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六祖壇經》機緣品七──臥輪禪師(二)
2013/10/10 11:18:34瀏覽1010|回應0|推薦0

《六祖壇經》機緣品七──臥輪禪師(二)

惟覺法師開示

 

  有僧舉臥輪禪師偈云:「臥輪有伎倆,能斷百思想,對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長。」

  「有僧舉臥輪禪師偈」,六祖大師座下的出家眾很多,其中有一位僧人在誦念臥輪禪師的偈子:「臥輪有伎倆」,臥輪禪師有一種伎倆、方法。什麼方法呢?斷煩惱的方法。這是小乘的境界。小乘不是不好,而是一種前方便。例如,小乘要入涅槃,把第六識滅掉,最後要滅第七識的一部分,就稱之為「入滅盡定」,這就是「有伎倆」。佛法是有層次的,有深、有淺,假使悟到一點道理,就否定了過去,這也不對;但是執著前方便,得少為足,不願長進,這也不對。

  「能斷百思想」,有能觀、有所觀,能夠滅除第六意識。佛法裡也有一句話:「打得念頭死,方許法身活」,我們的思想是從第六識開始起來的,第六識像個賊人一樣,一動,就劫了功德法財,所以乾脆把第六識滅掉,念頭一起來,就把它打死,這就是「能斷百思想」。

  「臥輪有伎倆」,臥輪禪師有一個方法,能夠使第六意識不起心、不動念;不但如此,還能把第六識滅掉。滅掉以後,六識不起作用了,所以「對境心不起」,這是一個定境,當中缺乏慧。道教的呂洞賓也講六根清淨,對境不生心,認為這就是最高的境界了,其實這只是一種定境,並沒有悟到這念心。然而,因定也可以得解脫,例如修四禪八定,得到禪定了以後,然後再觀苦、空、無常、無我,也可以證阿羅漢果,這就是因定而得到解脫。

  人為什麼有煩惱?有生死?就是根、塵的問題,根塵和合,當中就起識。起了識,就屬於眾生;假使不起識,就能夠得解脫。什麼是不起識?就是不起心、不動念,所以禪宗祖師說:「離心意識,參!」這個「參」,就是一個絕對的境界。


  「對境心不起」,無論看到什麼,心都不動、不起了,到了這個境界,定力愈深,「菩提日日長」,認為這就是道,菩提自性時時刻刻都在增長、增進。其實,只是一種定境,並沒有定慧等持。

  過去,有一位禪和子去閉關。三年閉關圓滿了以後,護關的老太太吩咐閨女:「明天師父出關了,你去問他一下,看看他的境界如何?這三年當中有沒有開悟?」等到法師出關了,這個女孩子立刻上前抱著,這個法師講了幾句話:「枯木倚寒巖,三冬無暖氣」,這就是「對境心不起」,只有定,而沒有悟到這念心。「枯木倚寒巖」,這個女孩子靠在我身上,我的心就像枯木一樣,一點生機都沒有,一個念頭都沒有,等於靠到寒巖上,冷冰冰的。


  看到外面的境界,心都不動,就是「對境心不起」。這是一個定境,並沒有開悟。這個境界並不能說是不好,男女之間接觸,如柳下惠「坐懷不亂」,也是很高的一個境界。我們自己看一看,對境時如何?如果對境心起,有什麼方法降伏?如果對境心不起,又是一個什麼心境?假使對境心不起,這念心又有定力、又有智慧,那就是菩提心。


  有些人也有這樣的心態,不管做什麼事情,心都是散亂,為了逃境安心,乾脆去閉關,這只是小乘境界。小乘境界也是不錯,有覺、有觀,一般眾生連小乘境界都做不到。


  大乘佛法就是無住心,不但無住,還要生心,這樣就能得自在。無住是定,生心是慧。要看就看,看了以後與自己毫無關係。受到異性吸引,能夠分析,找出原因──例如,自己覺得這個女孩的聲音很動聽……找到答案了,知道她的聲音把我的心勾跑了,就針對這個聲音來慢慢破除執著。以後再聽到什麼聲音,心都不動了。這就是要思惟,要有智慧。


  這位禪和子閉了三年關,就是達到這個境界,有定而沒有慧,不能得自在。老太太一聽,就說:「這個禪和子沒有開悟,三年養了個死漢子。」這個法師一聽,心裡不好意思,確確實實是如此的,只是一個定境,於是繼續去行腳。過了三年,又走到老太太這裡。老太太看這位禪和子很有道心,於是又成就他閉關三年。到了出關那天,還是像上次一樣,請女兒把師父抱住,看看師父講什麼?這回禪和子說:「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不給你婆婆知!」這就是一個「知」,不是「枯木倚寒巖」,不只是定了,時時刻刻「知」都存在,不是一個木頭,與六祖大師所說的境界吻合了,屬於大乘境界。

【中台世界】>>導師法語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rongshu9&aid=8924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