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六祖壇經》機緣品七──臥輪禪師(一)
2013/10/09 08:33:30瀏覽880|回應0|推薦0

《六祖壇經》機緣品七──臥輪禪師(一)

惟覺法師開示


  有僧舉臥輪禪師偈云:「臥輪有伎倆,能斷百思想,對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長。」師聞之,曰:「此偈未明心地。若依而行之,是加繫縛。」因示一偈曰:「惠能沒伎倆,不斷百思想,對境心數起,菩提作麼長。」
 

  這一章與六祖大師初親近五祖座下,神秀大師作偈:「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六祖大師即作偈云:「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二者有異曲同工之妙,不過深淺程度不一樣。

  臥輪禪師與六祖惠能大師的兩個偈子,就是兩種心境,對於「道」、對於菩提自性,有不同的看法。什麼叫作「道」?在佛法當中,有大乘、小乘,有頓悟、有漸修,對於「道」的解釋也有深、有淺。修行學佛,最重要的就是知見,知見正了,就能得解脫,如六祖大師所云:「正見名出世,邪見名世間。」

  每個宗教都認為自己的教義是正見,究竟什麼是正見呢?佛法是以戒為根本;沒有戒,就沒有正見了。有些人認為持戒是一種約束,要吃就吃,要喝就喝,所以喝酒吃肉,認為這才是自在;甚至說自己喝酒是為了度喝酒的人;如果不喝酒,誰來度喝酒的人?認為自己的觀念很好、是大慈悲。但是就佛法的正知見來看,持戒可以得解脫,而不是約束;喝酒反而令神智不清,易生毀犯而墮落。所以,現代社會許多人連事上的正見都不清楚,何況是理上的正見?我們研究這一章,也能生起正見。有了正知正見,就能契入菩提心。

  什麼是正見?第一,以佛經為根據,以佛心為己心,以佛言為己言,以佛行為己行,這就是正見;勤修戒、定、慧三無漏學,這就是正見。最低限度要誦經持咒、修善去惡、修六波羅蜜,無論開悟與否,都必須要有這種知見。佛法講諸法緣起、緣起性空,講三界唯心、萬法唯識,能夠相信這些道理,這也是正見。這些是前方便。真正的正見,就要開悟,悟到當下這念心,這個就是更進一步了,不但在事上了解,而且從事到理,都能契悟。這一章就是講正知正見,在理上講,完全是指這念心。如果對這個道理一知半解,執著這個理,看到人家在事上用功就覺得不究竟,也是不圓融。

  例如,打坐的人看到別人不打坐,就認為別人不修禪定;不打坐的人看到人家打坐,就認為:「道不在坐臥,打坐是執著。」彼此互相毀謗。什麼原因?就是事理沒有通達、沒有圓融,只是學了一些口頭禪。假使真正契悟了道,道雖然沒有行住坐臥,可是也不離開行住坐臥。以打坐為例,要不打妄想、不落昏沉,必須下一番功夫;假使不打坐,就不容易辦到。所以,打坐是一個助緣、是一個方便。等到明白這念心了,即使不打坐,這念心也不散亂、不顛倒;即使不打坐,這念心也是善念、無念,經常都在定當中。達到這個境界,道就是不關行住坐臥;雖然不關行住坐臥,可是也不離開行住坐臥。打坐一點也沒有妨礙,不但沒有妨礙,而且還更增勝,這樣就是圓融。假使不了解這些道理,就執著一邊了。

 【中台世界】>>導師法語

(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rongshu9&aid=8924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