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六祖壇經》機緣品──懷讓禪師(四)
2013/04/22 08:17:57瀏覽640|回應0|推薦0

《六祖壇經》機緣品──懷讓禪師

惟覺法師開示

(四)

  本章最重要的觀念,就是護念,為諸佛之所護念。無論是動、是靜,心都要時時刻刻安住正念。因為心作不了主,所以才需要念佛、誦經、持咒,作為依靠。持咒,為咒所護念;念佛,為佛所護念;誦經,即為經義所護念。明白了方便與究竟的道理,就能有所契悟。念佛、念法、念僧是方便,因為起個念頭就是生,念頭過去就是滅,誦經、念佛等也是念頭在活動,有生就有滅,所以這些是方便法門。不執著誦經、念佛等種種法門,能所俱空,最後歸於究竟、無念,不起心動念,這就是究竟法門。中道實相就是佛,時時刻刻安住這念心,就為實相佛、法身佛所護念。如果自己沒有把握,就稱念佛的名號,將心靠在佛號上,即為諸佛所護念。假使沒有功夫,就必須找個依靠、找根枴杖;等到有功夫了,枴杖就要放下,這屬於漸修。本章所說的,就是不要枴杖,悟到「說似一物即不中」、「修證即不無,污染即不得」,就是頓悟自心,直了成佛。禪宗注重開悟,悟什麼呢?就是悟這念心是現成的,是本具的。

  過去,有一位末山老尼,他是開悟的人,可見心沒有男女相的差別,女眾也能夠開悟、大闡宗風。有一位真正修行的人,聽說末山老尼開悟了,前去參訪。這位尊者一到末山就問:「已經到了末山,怎麼見不到末山呢?」這就和德山禪師參龍潭祖師一樣,德山禪師到了龍潭便問:「怎麼龍也不現,潭也不見?」這是禪機、禪語。


  末山老尼聽到了便說:「你已經到了末山,怎麼還說見不到末山呢?」「末山」即指這念心,心是本具的,你已經住在如來家中了,卻不知道這念心當下即是,動念乖真,還去東求西找,就如同騎牛找牛,當然見不到末山,見不到本心本性。尊者再問:「末山究竟在哪裡?」末山老尼回答:「末山無見頂,非男女相。」這位尊者心想:「能夠回答末山沒有頂,也沒有男相、女相,那麼你應該是大徹大悟的人了?」於是再問:「你悟了如來妙心,不是男相,也不是女相,那麼應該和如來的境界一樣,有大智慧、大神通。既然如此,怎麼不顯個神通給我看看呢?」末山老尼於是回答:「我不是神、不是鬼,顯個什麼神通給你看?」這一答,這位尊者一剎那就開悟了,於是說:「我以前在臨濟那裡得了半瓢水,現在在末山這裡又得了半瓢水,現在這一瓢水已經具足了。」可見每個人開悟的因緣都不一樣,但是一定要用功,祖師法門是不會騙人的。


  現在一般人喜歡研究公案。公案怎麼研究?必須是開悟的人才能真正了解。如果要研究也是可以,只是知道有這麼一回事情。現在有很多人為祖師語錄寫註解,引經據典說出長篇道理,卻都沒有說中心要。未開悟的人,看了這些註解,根本就不知道註解是否正確。什麼叫作沒有說中心要?意即沒有說中這念心,不知道究竟是誰在聽法,仍舊是在文字上摸索、解釋。總以為自己不會錯解,其實已經錯了,還不知道。


  本章是敘述懷讓大師參叩六祖大師的因緣,如果根機成熟的人,看到這一問一答,透過解釋以後,一定有所契悟;就算根機沒有成熟,也可以種一顆金剛種子,一顆頓悟自心、直了成佛的種子。這顆種子種下去了,種子互薰,善法互薰,成就善法,就能夠愈走愈光明。所以要在八識田中,多種一些善法種子。善法種子種下去了,惡法的種子便能減少,最終一定可以得到好處。


  悟後起修才是真修,還需要很長的一段時間。明白這些道理之後,在日常生活上時時刻刻觀照這念心,只起善念不起惡念,起了善念之後,歸於無念,就是經教中所說的兩個過程:「先以善攝惡,後以捨攝善。」儒家也講「擇善固執」,第一步,先執著善法,以善法取代惡法。惡業下降,善法就上升;身口意三業都是善,善法的功夫成就了,最後善也不執著,就超越善惡兩邊。了解這些道理、觀念,就是正知正見,所以要聽經聞法。聽了以後不是左耳進、右耳出,聽聞了以後,想一遍、兩遍、三遍,將所聽的道理融會到意識當中,一遍、兩遍、三遍、十而百、百而千,專心一志地反覆思惟。


  如果是根機好的人,在思惟的當下心就能得到清淨,就能夠契悟道果。聞就是思,思就是修,聞、思、修是一個,不是三個,因即是果,果不離因,因果同時,這就是更深一層的道理。如果不了解聞的當下即是思、即是修的道理,也可以將聞、思、修分開個別修習,聞是聞、思是思、修是修。用耳根來聞,聞了以後就思惟這些道理,思惟了以後,再將這些道理應用到日常生活上去實踐。修是在聞、思之後的事情,不是在當下修,這是中根、下根的根機。但是,將來因緣成熟,一樣能夠成道證果,只是前者早成道、後者晚成道的差別而已。


  若能將本章的經義、公案記熟,就能夠增加信心,一旦因緣成熟,就能得到三昧、正念、正定。要根據道理才能達到正信,才能夠「依聞思修,入三摩地」,具足正念就會得到三昧、正定,希望人人都有這種信心。

 

【中台世界】>>導師法語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rongshu9&aid=7529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