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六祖壇經》機緣品──懷讓禪師(一)
2013/04/14 07:51:22瀏覽1583|回應0|推薦0

《六祖壇經》機緣品──懷讓禪師

 

惟覺法師開示

  

(一)

 

  懷讓禪師,金州杜氏子也。初謁嵩山安國師,安發之曹溪參叩。讓至,禮拜。師曰:「甚處來?」曰:「嵩山。」師曰:「什麼物恁麼來?」曰:「說似一物即不中。」師曰:「還可修證否?」曰:「修證即不無,污染即不得。」師曰:「只此不污染,諸佛之所護念,汝既如是,吾亦如是。西天般若多羅讖汝足下出一馬駒,踏殺天下人,應在汝心,不須速說!」讓豁然契會,遂執侍左右一十五載,日臻玄奧。後往南嶽,大闡禪宗,敕諡大慧禪師。

 

  《六祖壇經˙機緣品》為敘述祖師大德們尋訪善知識指點明心見性的法要,到最後開悟的過程及因緣。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時節因緣的配合,否則不容易成功。

 

  每個人都想開悟,但假使只是等待,是無法開悟的,必須要從因上努力,有因一定有果。開悟之前要修一些加行,修一切善,斷一切惡。過去的祖師大德都是先修加行之後,再閱藏、聽經聞法、禪修,最後才去行腳參方,往往聽聞善知識一言半句就能開悟。參訪,必須本身具足參訪的資糧,也就是對於教理大致上都能通達,也具足信心,只剩下對於「道究竟在哪裡?」這一個問題尚不明瞭,始終存有疑情,為了破疑悟道,所以歷盡千辛萬苦去參訪善知識,本章的懷讓禪師就是如此。

 

  「懷讓禪師,金州杜氏子也。初謁嵩山安國師,安發之曹溪參叩。」懷讓禪師是金州人,俗姓杜,生於唐儀鳳二年四月初八佛誕日。儀鳳,是唐高宗的年號,相當於西元六七七年,此時正值佛法鼎盛時期。懷讓禪師十五歲出家,非常精進用功。「初謁嵩山安國師」,中嶽嵩山,位於河南省登封縣北十里路,乃中國名山「三山五嶽」之一。惠安國師生於隋開皇二年,出家後親近五祖弘忍大師,並且在弘忍大師門下契悟。懷讓禪師最初即是參訪嵩山惠安國師。

 

  「安發之曹溪參叩」,惠安國師預知懷讓禪師將來定為佛門龍象,希望他有更深的悟境,所以指點他到曹溪六祖大師那裡,「參叩」無上乘法門。「參」,就是參訪;「叩」,就是禮拜。「參叩」,引申為將心眼、心門打開。

 

  「讓至,禮拜。師曰:『甚處來?』曰:『嵩山。』師曰:『什麼物恁麼來?』」六祖大師見到懷讓禪師就問:「甚處來?」意即詢問:「你從何處來?」如果是未開悟的人,一定會答:「我從某個地方來。」開悟的人就絕對不會這麼回答。六祖大師為了考驗來參究的人根機如何、是否開悟,所以一開始就問:「你從哪個地方來?」「曰:嵩山。」懷讓禪師回答:「我從嵩山來。」雖然這是從事上回答,但「嵩山」可能表事,也可能表理。悟有深也有淺,有小悟、大悟、徹悟,這些都是悟。「師曰:什麼物恁麼來?」為了進一步測驗他是不是開悟了,於是再問:「什麼物?」意即「嵩山像什麼樣子?」「恁麼來?」意即「從嵩山的東、西、南、北哪個方向來?」

 

  「曰:『說似一物即不中。』師曰:『還可修證否?』」懷讓大師回答六祖大師:「您問嵩山像什麼樣子?能說出個形相,就不是嵩山真正的相貌。嵩山沒有形相,什麼都不像。」懷讓禪師的回答顯然不是指嵩山的形體,而是指他的心境,由此可知,他來這裡的目的是為了請六祖大師印證他的悟境。

 

  六祖大師懷疑他所說的「說似一物即不中」,只是道聽途說,或者看了一些公案之後,把這句話當作口頭禪,所以馬上再追問:「還可修證否?」佛經中經常提到,心性沒有長、短,不在內、外,沒有男相、女相,非青、黃、赤、白,這就是「說似一物即不中」的道理。六祖大師懷疑他可能學會了這些口頭禪,拿出來說一說而已,並沒有真正契悟這念心。這念心性只要一落言說、名相、階級,就不是了,而只是一種形容詞,古德說:「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講出來就等於標月之指一樣,並沒有真正地看到月亮,只是看到指月亮的手指而已。既然什麼都不中,那麼「還可修證否」?這念心是否能修證?要如何去修行、修道呢?以漸修的角度來講,修戒、修定、修慧,初果向、初果、二果向、二果……,斷見惑、思惑、塵沙惑、無明惑,這些都是漸修的修證次第。以頓悟法門來說,就不是如此了。本章所說的內容都屬於頓悟法門,不是漸修法門。假使不了解頓悟與漸修之別,觀念和知見可能就會偏差、錯誤,沒有辦法圓融。

【中台世界】>>導師法語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rongshu9&aid=7455157