領悟自心幻化夢境的虛妄本質,直指究竟寶所的歸家之路,令修行人真正漏盡煩惱,回返清淨自性。因此,諸修行人當親近善知識,無有疲厭,如法修行,必然能得清淨與安樂。


真空妙有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4/10/31 11:27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真空妙有(arongshu9) 於 2014/10/31 11:29 回覆: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
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
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始終,知所先後.
則近到矣,古之慾明明德于天下者,
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
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
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
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
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
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
國治而後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
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
末之有也.
真空妙有(arongshu9) 於 2014/10/31 11:28 回覆:

1.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大學的道理,在於彰顯人人本有,自身所具的光明德性(明明德),再推己及人,使人人都能去除污染而自新(親民,新民也),而且精益求精,做到最完善的地步並且保持不變。


2.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能夠知其所止,止於至善,然後意志纔有定力;意志有了定力,然後心纔能靜下來,不會妄動;能做到心不妄動,然後纔能安於處境隨遇而安;能夠隨遇而安,然後纔能處事精當思慮周詳;能夠思慮周詳,纔能得到至善的境界。


3.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天地萬物皆有本有末,凡事都有開始和終了,能夠明白本末、終始的先後次序,就能接近大學所講的修己治人的道理了。


4.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國家(治國),一定要先治理好自己的家庭(齊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家庭,一定要先修養好自己本身的德行(修身);要想修養自己本身的德行,必須先端正自己的心意(正心);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意,必先使自己的念頭真誠、無私(誠意);要想使自己的念頭真誠無私,必先明理窮究事物的道理(致知);要想明理致知,必先要革除物欲,修正其不正確的觀念(格物)


5.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經過一番窮理盡性的功夫,物欲革除之後(物格),一切事物的道理無不清楚明白(知至);明理之後,起心動念皆是真誠無妄(意誠);起心動念真誠無妄,自然存心端正無私無偏(心正);身心端正無私,自然會好好地修養德行(身修);能夠修養德行身體力行,自然一家和睦井然有序(家齊);家庭經營得井井有條之後,纔能夠治理好國家(國治);國家的治理能夠上軌道之後,纔能進一步使天下太平(天下平)


6.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上自天子,下至平民,一切都要以修身為做人處事的根本,如果不修身,連根本的修身都搞亂了,卻想要治國平天下那是不可能的;把切近的修身、齊家看得不重要,反而去高談治國平天下,從來沒有這樣的道理。

老實、聽話、真幹。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4/10/20 11:01
性空緣起」:謂一切諸法自性本空,皆從因緣和合而生,若不和合,則無是法。如是諸法性不可得,是名性空。


真空妙有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4/05/28 10:00

五月,慈濟邁入第四十九年。一九六六年五月十四日,農曆閏三月二十四日,是「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開始的第一天,從三十支「竹筒」啟動慈善救濟工作。四十八年來,感恩無數人發心,付出時間、精神、體力、金錢,點滴匯聚,真正是「粒米成籮,滴水成河」,用心、用愛成就志業。

真空妙有(arongshu9) 於 2014/10/09 21:11 回覆:

習賢良斷惡行

 

證嚴上人 開示法語 習賢良斷惡行

 

人性本善,每個人與生俱來都有善良本性,但是在塵世中受到功利與是非的染著,而熏習了不好的習氣。

 

有人說:「心不好,別人又看不到。」其實,看得到。身、口、意是平行的;內心怎麼想,行動就會如實表現,從口中也會說出同樣的話。

 

有些人雖然心地善良,就是講話太直率,認為自己有道理,就理直氣壯,與人爭到贏為止。但是,我認為:心好,嘴巴如果不好,也不算是真正的好人;應記住「理直要氣和,得理要饒人」。

 

理直要氣和 得理要饒人

 

有時候,聽到厭惡之人說句話,就會不由自主地挑毛病、發脾氣;或是聽到其他人誇讚他,就會覺得不順耳,想加以毀謗。這種見不得別人好的嫉妒心,以及容不得別人錯的瞋恨心,往往就在瞬間生起;也因為這種念頭生得快,所以只要有心,也能很快就消滅它。

 

若遇惡念生起時,只要靜心想想:如果錯在別人,為什麼要拿他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平心而論,假使別人真的做得很好,為什麼要吝於讚歎呢?其實讚歎他人就是在美化自己,這也是修行。

 

所以能想得通、看得開,就沒有什麼值得生氣的;反之,如果不斷地在心裡累積嫉妒、瞋恨,將很難自我控制,凡事不順眼、不順心,必然流露出不好的臉色、說出不好聽的話。

 

人的習性是經由培養、熏習而來的,能熏習出不好的習氣,自然也能熏習出好的;修行,就是要修正不好的行為,培養好的品行。要做到這一點,首先就是要能「服」。

 

看到別人有好的言行,我們要起敬佩信服的心,且下定決心向他學習,也就是「見賢思齊」。其次是知錯、認錯,許多人犯了錯,不願及時認錯反而找藉口掩飾,結果愈辯愈錯。

 

當別人提醒我們有過錯的地方,我們應歡喜接受地說:「是,我知道錯了,一定會改。」然後趕緊觀照自己有沒有壞念頭、不好的聲色;如果有,要勇於承認,不必辯解,及時改過就能把污點去除。

 

凡夫心中善惡的境界,常不斷地在交戰,好壞的念頭也不斷地湧出。在修身養性的過程中,就是經由修正錯誤,學習賢良,進而培養善念,斷除惡習,如此才是圓滿的人生。

 

※本文摘自:《經濟日報》引法入心,自受用無盡

 

證嚴法師開示

 

 證嚴上人   開示法語 

佛法可以調和人心,撫平人心的仇與怨,讓社會祥和無爭。學佛,「心中」一定要「有佛」、「行中」一定要「有法」。

 

法從哪裏來?要聽法,也就是「聞」;聞法要入心,入心就是「思」,聞、思、修中,最重要的是「思」,要好好思考一生中如何受教奉行?要讓法永恆,就要時時刻刻「修」。學佛,心不離聞、思、修——要虔誠地聞法、好好地思考,更要腳踏實地修行。

 

引法入心,能聞、而思、有修,就能夠讓自心受用不盡。四十八年前我皈依的時候,師父給我六個字:「為佛教,為眾生。」短短幾秒鐘的叮嚀,我把握當下、恆持剎那,終身奉行,將慈濟不斷向前推動。我相信只要人人恆持剎那,就「有法度」。

 

修行不是一天、兩天,或一年、五年,一輩子都要修行。「修」是修心養性,「行」是端正行為。聞法入心,還要在生活中堅定「戒、定、慧」——離開了戒,無行可修;有戒,心才不會亂,心定,才能產生智慧。人人「聞、思、修」且「戒、定、慧」,身體力行薩道,才是真正福慧雙修。

 

期待人人法入心、滌心垢,更期待人人能「明自性」——人人本具與佛同等的清淨覺性,這「一性圓明」的覺性,在佛不增、在凡不減,故說「一性圓明無增減」;即使輪迴六道中,始終都沒有離開這分如來真性,所以「如來本性是始終」。

 

然而一念無明,污染了心地、迷茫了自己,所以墮落於凡夫。要趕快醒悟,將心念的污染貪著層層去除,將過去所造的業或今生所犯的錯擦清而明,如此才能回歸清淨的本性,以正信、正念、正思惟,輕安自在行正道、正法。

 

真正齋戒懺悔,要能夠反省己過,還要身體力行,堅持未來不再犯。能懺悔過去的錯,讓心靈清淨、不再受污染,才是真正「改往修來」。

頁/共 14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