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六祖壇經》機緣品七──臥輪禪師(三)
2013/10/11 08:55:28瀏覽2533|回應0|推薦1

《六祖壇經》機緣品七──臥輪禪師(三)

惟覺法師開示

 

  「師聞之,曰:『此偈未明心地。若依而行之,是加繫縛。』因示一偈曰:『惠能沒伎倆,不斷百思想,對境心數起,菩提作麼長。』」六祖大師說:「惠能沒伎倆,不斷百思想,對境心數起,菩提作麼長。」臥輪禪師的境界是有能、有所,還在對治當中;六祖大師就達到無住生心的境界了,定慧等持,能所一如,是實相的境界。

  「惠能沒伎倆」,我現在沒有能所、沒有覺觀,契悟了本心,時時刻刻都在定慧當中,不需要「斷百思想」,煩惱即菩提。思想不是壞事,起心動念都能作主,要看就看,不看就不看。看的時候,知道是好的、知道是壞的,都不執著,這就是「對境心數起」。心能夠得自在,看了也作得了主;不看,心也作得了主。起心動念,心也是清淨的,起而無起;不起心動念時,這念心是絕對的境界。要動就動,不動就不動,收發自在,這念心始終運用自如,這就是如來的境界,也就是經上所說的:「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這是大乘境界。

  所以,
「惠能沒伎倆」,我不要學這一套,不要入滅盡定,不要把第六意識滅掉。不滅掉第六意識,這念心也會在定當中。打坐的時候,這念心在定當中;走路的時候,這念心也在定當中。什麼原因呢?契悟了這念心,行住坐臥都能得自在。這是大乘境界,都是指這念心的作用。

  六祖大師對於戒定慧的解釋:「心地無非自性戒,心地無癡自性慧,心地無亂自性定,不增不減自金剛,身去身來本三昧。」什麼是戒?「心地無非」就是戒,不一定要一條一條地持守,哪些可以做?哪些不能做?不需要拚命去研究這些道理,只要時時刻刻安住自性,不生是非、不起煩惱、沒有顛倒,這就是戒。「心地無亂」就是定,不用另外去修定,心當中不亂就好了。什麼叫作不亂呢?看到好的不生貪愛,看到壞的不起煩惱,時時刻刻清明在躬,人在哪裡,心就在哪裡,始終不離當念。「心地無癡」,心當中沒有愚癡、沒有執著的想法,一切法不離自心,一切法唯一心是,時時刻刻安住這念心,這個就是戒定慧。


  「不增不減自金剛,身去身來本三昧」,這念心什麼也不要求,不覺得身為凡夫很可悲,也不覺得佛很可貴,因為薄地凡夫的心和如來的心比起來,不減少一絲一毫;成了佛,也不增加一絲一毫,始終是當下這念心,不增不減。所以,「內無所得,外無所求」,有求就是增。


  什麼是三昧?一般來說,要入定,心不動了,才能達到三昧境界;大乘境界則是打坐時這念心是三昧,走路時還是三昧,並沒有妨礙。「身去身來」本來就是三昧,不一定打坐才是三昧。因為打坐的時候,這念心了了分明,如如不動,寂照一如,沒有貪、瞋、癡、慢、疑、邪見;走路的時候,還是這樣子,動也如是,靜也如是,動、靜始終是一如的境界。假使認為打坐的時候才是定,那麼,一下座,定就沒有了,這就落入動、靜兩邊了,這個功夫還不是究竟的。所以,動也是三昧、不動也是三昧。打坐時,這念心了了分明;走路時,這念心也是了了分明,也能夠處處作主,所以,身去身來還是三昧,打坐是三昧,去來還是三昧,這就是大乘境界,是指我們這念心。


  明白這個道理了,
「菩提作麼長」,一切都是現成的。「長」,就是有生。有生,就有滅,這個道就有增減了,那就不是真正的無上道,而是佛善巧設的方便。佛經云:「不起凡夫染污心,即是無上菩提道。」凡夫心才是最重要的,不要認為自己是薄地凡夫而妄自菲薄,要堅信凡夫心就是佛心,這念心沒有取捨,時時刻刻能夠作主,「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就是這樣繼續不斷地保任下去,這就是無上道,一切都是現成的,這就是「不斷百思想」,這是最高的境界。這個定沒有出入,因為經常都在定慧當中,哪裡有出入?睡覺是如此,走路也是如此,打坐也是如此,所以稱之為一行三昧、真如三昧、無相三昧,是最高的實相境界。

  所以,我們要了解,前者是滅,取滅盡定,入真空涅槃,稱為小乘;後者是不滅,不取滅盡定,是大乘境界,在三界當中來來往往,要來就來,要去就去;不出三界,不入三界;不入四大,不離四大;不入五蘊,不離五蘊。凡夫心就是無上菩提心,一切都是現成的。這是兩種境界、兩個心境。明白了以後,也可以出,也可以不出,也可以出出入入,那就是「無所從來,亦無所去」。到達這個境界了,可以「乘如實之道而來,乘如實之道而去」,觀世音菩薩現三十二應身,就是如此的。要現三十二應身,先要契悟到如來的境界,這個就是本。「但得本,莫愁末」,了解了本,一切都能得自在。


  剛才所講的禪和子,第一次閉關坐了三年,這個心始終是冷冰冰的,護關的女孩子抱著他,就像是枯木倚在寒巖上,這是一個定境,而不是「任運騰騰」、「煩惱即菩提」的大乘境界。第二次又閉了三年關,出關時,老太太照樣叫女孩去測驗禪和子,這次則說:「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不給你婆婆知。」這就不只是一個定境,而是一個「知」了。悟到菩提自性,這就是活用的,活活潑潑的。無論是研經也好、打坐也好,先要明白這些道理,修行就不會走錯路,講法就很實在,人家聽到就很受用。這些必須在平時下一番功夫。


  佛經裡面譬喻,有羊車、鹿車、牛車、大白牛車。大白牛車就是最上乘,其他都是佛所說的方便。雖然是方便,也不能排斥它,因為我們的心煩惱太多,要用方便的法門對治,修四念處觀、誦經、持咒、懺悔。假使真正契悟這念心,時時刻刻安住,就是最高的懺悔,無論什麼罪業,統統懺悔得乾乾淨淨,這就是「千年暗室,一燈即破」。


  所謂「一法界顯,九法界隱」,這念心安住在一真法界,前面九法界統統被我們轉過來了。所以,禪宗開悟的祖師說,開悟以前和開悟以後,都是一個心,不過受用不一樣──過去沒有契悟到實相,是「人逐法」,這念心東求西找,跟著外面的境界跑掉了,有法執;現在是「法逐人」,這念心一念不生,處處作主,如如不動,外面的境界自然就境隨心轉。

【中台世界】>>導師法語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rongshu9&aid=8924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